APP下载

八方春风满四川

2018-03-21薛学轩张明建

城乡建设 2018年5期
关键词:新居新村城市群

■ 薛学轩 张明建

“四大城市群”扬帆+“四种新模式”领航,四川新型城镇化带来新变化。

2013年,四川省委省政府运筹帷幄,打响“两大战役”,即新型城镇化攻坚战和新农村建设突击战。几年过去,八面春风、四川得意,形成“四大城市群”(即: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川东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扬帆、“四种新模式”领航、城乡建设兴旺繁荣的景象。

新型城镇化:“四大城市群”扬帆

四川围绕城市群协调发展,做到四个坚持:

坚持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重点打造“一轴三带、四群一区”,注重通过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成效显著。成都被列为国家中心城市,“国字号”的天府新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绵阳、南充、泸州、宜宾进入百万人口大城市行列。近5年来,新增城市新区建成区625平方公里;277个小城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7个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体现四川特点的现代城镇体系加快建立。

坚持以提高承载能力为支撑,加快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持续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行动,积极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分别提高到86%和92%,建设山水园林城市62个,国家级历史名城8座,新增全国文明城市1个,全国文明村镇67个,现代文明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升。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连续四年实施“百万安居工程”,大力实施“百镇建设行动”,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扎实开展房地产去库存,改造棚户区138.7万户,建设保障性住房45万套,农村危房改造100余万户,货币化安置36.6万套,全省商品房消化周期下降至7.2个月,每年城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100万人以上,新型城镇化呈现健康发展态势。

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探索形成金融支持危旧房棚户区改造省级统贷的“四川经验”,建立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普遍推行城乡网格化管理,城乡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经过努力,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9.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2.8%,比2012年分别提高7.4个百分点和5.6个百分点,走出了一条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成都三道堰镇

四川新型城镇化的实践表明,改革创新是做好城镇化工作的重要方法,正如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所说,立足省情和发展阶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公平共享,坚持集约高效;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坚持绿色发展;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坚持统筹城乡;更加注重“四化”同步,坚持制度创新;更加注重破解难题,坚定不移走四川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力争到2022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2%左右,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精细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更加协调,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四大城市群四方辐辏。

天府新区建设成为成都平原城市群的最大亮点,规划面积1578平方公里,相当于新加坡国土面积2倍,涉及37个乡镇,它起航于2011年岁末,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的150个规模项目同时破土动工,一个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图景正一步步走进现实。它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拥有极强的吸附力,吸引着投资、产业和人才,承载着当下轰轰烈烈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承载的是梦想,秉持的是创新,经历的是幸福,其独特的魅力正在显现,也在深深地影响和改变中国西部。

其实,天府新区仅是全省新型城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更多的巴蜀城镇围绕着天府新区,似众星捧月而璀璨夺目,似百花争艳而绚丽多彩,似百舸争流而千帆竞发。

川南城市群建设如火如荼,它是成渝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高水平推进“内自泸宜”聚合发展,建设成为辐射滇黔,向东向南开放的重要新兴增长极。

川东北城市群创新驱动,以中国科技城绵阳为龙头,军民融合、产城相融,重大产业、资源要素、智慧派对,互联互通,仅绵阳科技成果转化年产值就突破千亿元,走在全国前列。

攀西城市群活力迸发。依托资源优势,扩大区域合作,做大做强安宁—河谷和金沙江沿线城镇带,培育成为南向开放桥头堡,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从2014年起五年内建成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综合利用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500亿元以上。

如今的四川,无论是千年古城还是新型城镇,无论是大中小城市还是小城镇,风格迥异,万象更新。

若尔盖岭嘎村

新农村建设:“四种新模式”领航

2015年11月,首届中国美丽乡村(天府)论坛在成都举行,四川夺得多个头彩,第一个完成全国农村光网建设,第一个通过国家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验收,第一个推行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第一个创建旧村改革的“巴山新居”“彝家新寨”“藏区新舍”“乌蒙新村”等四种新模式引领全国。

这许许多多的第一从何而来?

