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传播与公众的人工智能态度

2018-03-20刁生富冯桂锋

关键词:态度公众人工智能

刁生富,冯桂锋

(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与法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2.中共佛山市委宣传部 网络舆情信息中心,广东 佛山 528000)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是当今科技发展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特别是在媒体传播的作用下,公众对人工智能呈现出不同的态度有人欢呼以至于狂热、有人焦虑以至于恐慌、有人兼而有之以至于不知所措、有人认识模糊以至于信谣传谣……面对力量日益强大的人工智能,诺伯特·维纳曾说“我们可以谦逊地在机器的帮助下过上好日子,也可以傲慢地死去”[1]。然而,人工智能是新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是时代不可逆转的潮流,拥抱人工智能,是我们必然的理智选择。因此,研究媒体传播与公众人工智能态度形成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媒体能够科学传播以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理性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广泛影响,这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媒体传播与公众人工智能态度的形成

(一)媒体传播是公众获得人工智能知识的主要渠道

对普通公众而言,有关人工智能的知识,大多数是通过媒体传播了解的。如今,网络创造了平等、多元、共享的平台,让每个网民都获得巨大的个人存在感和自主性。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尤其是自媒体平台表达个体意见,成为网民公共参与的重要方式,也成为人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按照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观点,可以说,当今各种媒体已成为人体的“综合器官”。当前媒体传播无孔不入,除了电视、广播、报纸、广告等传统媒体传播外,新媒体传播扫荡了公众所能接触到的所有领域,成为公众获得人工智能知识的主要渠道。“乌镇论剑”上,19岁世界围棋第一人柯洁九段以0∶3输给机器人Alpha Go;局势不利情况下AlphaGo以4∶1击败围棋韩国九段名将李世石;2017谷歌云大会,李飞飞解读“AI民主化”战略等等,人们获得关于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主要来源于媒体,特别是网络新媒体。对公众而言,一方面,微博、微信、论坛网站等新媒体“生产”人工智能知识,是公众获得该方面知识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公众通过手指滑动浏览或鼠标点击转发分享之间又在传播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智能手机、社交网络、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智能终端所带来的网络互联的移动化和泛在化、信息处理的集中化以及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得以无限地放大与发展。”[2]这使得人工智能的专业性和普及性结合起来,使得媒体传播成为公众获得人工智能知识的主要渠道。

(二)媒体传播是公众人工智能态度形成的关键因素

公众态度是公众对外界事物一贯的、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一定的行为倾向,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美国社会心理学家C·霍夫兰德等人认为,态度是后天习得的产物,是由学习而来的反应。社会环境、团体、个体人格等是影响公众态度的主要因素。然而,我们“心灵陀螺仪”受到家人、朋友和初级社区的深刻影响,并“沿着既定的道理发展”[3]。从而造成“缺乏一个调和的自我和权威性的文化价值,由于缺乏特征与深度,于是个体在最细微末节的层面也都必须受到社会的决定个体服从即刻社会环境的期许,被瞬息万变的公共舆论、媒体、广告、同趣群体和爱炫耀的邻居牵着鼻子走”[4]。可以说,对于公众人工智能态度方面,媒体传播是其态度形成的关键因素。借助互联网,媒体传播更加具有个性化、互动化、直接性、情景性,覆盖面越来越广,传播效果越来越好。媒体传播虽然不是公众形成人工智能态度的唯一决定因素,但却是关键的、显著的因素。媒体传播特别是新媒体传播,以其众多走红的传播内容、亲民化的特有形式影响着社会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诸如比尔·盖茨、斯蒂芬·威廉·霍金、埃隆·马斯克、马云、马化腾等人工智能界领头人物的前沿观点借助媒体传播在无形之间不胫而走,普遍而深刻的影响着社会公众对人工智能的态度与看法,形成了如今公众对人工智能或“和谐论(积极)”或“威胁论(消极)”相互抗争的观点。

