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创时代城市变革
2018-03-21李晓军
■ 李晓军
现在,许多工业制成品的“个性定制化”、一些传统行业的创意活化等,说明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正在被创意所“侵蚀”。在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探讨创意的本质,通过演绎历史的方法,来重新发现创意的原貌及价值变迁。同时,结合当前如火如荼的创客运动、即将到来的众创时代及“众创空间”,来剖析这一切将给城市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
人类发展就是一部创意史
翻看人类历史的长卷细细品味,不得不感叹就是一部创意历史!人类一直在凭借上天赋与的创造性,不断地探索着未知的宇宙奥秘,同时也在不断创造和创意着一些新的元素来丰富着这个世界。通过人类的创意历史进行细分,笔者认为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同时,对各个阶段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其在创意主体、创意产品的生命周期和创意的组织模式等不同方面都有着本质区别:
人类创意历史对比分析
(1)第一阶段是工业革命以前,即人类创意的原始阶段。无论从最早的神农氏发明农耕技术、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还是到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再到后到的伟大的四大发明。又有哪一种思想、技术不是创意呢?只是这种创意和创新在当时由于知识没有普及,成了极少数人的事情甚至是某种权力的象征,在漫长的几千年中,创意的频率是比较低的。
神农氏、燧人氏、孙子
(2)第二阶段是工业革命后,即人类创意的成长期。人类的创意想法和创造天赋,伴随自己发明的工业技术的快速进步得到了一定的释放。无论是蒸汽机、汽车和飞机,还是其它工业品,无一例外都成了这个时代最具创意感的产品。但是,在这个时代,由于大规模生产的工业思维和发展特点,掩饰了其“创意本质”。以至于人们更多看到的是重复性的标准生产、批发零售及商业的二次分配。这些“从1到N”的现象,而不是“从0到1”的创新。
早期的蒸汽机、汽车和飞机
(3)第三阶段就是工业化后期,创意产业成了一个细分产业。随着商品的日益丰富和人们消费诉求的多元化,经济的形态经历了从产品经济—服务经济—体验经济的嬗变。一些具有创意属性的产业日益从“工业主体”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目前大家所谓的创意产业,如:电影艺术、广告设计、建筑、软件及表演艺术等。这个概念在英国最先定义,并逐渐受到全世界各国所接受。但是事情正在其变化,创意产业并不止于此,目前大家对创意产业认识有些狭隘。
电影与表演艺术
(4)第四阶段就是众创时代,创意成了整个人类社会的主轴。这也是我们目前正在经历和进入的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突破,再加上工业4.0等数字制造的支撑,人类原有的一些“时空概念”和生产生活理念都将被彻底打破。这个时代,伴随着知识的传播、生产工具的普及及供求关系的智能连接,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掌握创意的知识和技术、并通过小范围组织实施智能化制造和个性化制造、人们更可以通过“虚拟空间”交换自己的思想、技术和产品……无可否认的是人类将进入一个全民创新的时代,每一件产品和商品也毫无例外成为了创意产业,而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将成为创新创意的参与者。
创客空间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创意主要取决于四个要素:(1)创意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2)创新的生产工具的拥有。(3)创意产品的供求关系。(4)支持创新的“普惠”型投融资渠道。上述每个时代都有条件限制,导致创意成了一种奢侈品。而这一切都在其变化,随着以上四个要素的逐渐得到解决,未来的创意和创新将成为一种新常态,人类未来的每一个产业都是创意产业并不是一种美好的愿景。
创客运动日益成为社会主流
创客 的概念定义及发展动态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包括创意者、设计者和实践者。其中最核心本质就是通过创新和分享,推动人类的整体进步。无论是古代的孔子、亚里士多德,还是今天创客运动的倡导者克里斯·安德森,亦或“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众多实践者,都可纳入创客群体。
目前美国的有识之士都在积极推动创客运动,从个人通讯到个人计算,再到个人制造的社会技术发展脉络,实施开源硬件活动,试图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面向应用的融合从创意、设计到制造的创新型社会,重新焕发美国的创新和开拓精神。
在我国创客主体也逐渐由过去的小众转为目前的大众,由精英走向大众,有越来越多的“草根”群体,比如大学毕业生、海归留学生,比如很多科技人员,包括一些企业高管开始走向自己创客之路,创新创业已经形成了一种价值导向、生活方式和时代气息。“创客”密集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政府已注意到并开始重视这些来自民间的“科创”力量,并纷纷为其发展创造条件。例如,改革先行先试的中关村探索工商登记“四证合一”,并认证了一大批集中办公区,不要求每家公司都有门牌号,一张桌子也可以是一家企业。上海市将建设100个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配备DIY实验设备的“社区创新屋”,鼓励普通市民开展创意和创新实践活动。
