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四个伟大”的理论品格及其实践价值

2018-03-20

关键词:四个伟大伟大事业伟大工程

黄 园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114)

党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高度概括、高度凝练的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揭示了新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干什么”及“怎样干”的问题,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目标”,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宽广视野、博大胸襟和责任担当,为我们党科学的治国理政提供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为了更好地阐述党的“四个伟大”的理论品格与实践价值,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四个伟大”各要素的具体内涵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四个伟大”各要素的具体内涵及相互关系

“四个伟大”由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四要素构成,每个要素都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并且这四要素之间存在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四个伟大”各要素的具体内涵

党的“四个伟大”由“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四个要素构成,是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前进方向及奋斗目标的高度概括及凝练,每个要素都具有自身的独立性,都蕴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深刻思想内涵。

首先,“伟大斗争”。“伟大斗争”的完整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它主要回答了“怎么干”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之所以能够发展,能够前进,主要动力就在于矛盾,矛盾的存在进而带来斗争的存在,要克服矛盾就必须进行斗争,因此要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伟大胜利,就必须进行新的伟大斗争,这是对我们党和国家现阶段面临的一系列挑战的科学研判。当前,我们国家正在改革的“深水区”,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各具特色的挑战与威胁,如某些国家的打压、各种“颜色意识”思潮的疯狂输入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同时,面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世情、国情和党情,在资源、货币、市场、意识形态、领土、反腐败、网络等各方面,我们都要具有问题意识和忧患意识,直面问题、困难和矛盾,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边,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斗志“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2]。

其次,“伟大工程”。“伟大工程”最早的表述是一个“伟大的工程”,由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提出,具体内容指我们党的建设;到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召开,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概念;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炼和概括以往的命题,形成了新的“伟大工程”的命题和概念及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主要回答了“谁来干”的问题。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自然也对我们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打铁还需自身硬”,新时期“我们党要明确宣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3],因此,我们党要更加自觉坚定地遵守党性党则,始终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全面从严治党,有效应对“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不断增强党在政治、思想、群众、社会等方面的领导力、引领力、组织力和号召力,最终带领全体人民齐心协力共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三,“伟大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的伟大事业,它回答了“干什么”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几代领导人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心血、集聚中国智慧与创造取得的中国独有的根本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一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起始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所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建设可以说都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核心来发展的,它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多年来的智慧与伟大创造,是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道路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理论构建的统一,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又一次质的飞跃,彰显出中国智慧和中国创新精神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熠熠生辉。

最后,“伟大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即“伟大梦想”,它回答了“干成什么样”的问题。“伟大梦想”可以说是从“振兴中华”的概念逐渐演进而来的,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概念已经出现,并且一直沿用到党的十八大,直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一步丰富和深入了它的思想及内涵。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对其进行了一次高度概括,自此“伟大梦想”的命题概念诞生。“伟大梦想”是我们党和全体人民的“政治理想”与“政治目标”,为了这一理想与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四个伟大”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党的“四个伟大”各要素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是密不可分的一套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在某个层面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应对外部考验与加强自身建设的统一、追求目标与注重过程的统一,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首先,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四个伟大”的阐述方式我们可以发现,整个思想体系的串联支点是“伟大梦想”,“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2]。“伟大梦想”这个要素之所以能够成为“四个伟大”的理论串联点,和我们党的初心及历史使命密切相关。不忘初心,为人民谋幸福;牢记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97年来,“救国—兴国—强国”的历史使命已出色的完成了前两项,目前正兴致盎然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进发。

其次,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阐述“四个伟大”时,各要素之间的前后顺序是有着非常严密的内在逻辑性的。在“四个伟大”战略总格局中,进行“伟大斗争”是实现“四个伟大”的前提条件,建设“伟大工程”是重要保障,推进“伟大事业”是指导方向,实现“伟大梦想”是最终目标,它们一起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坚定信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决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破解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问题的前进方向,指明了中国共产党最终的政治目标与政治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最后,“四个伟大”相互贯通、层层推进,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构成了当代中国最具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实践创新,具有系统的思维、全局的视野,我们要在贯通中领会,在联系中把握,在结合中推进。在目前变幻莫测的国际国内发展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新的发展起点、新的历史任务、新的发展问题、新的完成目标,这与“四个伟大”的深刻内涵是一一对应及相契合的,“四个伟大”正好从每个层面回答了我们党应该如何面对这些新挑战、解决这些新问题,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稳定有序发展、更好地实现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总之,“四个伟大”每一个“伟大”都有其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合起来的整体性内涵更是新时期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总纲领、总方略,不仅蕴含了独特的理论品格,更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党的“四个伟大”的理论品格

