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目标、主线与路径的理解和把握
——基于社会经济活动有机整体的视角
2018-03-20潘红玉贺正楚
龙 艳,潘红玉,贺正楚,吴 艳
(1.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湖南 长沙 410003;2.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114)
一、引言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科学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传统追求速度和规模为重点的经济体系无法满足,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新任务和新目标,以便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以及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面对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快速工业化的双重压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方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经济发展阶段转换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任务和战略选择。
如何理解和把握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所提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1]这一论断,从而可以按照社会经济活动是一个有机整体的研究视角,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目标、建设主线与建设路径进行理解和把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有机整体的社会经济活动,社会经济活动的有机整体性,需要通过具有很强逻辑的建设主线得以体现和贯穿,并在各类社会经济活动当中贯彻这条建设主线。建设当中,要始终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要始终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建设逻辑的主线。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有机整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一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与现代化政治、军事、文化、生态、外交等子体系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现代化大体系;二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生产、消费、分配)、各个层面(宏观、中观、微观)、各个领域(产业、市场、收入分配、区域发展、绿色、制度等)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深刻理解和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重大论述和重要部署,要求我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建设目标,始终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建设主线,始终沿着实体经济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开放型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五大建设路径,大力建设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以及经济体制七大子体系,最终建设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符合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二、文献综述
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就已经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历经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这一现代化目标[2]。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党中央基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创造性提出来“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范畴。自“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现代化经济体系”以来,学界围绕其内涵、意义、特征、实现路径、发展策略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研究。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范畴,它既是对传统现代化概念的一脉相承,又突破了以往的现代化的范畴。研究现代化经济体系首先要研究何谓“现代化”,按照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我国现在的现代化阶段相当于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以及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的结合阶段,这也是现代化的一般特征[3]。经济体系的现代化,包含技术现代化与结构现代化两方面内容。因此,从生产力发展状况来看,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相对于传统落后经济体系而言的,具有以下特征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优化、基本城乡经济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以现代化的实体经济为基础、国际经济联系比较紧密、创新能力强、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的特点[4]。相对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在当前主要社会矛盾变化的背景下,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重要的特征是以人民为中心,是处在生态文明时代的现代化,弯道超车实现对西方国家的赶超。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握中国特色,体现着中国国情和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上的历史经验,而不能纯粹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现代化经验[2]。
有国内学者将现代化经济体系总结为现代化动力体系、现代化领域、现代化供给体系、现代化制度体系四个方面,应当从四个方面入手为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3]。也有认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结构上应该包含许多内容所有制系统、经济发展动力系统、经济运行体制、产业结构系统、区域结构系统、金融系统、国家(政府)管理协调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统。其中,重点在于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以及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6]。虽然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成上,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多数学者认为新时代“不平衡”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正是供给侧回应需求侧所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一关键性问题,关键在于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建设主线,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7]。现代化经济体系对“四化”同步发展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不是简单的数量指标,而是质量要求[8]。因此,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应当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建设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9-12]。同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推进“放管服”改革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与深化制度改革这四对关系[13-16]。
