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提升油气技术服务保障力与竞争力的创新实践
2018-03-20李爱民
李爱民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2008年由原四川石油管理局、长庆石油勘探局及塔里木油田的工程技术等相关业务单位组建而成的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简称川庆公司),面对重组整合的巨大变革、思想文化制度融合、市场化、低油价、低成本等一系列严峻考验,全面落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集团公司)创新战略,坚持技术创新,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主动变革、加快转型;坚持提质提速提效,严控投资成本规模,大力发展油气合作开发业务,奋力推进一流企业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
10年来,川庆公司累计钻井2.5万余口,完成进尺6926×104m,生产天然气185×108m3,建成大型天然气处理厂6座、各类油气管道1.3×104km以上,有力保障了西南油气田、长庆油田、塔里木油田和中土天然气合作开发项目,其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主力军地位更加凸显。经营业绩保持前列,效益贡献率板块领先,综合考核连续9年进入集团公司A类企业,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较重组之初分别增长49%和98%,实现税费276亿元,保证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2017年公司收入、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1%、39%。
川庆公司始终坚持全球眼光、世界标准、石油特色、高点定位,强化技术攻关应用,为油气增储上产和公司转型发展提供了高水平的创新供给,公司国际化发展能力、产业链一体化能力、系统推动能力、风险预控能力、内部管控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油田技术服务保障力、竞争力持续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技术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优化创新路径,全面提升科技创新 水平
川庆公司紧跟油气工程技术发展趋势,推动技术高端化、特色化、有形化发展,促进创新水平显著提升。重组以来,公司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省部级科技奖131项。
1.1 突出高端化发展
紧盯国际前沿技术发展,以国家、集团公司重大专项和科研平台为依托,着力突破关键技术,产出重大成果,推动技术创新由偏重模仿跟踪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先后有10项技术国际领先、12项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在多个领域实现由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转变。川庆公司与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共建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38项,授权发明专利93件,成功突破一批制约低渗透致密油气藏经济高效开发的重大技术瓶颈,显著提高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
1.2 突出特色化发展
聚焦打造区域特色技术中心定位,坚持差异发展、特色领先,持续做专、做优、做强“三高、三低”天然气及页岩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十二五”以来,发展形成6大领域134项技术,打造了一批攻坚利器,公司成为国内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油田技术服务企业。
1.3 突出有形化发展
坚持产学研结合,注重在项目研发中形成专利、产品和标准,强化工艺、装备、工具、软件等系列化,推动技术研发、设计制造和服务产业一体化,累计获授权专利1815件,其中发明专利564件;形成新技术、新产品近700项,获评国家、集团公司自主创新产品29项。
2 坚持改革牵引,着力激发科技创新 活力
公司以深化改革为抓手,在科技管理、人才队伍、创新激励上进一步完善机制,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2.1 强化科研项目管理
建立科研项目“项目制”管理机制。签订科研项目目标责任书,建立项目长负责制。以成果为导向,对项目进度、安全、经费、技术水平等关键指标实行季度考核、阶段分析,推动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根据科研项目研发难度、现场急需程度,实行项目分级管控,高效率推进重点项目攻关。推行科研项目现场验收,突出成果应用效果,把好项目结题验收质量关,确保结题科研成果质量。
2.2 推动创新人才变革
打破科技领军人才成长“独木桥”,在集团内率先推进“双序列”改革,先后有5名处级人员、7名科级人员辞去行政职务,实现从以管为主到以干为主的转变。突出专家引领,实施科研团队建设工程,建成9大专业领域29个科研创新团队。大力开展“人才+项目”培养模式,促进一大批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2.3 加大创新激励力度
全面落实集团公司科技创新激励政策,从基本工资制度到科技项目研发、成果评选、成果转化,建立较为完善的科技人员激励机制。设立“科技项目研发奖”“技术发明奖”“科技创新团队奖”和“技术奖酬金”等专项奖,重奖在技术创新和成果现场推广应用中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公司每年用于科技创新人员激励的费用达到3200万元以上,有力推动了科研人员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3 突出集成融合,不断提升科技创新 价值