(三)媒体传播是形成智能文化环境的重要成分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化环境。“构成文化环境的主要要素, 包括教育、科技、文艺、道德、宗教、哲学、民族心理、传统习俗等。”[5]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人类社会已进入智能时代,并形成智能文化环境。人工智能所涉及的哲学、社会学、认知学、数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论、控制论、不定性论等多个领域,而媒体传播是人工智能成为“公众智能文化”绕不开的环节,是公众了解、议论、接纳人工智能的重要文化情愫。譬如,通过媒体传播,公众熟知,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认为人工智能的“风险非常大”,直接是“威胁人类文明存在的根本性风险”。通过媒体传播,公众也知道,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坚信计算机强大的记忆能力和计算能力,是人类无法比拟的。但是,在情感、创造性等很多领域,机器是无法超越人类的。正因为媒体传播的“专家观点”“意见领袖”,才形成了公众智能文化环境,各种观点、意见的影响被公众内化为公众人工智能态度。

二、媒体传播人工智能方面的问题

媒体传播对公众人工智能态度的塑造,其功效是显而易见的。借助媒体的力量,特别是新媒体传播力量,人工智能更是表现出其带给生活的便利性;同时,人工智能也在满足人类基本需求、提高劳动效率、构建人类生活安全保障体系、丰富人类生活等方面,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优越性。然而人工智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具有“双刃剑”特点,通过媒体传播,更加凸显了这一特点。透过公众对人工智能的崇拜、焦虑等等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醒人们注意媒体在传播人工智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推动人工智能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信息公开不足人工智能谣言传播

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具有传播功能。特别是在新媒体、自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媒体传播以其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独特性、草根性等特点,对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和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媒体传播对人工智能的普及还未真正到位,除专业的微信公众号、学术性的微博和网站论坛外,公众对人工智能的认知还处于空白亦或是模糊状态;并且,一些所谓的专业公众号、学术网站等,也未系统、全面地展示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造成公众对人工智能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智能手表、智能遥控等等词语上,不能全面、深刻、多角度地认识人工智能带给人类的解放意义。这种情况为人工智能方面的不实、猜测、谣言性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土壤,造成了人工智能真实理念的“空场”,造成了不实报道的侵入和传播,也造成了人工智能“威胁人类生存”“人类新异化”等负面论调,从而影响了公众人工智能正确态度的形成,不利于人工智能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舆论引导情绪化人工智能前景非理性传播

伴随着新媒体的广泛普及,新闻信息的传播模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人工智能已逐渐与新媒体融合,新媒体传播逐渐成为社会新闻的主要传播模式之一。“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头条”“人工智能学家”“I人工智能D1net”“人工智能大趋势”“新软件”“Deep Tech深科技”等微信公众号应运而生。由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高速流通,一些公众号在传播人工智能时,更注重新闻信息所凸显的社会问题或现象,在传播时先入为主“裹挟”一定的情绪。例如,一些公共账号传播“全世界科技斗争或将开始”“人类将面临大面积失业”“人工智能挑战世界性伦理道德”“由对人的评判转向对人工智能的批判”“社会将由过去的热闹逐渐变为未来的冷漠、安静”等等。比如,日本人工智能专家松尾丰认为,“人工智能征服人类、人工智能制造出人工智能——这种可能性在现阶段看来并不存在,只不过是凭空臆想而已”[6]。然而,霍金斯却说“对于智能机器我们也要谨慎,不要太过于依赖它们。”[7]正是因为一些媒体不能客观、理性传播人工智能知识,或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不能找到一个辩证的平衡点,在宣传报道上选取某一位、某一类人的观点,不够科学中立,不够全面辩证,造成了公众对人工智能的非理性态度和夸大情绪,乐观的人过于乐观,悲观的人过于悲观,违背了人类发展人工智能的初衷。

(三)舆情治理力量单一人工智能引发舆情热点

早在21世纪初,媒体传播的作用就被学术界所关注,“媒体使用的广泛性和传播速度的瞬间化, 使新闻界在影响科学界的活动、政府的行为以及公众的态度上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8]。然而,公众对人工智能的传播不能仅仅依靠媒体这一支力量来完成。人工智能专家的道德自律、公众的科技(人工智能)意识、政府的政策等,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媒体传播人工智能的内容、形式、方式和方法,从而影响公众对于人工智能的态度。媒体传播如果在信息公开、舆论引导等环节工作较为薄弱,不能较好地结合国家政策、专家观点、网络群众意见,再加上人工智能自身引发“替代工作”造成社会大范围的失业的宏观背景,很容易激发公众的负面态度,诱发网络舆情负向发展。如果对媒体传播管控不及时,容易引发“智能风暴”式的舆情热点事件,不利于建设网络和谐空间,也容易导致泛意识形态化或意识形态的问题,严重时会导致国家公共安全问题。