党的“四个伟大”是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历史和时代变化发展要求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其理论品格,概括起来表现为党在治国理政战略中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概括性与自信性相结合、独特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特征。

(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四个伟大”的由来并非凭空而出,马克思主义思想及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思想为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根基和理论养料。它有着深厚的历史发展脉络,是历史与时代发展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科学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产物。

首先,党的“四个伟大”的提出,具有其历史性。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应对过种种艰难困苦、进行过各式各样的斗争、创造过一次又一次的奇迹,逐步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跃进,到现在迈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社会主义全面小康生活的新时代。因此,从中国共产党90多年以来的奋斗及实践历程来看,“四个伟大”的提出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四个伟大”的逐步形成与提出有其一个理论完善与发展的过程。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实践适时提出“四个伟大”中的一个“伟大”,或将其中几个“伟大”并列提出,并在适应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基础上最终总结凝练出“四个伟大”的理论命题。从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党的建设,认为它是我们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到新时期明确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步形成“伟大事业”理论命题、党的十八大作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4]的理论判断、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将“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并列提出、在“7·26 讲话”中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3],至此“四个伟大”的命题正式形成,党的十九大根据新时代的任务和要求进一步丰富了“四个伟大”的理论内涵,进一步彰显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理论品格。

其次,党的“四个伟大”的提出,具有其时代性。任何一种思想的提出都来源于其所处的时代大环境,“四个伟大”的提出亦是如此。“四个伟大”的时代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期、新时代。国际上,中国已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鲜明而又自信的高高举起,向世界显示社会主义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制度的优越性与强大生命力,这是中国发展在世界上新的历史定位,也是“四个伟大”提出并且指导实施治国理政不可忽视的大前提。在国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的社会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及生态建设方面都已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独具特色的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找到了实现现代化的新途径及全新的发展模式,凸显了中国发展的智慧与魅力。“四个伟大”的提出在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背景中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实现中国社会平衡且充分的发展,我们必须坚持“四个伟大”,并以其为指导思想,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进行伟大斗争,进一步完善我们党的建设体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最终完成伟大梦想。

(二)概括性与自信性相结合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虽然只有短短地十六字,但却回答了一个完整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全部问题,即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应该“干什么”、“怎样干”、“谁来干”及“干成什么样”的问题,反映了新时代下中国发展最根本、任务最重大、理论最深厚、实践最关键、意义最深远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谋划、大战略、大格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自信性。

首先,“四个伟大”具有其概括性。从党的治国理政层面来看,党的“四个伟大”包含了新时期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内核。从“干什么”角度来看,党的“伟大事业”要求我们始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的理论全部,是实践主题,是方向,是道路,它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社会发展具体实践的具有民族独特性的一种社会主义,是属于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从“怎样干”角度来看,党的“伟大斗争”要求我们必须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具有不同意义的多样性斗争,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进入新时代,中国必将面对更大难度的改革、更加积深的顽疾、更具挑战的问题、更加广泛的矛盾,这种种叠织交叉的发展形势,决定了我们党要带领全体人民进行更具深度的社会改革,积极应对各种挑战,积极解决各种社会顽疾及发展矛盾,决不软弱,决不逃避。从“谁来干”的角度来看,党的“伟大工程”要求我们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推进党担负的历史使命与历史责任,推进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等方面的建设,从而确保我们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确保我们党的强大生命力及战斗力。从“干成什么样”来看,党的“伟大梦想”就是要求我们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梦想,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终身理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凝聚了千千万万数代中国人的夙愿。

其次,“四个伟大”具有其自信性。“四个伟大”的自信性主要体现在我们的执政党,即中国共产党的自信上。中国共产党始终相信自己有能力担当起执政使命,有能力出色完成执政任务,有能力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几乎是用4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需要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才能达到的发展进程,创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无数奇迹,这正是如今我们中国如此自信提出“四个伟大”的底气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5]“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好中国事情,关键在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6]当前,“四个伟大”的提出,正是中国共产党在自身90多年的发展与实践中不断改正错误、及时修补不足、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从而自信地应对和战胜党内外存在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在国内国际都取得一定辉煌成就的大环境下,自信地向世界展示的又一理论成果。它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提出“四个伟大”的政治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及文化自信。

(三)独特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四个伟大”各要素,紧密联系、互相贯通、互相作用,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内涵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向现代化强国发展的大格局战略。它的提出既是顺应国际发展大环境,又是立足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顺应实践的新要求,推动和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体现出其思想的独特性与创新性。