三、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有机整体性的体现和贯穿建设目标和建设逻辑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有机整体的社会经济活动,社会经济活动的有机整体性体现在“要始终把握一个总体要求”这个建设目标,并由“始终坚持一条逻辑主线”这个建设逻辑主线来贯穿。一个总体要求就是高质量发展,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这项有机整体社会经济活动的建设目标;一条建设逻辑的主线就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建设主线,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这项有机整体社会经济活动的建设逻辑。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有机整体性表现在“通过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体现建设目标”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过高速增长再到增速换挡,然后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呈现多个阶段性的变化。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领域要把握的发展趋势将是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就经济层面而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需求结构的巨大变化,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收入、工作、住房、医疗等物质和精神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成为影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这就需要有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供给,要求我国经济放弃速度偏好,重视发展质量。从供给侧角度来看,在高速增长和增速换挡阶段,我国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忽视质量效益的粗放式增长,由此产生了产能过剩、产品库存,杠杆增加、风险加大、效益低下、竞争力不足等问题。随着国际市场环境和国内要素条件的变化,原有的增长模式越来越受到制约,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以质量和效益的改善为切入点促成经济的良性循环并实现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包括GDP增长方式、数量型增长方式转向质量型增长方式、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由依赖出口拉动转向出口—消费—投资协调发展、由投资拉动型转向技术进步型、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经济发展动力由传统增长点向新的增长点转变。产业结构从资源、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产品结构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为主转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生态环境由高排放、高污染转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模式。在大局观层面要把握好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现代经济体系的构建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基本原则——有利于产品及服务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有利于引导企业发展其价值创造能力和对于卓越的品质追求,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应以供给体系质量的升级为主攻方向,为高质量与高效益的并重发展提供体系支撑[17-18]。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有机整体性体现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建设主线贯穿整个建设逻辑”
作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同样是应对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结构性问题的关键途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一条要求始终贯彻的建设主线,既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穿经济转型全过程,又要在短期内实现重大突破,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隐患集中在供给侧,集中体现为结构性失衡。不同于以往侧重于总量的需求侧管理,供给侧管理更多地侧重于结构优化问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推动以现代化为主轴的制度供给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形成发展的新动力。其次,尽管我国所处的党情国情世情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距的格局没有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首要的任务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和完善供给质量和供给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质量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因此质量变革是三大变革中的主体。当前经济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供给质量不高,不能满足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变化。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推动质量变革,加速供给质量的升级,通过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和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从而推动经济整体向中高端水平的迈进,这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相契合,也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所在[19-20]。效率是经济发展永恒的主题,推动效率变革是三大变革中的重点。当前经济体系效率仍比较低下,产业体系高度依赖低端加工组装、缺乏技术创新和品牌,市场需求结构存在严重结构性产能过剩。因此,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效率变革,通过市场机制来优化存量资源配置,优化升级要素结构,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动力变革重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动力之变。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化对应着新旧发展动能的转换,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过程中如何培育发展新动能,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是一个重要问题。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建设高质量、高效率的新时代经济体系,加快转换劳动力数量红利为质量红利[21-22]。
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有机整体的系统性框架结构七个子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由包含在社会经济生产活动中各领域、各环节和各层次的多维度、多层次的经济子体系有机组成,构成一个经济大体系。其中,主要包括由若干个分体系组成的子体系,这些子体系主要有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该产业体系构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物质基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该市场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运行基础;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该收入分配体系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平衡机制;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该城乡区域发展体系使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科学合理;形成包含绿色思维方式、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绿色发展体系,以此构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生态基础;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更好地发挥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发展引领作用的全面开放体系,该开放体系使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经济开放得到保障;使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等市场规律和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该经济体制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基础。上述七个子体系,实现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全面性、有机性和科学性。
(一)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物质基础