三、媒体应如何传播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人的作品,是人类器官的投影或延伸,更大程度地实现人的自由,带给人以解放意义。它不仅解放了人的体力也解放了人的脑力,就目前而言,人工智能本身与人类没有根本的矛盾和冲突。媒体传播应树立科学传播人工智能的理念,发挥媒体融合传播的合力,提升传播人工智能的保障能力,联合多方力量形成媒体传播共同体,从而引导公众形成人工智能的正确态度,共同促进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

(一)树立科学传播人工智能的理念

正如维克多·弗兰克尔所言“我们生活在许多方面都富裕的时代中,大众传播媒体以大量刺激对我们狂轰滥炸,而我们可以说是不得不对它们进行过滤以保护我们自己不受它们的伤害。许多可能性提供给我们,我们不得不从中作出选择,简言之,我们不得不对于什么是重要的而什么是不重要的作出决定。”[9]面对人工智能,我们需要作出选择,作出拥抱人工智能的选择,引导媒体树立科学传播人工智能的理念。

首先,媒体传播应符合国家政策理念。2017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互联网+”行动和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2016年5月,由发改委联合多部委出台《“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将人工智能纳入“互联网+”专项建设当中;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人工智能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主要方向,人工智能被纳入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2018年“两会”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又进一步指出,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媒体应进一步关注国家“顶层设计”的政策内容,结合国家政策导向,融入时代潮流,传播科学的人工智能知识。媒体工作者应注重科学求证,正确传播人工智能科学知识,抵制不实传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服务国家工作大局;秉持崇高的职业道德,维护新闻工作者良好形象。媒体还应及时传播政府对人工智能的支持政策,发布官方权威信息,挤压谣言信息的传播空间,营造有利人工智能发展的舆论环境。同时,认识到看待人工智能发展是把“双刃剑”,理性、客观认识人工智能,发挥在促进公众形成人工智能态度中的良好舆论作用。

其次,媒体传播应契合人工智能“主流价值观”。“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会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完全取决于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10]人工智能作为人的产品,在利弊方面,“利”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最终是为人而服务的,带给人更多的是解放意义。比如,人们担忧“人工智能”会抢占他们的既得工作,实际上,目前给人带来危机感的工作,从更理性的角度上来看,是低端产业中的一部分。所以,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低端产业结构的调整,甚至是部分消除,它的作用整体上是正面的、积极的,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因此,媒体传播应从正面去报道、去诠释人工智能的积极意义,而不能过多地聚焦“非主流”“负面性”的报道上。

(二)发挥媒体融合传播的合力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参与人工智能传播报道的工作不仅仅是传统媒体的“专利”,每个个体、每个机构都可以生产信息、发布信息、传播信息。因此,有必要将一切具有内容生产能力和信息传播渠道的组织和机构,尤其是将从事人工智能研究和报道方面的专业媒体纳入到媒体融合的工作中。面对媒体新格局、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方式的变革,应当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种媒体优势,树立大媒体协同作战传播的理念,发挥各种媒介的整体力量,积极宣传人工智能规范和道德框架,营造辩证、健康、全面的人工智能发展观。一方面,传统媒体要借助其公信力和影响力,发挥引导和影响网络舆论的主渠道作用,适度、客观传播人工智能;另一方面,互联网等新媒体要创新管理思路,放大网络草根关于人工智能的正面声音,消解公众对人工智能的焦虑情绪,凝聚网民共识,发挥新媒体舆论引导新平台、新渠道和新阵地等方面的作用。另外,不仅实现媒体融合,还要实现媒体与全行业的融合,实现两种媒体的人才共享、内容共享、技术共享、渠道共享,形成传播人工智能的大联合体。