创客 运动对社会的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创客群体未来将逐渐转变为整个社会的主流,并将对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和组织模式带来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将从三方面解构这个社会。(1)生产方式将由过去的大规模批量生产变为个性化的定制式生产。生产者和需求者通过互动交流,可以按照自己的创意来生产,包括:传统工艺的艺术化改造、现代数字化制造等多种生产手段。(2)在生活方式上进入了一个“自定义”时代,伴随着创造性的释放。每个人都渴望按照自己的特色和理想定义生活,无论在平时的生活还是参与社会活动,都将追求一些自我价值的表达,并形成庞大的“亚文化群体部落”。(3)社会组织模式将告别工业时代的大型的垂直化、大规模的“块状的、体量化的组织形态”,变为“生物群落化的社会生态链”模式。社会舞台上更多涌现的是个人创新者、组织创新者和平台组织(如众筹、众包平台)。
创客运动与社会生态图
城市将成为广义的众创空间
城市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其发展壮大主要归功于工业文明时代的大规模经济聚集,及其社会大分工来的商业繁荣。但是进入了众创时代,城市承担的使命和具体形态都将发生一些巨大革命性变化。主要表现在:(1)城市成了创新的“巨型梦工场”,成了更多创新梦想着聚集交流的地方。城市的一切包括:公共政策、空间布局和景观特色都将更多地突出“孵化创新”和“突出特色”,都以激励每个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为导向。(2)城市是“社会生态链”的聚合体。过去城市规划中的“功能主义”已经远远过时,“新都市主义”也将略显落伍。未来的城市空间组织形态将产生“裂变反应”。更加强调小型化、主题化的创新社区构建,确切地说每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创新生态群落”。(3)城市将更加强调“共享权”而非“所有权”。人与人之间关系将更多建立在某一些特定平台上的分享关系。市场经济时代所坚守的产权清晰的基础可能会受到一些严重的挑战,在这里更加强调人们对各种创意、技术和产品的自由共享。一些开源硬价、开源软件活动将爆发,甚至房子、汽车都成了“共享品”。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未来的发展中,城市实际上将日益成为“万众创新创业”的众创空间。其超越了一些对“众创空间就是孵化器”的狭义认识,是一种更加泛在化的众创空间。事实上也只有把从科技孵化器、创新车库、创新咖啡屋、创新街、数字化工厂,再到创新社区和创新城市,都纳入众创空间的范畴,才能形成一个比较健康和完整的“创新社会生态系统”。
城市是广义的众创空间
众创时代城市如何变革
经过以上的综合分析,我们知道众创时代对于城市的变革是全方位立体性和革命性的。着眼未来,无论是城市的空间组织形态、城市的发展内涵及其景观特色都应该适应新的时代变化。当然,合理的城市变革也能更加有效地推动众创时代和来临。如何通过城市的更新来构建创新型的社会,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体验化的城市设计。众创时代,城市无疑是激发创新欲望、孵化创新想法及创意者沟通的空间载体。未来的城市在空间的动线组织上、建筑景观的设计都应该走体验化的路线。突出主题化和精致化,每一条街、每一个社区及每个社区都应该按照“众创空间品牌展示中心”的标准打造。
(2)智能化的城市设施。众创时代,不只是创客之间的畅通交流,还包括生产和供应者的快速沟通和互动,以及各种智能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和系统协同。这一切都离不开更加完备和快速的网络基础设施。在未来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应该对智慧城市、数字社区深入的展开研究并创新实践。
(3)平台化的社会组织。众创时代更多的是发挥每一个人的创造力,通过个人分享和组织协同来共同创新,无论是政府组织的支持还是各种专业化、主题化的协会组织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社会结构将趋向“扁平化”。我国未来应该在有效监督的基础上更多地放开一些协会组织,并积极探讨和实践一些有利于创新的组织模式。如:主题化的创新合作社、社会型企业、众筹、众包平台等。
(4)主题化的社区建设。在众创时代,社区的“城市组织细胞”的功能将会进一凸现。工业时代的大规模经济成为过去,小规模的协作生产必然带来各种“亚文化主体的人群”的空间聚集,形成新的“线上线下结合”的创新社区。在未来的城市发展及建设中也应该注意到这种变化,鼓励每个社区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化特色,构建自己主题化的社区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
(5)混合化的城市用地。由于生产和组织模式发生了变化,工业时代的“切块状”的功能性用地已经过时。众创时代更加强调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融合和交叉。在未来的城市用地上也应该积极探讨和创新混合化的用地模式。
(6)多元化的创新文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渗透和社会的发展,世界变得日益扁平化,文化是保持这个世界纵深感的核心力量。在众创时代,每一个城市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产业特色和资源禀赋建立自己的创新文化体系,形成对全民创新的软性引导作用。无论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文化、大时代和小时代的文化、主旋律和亚文化都应该纳入体系构建的范畴。
总之,众创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创意大释放”时代,社会结构、人们的理念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只有适时推动城市变革,打造更好的创新发展载体,才不致于在创新变革中被甩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