首先,“四个伟大”具有其独特性。“四个伟大”的提出,是基于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一直积累中国经验、走中国道路、总结中国模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具特色的中国道路,中国一路走来也是充满坎坷与困苦,很多时候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近代中国惨遭西方列强的殖民入侵,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初期遭受西方世界各国封锁,再到改革开放至今,我们党坚定的认为只有走中国独有的且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才会逐步强大,才会逐步实现伟大复兴。走中国特色道路、发展中国特色道路的理论指导一直贯穿我们党执政的整个过程,由此 “四个伟大”的提出也具有其独有的中国发展独特性。在这种独特性基础上,“四个伟大”必将是当前时期内我们党和国家方方面面所有工作的思想指南,必将是引领中国和中华民族在国内及世界舞台上继续砥砺奋进的行动纲领。

其次,“四个伟大”具有其创新性。纵观整个世界发展史,创新思维、创新智慧创造了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政党、一个团队,甚至是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就,就必须有所创新,无关创新大小,反之,不创新肯定就没成就。创新,它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障。因此,创新精神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创新能力的强弱可以说直接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在当今全球发展迅猛背景下,“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坚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四个伟大”的提出,就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思想上、方向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伟大创新。“四个伟大”在充分吸收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智慧上,进一步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我国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辟更加辉煌新境界的理论上的创举。

由此,党的“四个伟大”的历史性与时代性、概括性与自信性、独特性与创新性三方面的理论品格及理论维度,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深化,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具有巨大的实践价值。

三、党的“四个伟大”的实践价值

党的“四个伟大”的实践价值在于,“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2]。

(一)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关键环节

“四个伟大”是确保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关键环节。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发展至今是一个一直走在时代前列的执政党,创造着属于中国独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执政党,是一个与时俱进、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执政党。历史上,中国也有许多组织和政党奋发图强、救亡图存,例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三民主义”等,但它们都以失败、夭折、破灭等结局收尾。这些组织和政党发起的反抗或运动之所以都以失败结局,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点就是他们面对世界发展形势没有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指导思想作为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则不同,它紧跟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将诞生于俄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成功的在中国社会运用及实践,找到了解决中国社会实际问题的出路,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四个伟大”正是中国共产党在几十年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的思想精华,它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积极主动的投身于改革创新的时代潮流中,破除一切顽瘴痼疾,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中国和中华民族在正确的轨道上继续砥砺前行。

(二)保持党始终是人民主心骨的内在条件

“四个伟大”是保持中国共产党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人民主心骨的内在条件。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人民创造了中国共产党,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因此,我们党要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决打击任何形式的损害人民利益行为的存在。“人民”二字是“四个伟大”的理论根源与基石所在。“四个伟大”要求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于人民。党的十九大报告可以说是将“四个伟大”的人民性展现的淋漓尽致,报告中指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2]等。另外,进入新时期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及“为民造福”成为我们党的“根本政治担当”[2]。由此,“四个伟大”的“人民性”要求我们党要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人民的基础上谋求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为民谋福利。

(三)巩固党始终成为领导核心的重要保障

“四个伟大”是巩固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重要保障。“四个伟大”各要素之间虽然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密不可分,但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中国共产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们党不但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四自”能力背景下,全面从严治党,在执政能力、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反腐倡廉、制度及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方面都有所加强和提高,中国共产党正不断向“三型”政党,即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靠拢,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而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与巩固,需要“四个伟大”为其提供深厚的理论保障。“四个伟大”指导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制度保障、强大精神动力及正确理论方略,中国共产党要想在世界局势急剧变化的今天,始终成为中国发展的领导核心,就必须坚持“四个伟大”,并以此为指导思想、行动纲领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时代在变化,新时代有新要求,实践在发展,新气象要有新作为,“四个伟大”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突破和变革的深刻总结,它在宏观实践上,让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人民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成为必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四、结语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就是实现伟大复兴;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才能实现伟大梦想;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才能保证实现伟大梦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为实现伟大梦想提供根本前提。总而言之,党的“四个伟大”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价值理想,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体系的相互贯通、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辩证统一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伟大实践之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努力推进“四个伟大”,准确把握其规律和特点,有效凝聚全体人民一起砥砺前进、开拓创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四个伟大伟大事业伟大工程
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重读周恩来《过好“五关”》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篇章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
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深刻理解推进党的建设要一以贯之
“四个伟大”是一个顶层设计
“四个伟大”:治国理政的大逻辑
推进“四个伟大”实践的思想武器与行动指南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精神开启党校发展新征程
“四个伟大”的科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