(三)提升传播人工智能的保障能力

提升传播人工智能的保障能力,既需要履行好媒体的管理部门职责,也需要强化媒体传播阵地建设,更需要强化媒体人员队伍建设。部门管理、阵地管理、队伍建设等多管齐下,才能更有保障能力。

首先,履行媒体管理部门职责。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媒体管理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切实引导媒体担当起引领社会、凝聚人心的重要职责,踏实做好媒体对人工智能的传播管理工作。针对有关人工智能的不实报道,“选择性失语”、蓄意负面炒作、刻意悲观渲染等情况,相关部门应及时管控,公布真实信息,澄清事实,积极引导公众态度。对于理性、公正、客观的报道,给予以多渠道、多手段推送,扩大其声音,进一步提升媒体公平、公正、客观的形象,提升媒体整体公信力,巩固公众正面态度。

其次,强化媒体传播阵地建设。加强媒体阵地建设,提高媒体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唱响主旋律、唱出好声音、凝聚正能量、营造好氛围。创新人工智能知识传播方式,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强化网络媒体、自媒体管理,提高新媒体环境下国家人工智能政策及信息公开的能力,将人工智能有关政策等内容发布到网络宣传平台上,必要时采取网络语言的形式,及时准确地向全社会公开,有效引导公众对人工智能的态度。比如,组织工信科技等部门、行业组织、有影响力专业“网红”等,在其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开设人工智能专栏、设置人工智能讨论区域,积极传播人工智能知识,主动回应公众关切问题,引导公众正确认识人工智能。

第三,强化媒体人员队伍建设。积极强化媒体人员队伍建设,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学习,深入学习习近平主席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人工智能方面的精神,在采编播发工作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立人工智能拓展教育培训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对媒体主办者、内容审核者、小编等各类媒体传播环节人员的培训,扩大培训工作覆盖面,丰富培训内容,开展人工智能政策、基本技术、报道技巧、审核制度等培训,突出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宣传纪律等方面的培训教育。

(四)联合多方力量形成媒体传播共同体

马克思说“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1]公众对人工智能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这一“时代声音”也是问题,化解这一问题需要联合多方力量形成媒体传播共同体。

首先,提高人工智能专家的道德素养和责任意识。人工智能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创造物,技术的问题最终还是要人来解决。通过媒体宣传,使人工智能专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仅局限于研发技术和产品,而且也要思考所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对公众产生的影响。要加强人工智能专家与媒体的合作,帮助媒体提供或普及人工智能的权威信息。这既需要人工智能专家的知识水平,也需要人工智能专家的道德自律和责任意识,使其能够提供真实、可靠、客观的知识,帮助媒体传播人工智能知识,从而引导公众形成人工智能的正确态度。

其次,普及公众的人工智能意识。“我们的任务是加强自我意识,找到自我力量的中心,这些中心能使我们抵制住周围的混乱和困惑。”[12]以人为本是发展人工智能的最终目的,也是媒体传播人工智能的最终目的。反过来,群众也是发展人工智能之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3]。向公众普及人工智能知识不仅是媒体传播的责任, 更是发展人工智能所必须的活动。因此,在自媒体时代,当代媒体的重大伦理责任之一, 就是唤醒公众的人工智能意识,诠释人工智能的科学知识。通过尽可能地提高公众对人工智能理解程度,促进公众形成正确的人工智能态度。

第三,整合规范专业的自媒体传播力量。相对于“体制内”媒体而言,自媒体具有个体化、自主性、多样化、草根性等特点,传播内容具有鲜明的价值倾向和态度,他们凭借对一些社会共性话题的独特见解、深刻剖析,在传播人工智能方面更有优势,也更容易影响公众态度。与以网络为依存的其他新媒体相比,自媒体拥有更大的话语空间与引导权,成为“民间高手”张扬个性、表达自我、成就人工智能“辉煌”传播的又一平台。目前,全国各地大部分成立了网络文化协会,协会涵盖属地内影响较大的自媒体。我们应充分发挥好这些自媒体的民间力量,发挥其在传播过程中影响公众人工智能态度方面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态度公众人工智能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2019:人工智能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人工智能与就业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数读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