作为中国美丽新村建设的四川实践,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揭示了真谛,他表示,四川从“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四大追求出发,实施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工程。“兴业”,是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基础和支撑;“家富”,是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核心和根本;“人和”,是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关键和生命;“村美”,是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形象和魅力。并确定在新居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整治、产业发展、专合组织、新农村综合体、中心村聚居点等多个方面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为全国提供美丽新村建设经验。到2020年80%的村庄达标,即十万新村美巴蜀。

为了把美丽变成追求,四川首先确定把5000个村庄作为“升级版”先行先试,强调把此项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议事日程,进行目标考核,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列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从抓规划入手,组织全省数百名专家实地踏勘,因地制宜推进乡村规划工作,一是按照“前庭后院、种瓜种菜、鸟语花香、鸡犬相闻”农村特色,确立“宜聚则聚、宜散则散、适度聚居”的规划理念,总结并推广了“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微田园”的四川乡村规划模式。二是坚持以县域规划指导乡村规划编制,制定全省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了176个涉农县(市、区)的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指导9万个村落编制了村庄规划。三是强调三个基本原则:打破简单围绕公路建设的“夹皮沟”,提高村庄布局;打破整齐划一没有特色的“军营式”,提高村落规划水平;打破千篇一律高楼公寓式的“火柴盒”,提高民居设计水平。

为了把美丽变成富民,让美丽新村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起来,推动全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目前,已建成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16282个,惠及农村460多万户,1565万人口,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1年的2.92∶1,缩小到去年的2.77∶1,城乡生产、生活方式同比变革步伐加快。以地处秦巴山区的巴中市为例,该市交通闭塞,与“贫困”紧紧相连,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地区。近几年来,巴中市秉持“产村相融”的发展理念,强力推进“巴山新居”工程,让大巴山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前散居的农民如今集中居住,新居的独栋小楼错落有致,电器、光纤、网络入户,环境雅致迷人,既体现巴山新居的人文居住风情,又充分保留最真实的乡土文化特色,既注重聚居点整体绿化布局,又突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美观大方,无论在何处“巴山新居”参观,都能感受到统一标准打造的“新房舍、新产业、新设施、新村容、新机制、新风尚”,农民生活与生产方式有了全新的变化,土地被流转的村民,在村里招商引资的企业里当上了产业工人,土地未被流转的村民,各自发展特色农业,探索出一条多元化的富民之路。

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在“巴山新居”考察时,但见一个个新村拔地而起,一个个种植基地五谷丰登,一个个养殖场六畜兴旺,兴家创业的理念在这片热土上激荡。他十分高兴地说,“巴山新居”已成为四川推进农村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一大品牌,具有典型示范作用,说明贫困山区能办成的事,其他地方也能办成。

以“巴山新居”为样板,在补齐农业这个短板上下功夫,全面实施扶贫攻坚、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让农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围绕民生着力建设“特色产业富民、新村建设惠民、基础设施利民、公共服务便民、创新管理安民”等五大民生工程。其中最为瞩目的民生工程是彝、藏民族地区的58万牧民定居工程,其中10万人无定居,游荡于大草原,过着近乎原始社会的生活,另外48万人半定居或仅有简陋的住所。四川省委决定开展牧民定居行动,从2011年起,用5年时间,在29个牧区县规划建设1409个定居点,配套建设道路、饮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发展与牧民定居生活相适应的教育、卫生事业和特色产业,从根本上改变牧区的生活生产条件。

5年过去,幸福的花儿在牧区群众心田里绽放,58万牧民有了新生活,从祖祖辈辈游牧到定居下来享受现代生活,从挖药材、放牧的高原孩子到定居点学校上学,从无奈忍受大骨节等地方疾病到享受新型合作医疗。“老百姓再也不愁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挣钱难了,这样的好日子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甘孜州炉霍县80多岁的藏族老人益嘎道出了全体彝藏人的心声。

眉山丹棱梅湾新村

猜你喜欢

新居新村城市群
中国画《林涧·新村》
搬新居
易迁新居
美术作品欣赏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古城里的海滨新居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被资本裹挟的“新村再造”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