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子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物质基础是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配套不断完善,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产业结构而言,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体系、三次产业结构内部细分优化发展体系、同一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体系等。我国目前正处于三次产业优化发展阶段,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实体经济才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从组织结构看,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不同规模、形态、所有制的企业之间的良性发展体系,要发挥大企业在资金、技术、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引导产业发展方向[23-25]。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创新和灵活性等方面的优势,促进二者协调发展。也应当看到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在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同时,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在新的起点上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让民营企业真正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在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过程当中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每一轮产业革命的先声都是科技方面的重大突破,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开发技术,关于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的新兴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等科技都在不断取得技术突破,重大颠覆性创新不时出现,新技术孕育着新一轮产业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带来的作用和影响十分巨大,可能完全颠覆现有很多产业的形态、分工和组织方式,使特定国家的产业在全球的竞争中在短期内就可以发生很大的变化。对于中国的发展来说,这其中蕴含着重大机遇,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需要深入研究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进程,把握其宏观的发展趋势,认识其所涉及相关科技和产业领域的特点以及主要国家的举措,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指导,瞄准主攻方向,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在一些重要领域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带动相关领域和产业的发展。
(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运行基础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子体系。现代化市场体系不仅仅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更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运行基础,其由独立的市场主体、市场要素、各类市场和市场监管构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市场主体主要有市场的参与者和管理者;市场要素则包括资金、劳动力、商品、技术等一系列可以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基本元素,这同样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特征;各类市场则是指商品市场、金融市场、要素市场、信息市场等。除此之外,现代化市场体系还应包括以产权制度为基础、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的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提供的市场管理体制。建立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准入的平滑性、开放的有序性,竞争的完全性、秩序的规范性,从而促进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拥有自主消费权且商品和要素之间可自由流动及平等交换的良性市场环境的形成。
市场准入畅通意味着企业具有正常的进入与退出机制以及畅通的融资渠道,有助于开放有序、竞争充分的市场体系构建。市场开放有序意味着深化行业的有序开放,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市场竞争充分应注重统一市场的构建,建立健全有效的产权激励制度、灵活的价格反映机制和企业竞争机制,从而为提升要素的自由流动性和竞争的公序性。市场秩序规范意味着理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传统行业与新兴经济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是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的重要支撑与保障。正如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过程中要重视各体系间的一体推进,一体建设那样,构建现代化市场体系也应注意各方面之间的内在平衡和有机联系,不可偏废。
(三)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平衡机制
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子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仅包括更高效率的经济增长和更高水平的结构演变,而且包括经济发展成果的更加公平的分配。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对分配环节的内在要求。“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重视效率与公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体系,更好地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处理好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关系。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机制,初始收入分配以效率为先,完善收入再分配以公平性为先,收入分配机制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通过优化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稳步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来逐步缩小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同时,也要进一步促进城市居民收入稳定增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当中的一项重要社会经济制度。我国要在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础上,提出新的奋斗目标,要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要持续强化教育机会公平、保障就业机会公平等,稳妥有序提高公共服务发展质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帮扶,把握脱贫攻坚的正确方向,发挥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和文化扶贫等功能性扶贫的作用,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建立和完善防止贫困回流的长效机制。
(四)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
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子体系。长期实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资源的空间配置和结构配置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经济资源持续流向享受更高水平优惠政策的地区、经济主体和所有制主体,这一方面带动了中国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我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区域发展失衡、城乡差距扩大、产业布局扭曲等问题严重。为此,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当中,要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现代化的区域发展体系是不同区域经济体相互联系而成的具有新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地理分布和空间格局。我国幅员辽阔,区域之间发展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自1999年以来,我国对西部、东北、中部、东部根据区域特点按阶段实施有重点地实施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我国提出的包括“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城乡区域发展战略,目的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城乡区域发展新体系,目标是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
在统筹城乡发展体系建设方面,要切实强化规划引导,促进城乡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在空间布局规划、土地规划、建设规划等方面,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体制。乡村规划要体现独特的地域和村落特色,城市规划要克服“城市病”。建立健全城乡利益平等交换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自由平等交换。强化城镇对城乡区域带动作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发展长效机制。