坚持技术服务生产,大力推进技术集成应用和融合创新,充分体现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价值。
3.1 助力油气勘探发现
总结整合川庆公司“三高”领域成功实践和经验,持续完善提升深井复杂井钻完井技术,先后成功钻探磨溪8井、高石6井、迪西1井等一批重大发现井,推动川渝高石梯—磨溪、双鱼石构造等地区取得重大勘探突破。规模应用精细控压钻井技术,成功解决窄密度窗口下喷漏同层复杂问题,有效破解钻井难、钻井慢难题。在土库曼斯坦“六高”地区运用精细控压钻井技术,钻井液漏失量从过去上千立方米到不漏1m3,大大缩短了钻井周期,有力保障了阿姆河10年勘探圆满收官。
3.2 推动油田快速上产
以钻井提速为龙头,强化地质与工程深度结合,带动各专业先进实用技术集成配套,发展形成适应各区域特点的高效技术系列。运用高酸性气田钻完井和工程建设技术,快速探明和开发安岳气田龙王庙组气藏,3年建成110×108m3产能;川西北部7000m以上超深井钻井周期从415d缩短到250d左右。规模化应用丛式井组、水平井快速钻井和工厂化压裂等技术,以近30%的队伍完成油田70%以上水平井工作量,支撑长庆油田上产稳产5000×104t。在土库曼斯坦保持地质勘探、钻井成功率100%,优质高效完成阿姆河右岸、南越洛坦100×108m3产能建设总包等重大项目,支撑阿姆河公司建成产能225×108m3。
3.3 服务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
率先在国内开展页岩气工程技术攻关实践,发展形成6大类41项技术,体积压裂、分簇射孔、油基钻井液、高性能水基钻井液等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主体技术实现国产化并配套完善,促进单井综合投资下降30%。长宁H13-5井获产气量43.6×104m3/d,长宁H4平台获产气量163.5×104m3/d,分别创页岩气单井和单平台日产量最高纪录。2017年以来狠抓第四轮页岩气提速技术攻关,长宁—威远钻井周期从147d缩短至60d左右,最快达32.6d。
3.4 加快提升工程技术现代化水平
将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装备技术融合创新,加快推进标准化、专业化、机械化、信息化 “四化”建设,逐步改变过去人拉肩扛、靠苦拼累的作业模式。整合A7、A12系统,推动数字地下、数字井筒、数字地面的工程技术一体化平台建设。综合多专业数据,建立三维模型和学习曲线,实时优化钻井措施,及时预警事故复杂,推动钻井作业从依靠经验向依靠大数据的精准控制转变。应用钻井大数据和互联网+,实现钻井自动化设计、个性化PDC钻头3D打印和五轴联动制造。引进亚洲首台全液压钻机,队伍编制较常规钻机减少20余人。开展装备科技攻关和升级改造,与集团装备企业联合攻关自动化处理系统、立柱自动化排放技术,规模应用井口自动化工具,有效提升作业效率和本质安全水平。
4 持续科技创新,带动公司全面发展
技术创新作为提升企业油气田技术服务保障力、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被摆在了行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川庆公司大力实施科技创新,紧密围绕钻完井、增产、储层改造等作业,加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等工作,以技术创新量化考核为抓手,确保创新放心性、系统性、实用性、价值性,促进技术创新带动全面创新发展及公司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为此,公司还需在如下3个方面持续开展工作。
4.1 充分认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难度加大,地质条件日趋复杂,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迫切要求工程技术服务提高技术保障能力,提升技术工艺水平。油田服务企业必须紧紧围绕甲方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低风险的“两高、两低”需求,创新应用新工艺、新技术,走技术系列化、有形化、产品化、产业化发展道路,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科技附加价值,以创新促进质量效益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油气田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4.2 明确技术创新目标
川庆公司作为西南油气田、长庆油田、塔里木油田的工程技术服务主力军,面对复杂深井、致密油气、页岩气等勘探开发工程技术瓶颈,建设特色鲜明、领先发展的油气工程技术服务商是集团公司赋予我们的使命和任务,大力发展“三高”“三低”及页岩气核心技术,主体技术保持国内领先,优势技术跻身国际一流,持续增强天然气领域工程技术服务实力,树立“复杂油气攻坚者”品牌形象。
4.3 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川庆公司十分注重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公司“层次分明、分工明确、各具特点、协同高效”的科研架构,深化专业技术人员双序列改革,持续推进以专家队伍建设为龙头的“1+3”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支撑特色技术发展建设思路,持续完善公司主体技术专业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完善科研投入保障机制,保持平均每年科研投入占主营收入的3%以上。优化技术专家评定、科研项目研发、两级科技成果、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奖励机制。探索科技创新定期评价机制,制定公司《川庆公司科技创新量化审核标准》,从制度机制、创新管理、绩效评价、资源保障等方面进行量化审核评价,找准问题、补齐短板,不断完善创新环境,激励、推动全员创新,力争做到如陶行知所说:“处处都是创新之地,天天都是创新之时,人人都是创新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