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节能环保产业为抓手 推动浙江绿色经济发展
2018-03-21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徐幸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徐幸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作为推动绿色发展重要引擎的节能环保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浙江省正处于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抓住机会,利用优势,克服短板,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对于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厚积薄发,浙江节能环保产业呈加速发展态势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浙江高度重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201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全省重点发展七大万亿产业之一,出台了《浙江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近年来浙江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二。2017年1-11月,浙江规模以上节能环保制造业增加值1503亿元,同比增长11.0%,快于同期3.4个百分点,3-11月节能环保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6.6%、7.5%、9.4%、10.4%、11.2%、14.7%、16.5%、14.8%,呈逐月提升发展的良好态势。
产业集群逐步形成。经过多年发展,浙江初步形成了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环保产品装备、再生资源等节能环保优势产业。产业集聚集群化发展态势明显,形成了以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金华经济开发区和永康经济开发区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形成了余杭水泵及水处理设备、诸暨电除尘器、海宁布袋除尘器一批环保装备基地;培育形成了衢州氟硅新材料、嘉兴乍浦化工新材料、湖州水处理膜材料等环保新材料产业基地,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环保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以诸暨电除尘器产业集群为例,其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市场份额占全国40%,5家企业进入全国环保装备行业百强企业行列。
龙头企业加快培育。浙江阳光照明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节能灯生产出口基地之一,吉利集团、万向集团、众泰集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正泰新能源全球累计投资建设光伏电站3500兆瓦,晶科能源2016年光伏组件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一。宁波金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再生资源行业百强企业榜单”榜首,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全国领先,杭州锦江集团是国内拥有垃圾焚烧电厂最多、累计处理垃圾能力最大的企业集团之一,浙江菲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世界上燃煤电站电除尘器最大的供应商。环境监测、大型电除尘、垃圾焚烧、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等技术装备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效节能照明、脱硫除尘、海水淡化等技术装备保持国内领先水平,“互联网+回收”等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新业态呈现井喷式增长。
风起云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新机遇。十九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为推进绿色发展强调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刚闭幕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逐步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与考核、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制度,《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相继出台,全国碳排放权市场已正式启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节能环保产业的制度政策氛围逐渐浓厚。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释放新需求。十八大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一批法律得到修订,中央环保督察全面铺开。国务院相继印发出台“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强度“双控”以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制度。在资源环境约束力度进一步提高的形势下,地方政府、企业对环保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快速增长。今年1-8月全省公共预算支出中节能环保类增长52.8%,位列首位。省统计局在调查政策环境时,88.9%的调研企业表示浙江省深入推进的“五水共治”、打造最严环境监管省份以及大花园战略行动和全省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加快实施,都将催生更大节能环保市场需求。
产业层次有待提高亟需培育新动能。与江苏省相比,浙江省节能环保产业在产业规模、产业集聚度、品牌数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江苏省在水污染治理等11大类产业中拥有21个中国名牌产品、16个中国驰名商标,形成南京、苏州、宜兴、常州、无锡、盐城六大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2016年,浙江省节能环保制造业企业中,小型企业占83.7%,总产值小于1亿元的企业占63.2%。同北京、上海等地的节能环保产业相比,浙江省节能环保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研发水平相对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节能环保产业“走出去”步伐。2016年节能环保制造业内销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高达83.2%,19个百亿级行业中,仅有电光源、微电机及其他电机制造业的外销比例超过三成。
聚焦深化,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高水平发展
明确重点,加快形成特色鲜明的节能环保优势产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把握国家在能源、环保等领域的战略举措,紧紧围绕全省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建设和保护等重大政策导向,聚焦重点领域,突出核心产业和龙头企业,重点在节能产品装备、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再生资源、环保装备等优势领域发力,突出节能环保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信息技术两大特色领域,加快培育节能环保服务业。
产才融合,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载体。积极探索“政产学研金介用”有机联动的创新模式,建立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节能环保产学研联盟。落实《浙江省节能环保产业人才发展规划(2017-2022)》,依托省内科研院所培育一批高标准、专业化、开放式的节能环保产才融合创新基地,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技术和人才支撑。编制节能环保低碳产品技术目录,引导和鼓励企业采用先进节能环保降碳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工艺。依托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谋划一批创新合作载体和技术转移中心。
多措并举,加快健全绿色发展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开展《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十三五”规划》《浙江省低碳发展“十三五”规划》《浙江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专项规划的中期评估,总结经验和模式,找出问题与短板。实施《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研究制定浙江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方案,落实企事业单位对生态设计、生产销售、回收利用、废物处置等全生命周期的资源环境责任。强化限塑令实施,限制过度包装。加快制订以碳足迹为核心的水泥、钢铁等行业的绿色制造标准。积极推行生活垃圾源头减量,逐步强化民众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产融结合,加快培育引领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充分发挥省转型升级产业基金和区域基金的引导作用,推动社会资本建立节能环保相关产业投资基金,通过股权投资支持节能环保最大技术创新、产业化项目和重大工程。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争取和省级资金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机构,加大对节能环保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完善节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投融资体制,探索和推广PPP建设运营模式。推广“上市公司+PE”的模式,提高企业“融资本、融技术、融资源”能力,推进节能环保行业并购整合,推动节能环保企业全产业链发展。
内聚外引,加快实施高效精准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牢牢把握大湾区建设战略机遇,实施投资浙江全球节能环保产业链精准招商战略,重点聚焦引擎性项目和企业,培育招大引强新动能。紧抓“一带一路”战略契机,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收购境外先进技术和知名品牌企业,在境外投资设立营销网络、生产基地,通过自主培育、国际并购等途径实现品牌国际化。加快再生资源龙头企业在东南亚等国家设点布局拆解基地,深度参与发展中国家垃圾焚烧、污水处理厂等环保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加强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以及服务管理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