在区域协调发展体系建设方面,要着重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加大老、少、边、贫地区脱贫力度和支持发展力度,培育和发展壮大老少边穷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加大边远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多举措保护、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制定有利于民族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促进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
(五)绿色思维方式、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绿色发展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生态基础
绿色发展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子体系。绿色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需求,绿色发展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其目标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经济、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和谐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如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过大,“三高”的传统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建设绿色发展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全面的制度作支撑。从实践来看,建设绿色发展体系需要完善资源环境监测系统、绿色发展决策和产业布局系统、生态产品供给系统、生态环境治理系统,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投融资和绿色发展价值系统等。
构建绿色发展体系需要多方发力、多举并措,重点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围绕降低资源消耗与提升产出效益为目标的发展方式,通过相关的体制机制建设提升全要素的生产率,以最终达到可持续状态。要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确保在生产领域、流通领域、消费领域中资源能源消耗量降低与生产资料的循环再利用。进一步优化调整经济系统的内在结构,尤其是对国民经济发展起重大作用的能源系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培育相关的环保产业,促进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夯实绿色发展基础。强化环境硬约束,建立重污染产能退出和过剩产能化解机制。推进绿色化与创新驱动深度融合,加强生态环保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区域绿色协调发展,形成生态文明发展的长效机制。
(六)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经济开放
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子体系。现代化经济是开放的经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经济体系是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不断与其他经济体系进行产品、服务和资本的交换,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然要考虑中国经济体系对世界经济体系以及世界经济体系对中国经济体系两方面的相互影响,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全面开放体系是由我国外经外贸的各种要素及相互关联形成的具有新功能的有机整体[24]。
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发展开放型经济。为了更好利用全球市场和全球资源,我国要形成面向全球生产和服务网络,研发基地、设计基地、生产基地和售前、售后服务都要在全球范围进行布局,通过全球性的生产网络和服务网络促进国内和国际要素有序流动以及资源高效配置。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推动“一带一路”地区的国际产能合作和国际经济合作,在“一带一路”区域率先进行贸易投资和形成生产服务网络。
促使优势产业走出去,促使优势产业或者重点建设的产业链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在发展高质量开放型经济方面,更加注重引进外资的结构、质量和效益。注意高技术制造业外资引进,在服务业当中加大引进外资力度。在教育、金融、电信等领域扩大对外开放程度。鼓励外资进一步融入我国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积极主动地扩大进口。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促进多元化发展。有效提升对外投资水平。严格保护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加强多边经贸合作,推进贸易强国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妥善应对贸易摩擦。
(七)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基础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基础,是以制度和政策等形式存在于现代化经济体系当中的一个子体系。为了使我国的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迈入一个新的台阶,需要构建先进的经济体制,这包括构建更加有效的市场机制、培养充满活力的微观主体和宏观调控更加有度,而这也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诸多重要特征。其中,宏观调控有度是一个新的表述,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又能避免过度的政府干预,对于新时代背景下的宏观调控十分重要。如果我国正确处理好了政府同市场之间的关系,那么就有助于既能使微观基础充满活力又能实现适度有效的宏观调控。如果想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就需要将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放在突出位置上,并以此推动产权激励更加有效、要素流动更加自由、市场竞争更加公平有序、价格反应更为灵活以及实现企业之间的优胜劣汰。政府在重新界定政府同市场间权力边界的过程中既不要失位、错位,更不要越位。而进一步深化和优化政府体制和财政金融体制的改革,优化和完善诸多产业政策与宏观调控方式有利于将政府干预限定在必要的限度内。
为了在供给侧机构改革中,能更好地调控宏观总量和影响以生产者行为为基础的国民经济结构的演化,需要从经济体制改革上着手协调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以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着手一是积极探索新的宏观调控方式,尤其是做好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管理,以实现总量调控、结构改革和长短期发展的有机结合。二是优化财政制度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前者包括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间的关系以及深化预算和税收等方面制度的改革,后者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和汇率市场的改革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调控框架,加强金融监管以保证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五、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有机整体的系统性建设路径五大建设路径
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当中,要加强路径依赖和路径建设。为解决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沿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五大路径进行努力。
(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实体经济以有形的物质为载体,实体经济活动以实物形态为主体。实体经济囊括第一、二、三产业的大多领域,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底座”和“根基”。实体经济是相对于虚拟经济而言的,过去几年,我国实体经济由于需求疲软、产能过剩等因素,导致投资回报率下降,出现了“脱实向虚”的不良倾向;此外,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发展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难点也在制造业。虽然我国已经迈入世界制造业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水平、质量品牌建设等方面具有明显差距,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我国是靠实体经济发展起来的,还要依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因此,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认识到只有进一步重视实体经济,才能更好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大力发展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需要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形势,支持国内全球化高科技标杆企业的发展,加大该类行业或企业的产业技术自主创新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发展全球领先的核心技术。二是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模式加入到实体经济中。彻底摒弃旧的思维观念和方式方法,着眼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发展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三是大力提升创新能力。着力构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在全球经济竞争舞台上的角色属于追赶者,在功能上属于技术标准的遵守者和跟踪者,所处的市场地位为追随者和弱势者。为了改变前述的种种状态,亟需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发挥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创新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创新不只是体现在技术层面上,更体现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层面的全要素、全系统、全方位的改革创新。在技术上,要准备把握世界科技前沿,使基础研究得到强化,在引领性原创成果、前瞻性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文化层面,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在制度上,加强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此外,还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与教育。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得当选拔,人才培养要以创新为本。从当前来看,应从如下三方面来推动创新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一是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研究的投资和支持力度,尤其是对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支持。二是通过相关政策(财税、投资、价格)来扶持创新产业,促进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三是持续增加教育和科技事业投入,提升全民教育水平,培育和吸引高科技人才,使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发。
(三)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
怎样缩小城乡区域间发展差距,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题。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利于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和拓展区域发展的新空间,有利于促进发展经济的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区域空间布局方面趋向均衡以及实现科学、合理、有效的配置。我国还未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区域间发展的差距也逐渐拉大,经济发展水平自西向东渐次呈现由低到高的明显阶梯化不均衡。因此,需要从城乡一体、区域协调等方面进行规划促进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均衡布局。一方面,用新型城镇化来弥合城乡二元结构对于经济发展的割裂效应,进而使区域平衡发展。另一方面,以各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制定差别化的经济政策。制定原则包括要优先促进经济薄弱地区的发展;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例如,东部发达地区和沿海发达地区等基础较好的区域,要尽快进入创新引领发展的轨道;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四个省份依托长江经济带战略,积极响应和部署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中的新区域开放开发战略。积极扶持老、少、边、贫地区的发展,提高其自主发展能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一项既庞大又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合作与竞争、开放与保护、政府与市场等方面的关系。
(四)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要发挥国际市场的作用,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尤其要依托我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推进我国外贸经济“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发展。一方面要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和配置资源能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品、企业的对外输出,努力实现由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出口优势产品向高附加值、高技术、高质量的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品转换,提高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同时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健全境外投资管理,放宽企业对外投资限制,引导企业对外投资,同时构建企业境外投资保护体系,合理保护我国企业和公民在境外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放宽境外企业投资限制,扩大服务业开放水平,建立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通过放宽境外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建立公平、合法、便利的外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具有竞争力的外资企业投资,这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国内企业和产品国际竞争力,推动国内企业和产品向国际化发展,更有利于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建设,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同时要注重保护境外企业以及公民在国内的合法权益,在不涉及国家安全的前提下,一视同仁。
(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在于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各类资本流动、重组、融合活动日益频繁,各类财产要求具有产权保护制度作保障,尤其在如今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时代,知识产权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产权保护制度更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创新人才、企业等组织或个人的创新动力,调动其对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和活力。完善产权制度需要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为导向,通过立法机关法律法规制定、执法机关的严肃处理、司法机关的公正甄别监管等各相关机构各环节通力合作,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进程,落实产权保护制度的各个细节和环节,尽快推动各项举措和环节落地、实施、见效,开创我国产权保护工作新局面。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机制的关键,包括生产资料、消费品等商品市场要素,以及土地、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的配置,要求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协调监管辅助管理,使各类要素市场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其中生产要素市场发展严重滞后,存在普遍的二元结构双轨运行现象以及价格扭曲现象。二元结构双轨运行现象主要表现在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城乡二元市场分割。价格扭曲主要表现在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政府干预过多,未能形成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定价。因此深化要素市场改革,要对现有的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建立完善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制度,同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使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利,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流动和发展。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放宽政府权限,完善相关的价格体制机制制度保障,形成市场竞争价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