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山林业局店头林场可持续经营与发展初探
2018-03-20刘小军安向明张新林张剑锋
刘小军,安向明,张新林,张剑锋
(延安市桥山林业局店头林场,陕西 黄陵 727304)
1 店头林场林地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
1.1 自然地理情况
店头林场是延安市桥山林业局七个下属林场之一,位于距离黄陵县城约23 km的店头镇,下设麦洛安、曹家峪、寺湾三个管护队。店头林区地处子午岭山脉东坡即桥山山脉中部,属于鄂尔多斯台地的南缘、典型黄土覆盖石质山区。林区南北狭长,地势呈南北走向,北高南低,南北高中部低,中部横穿一条大川道。境内海拔700~1 800 m,相对高差一般为200~300 m。土壤共有5个土类9个亚类,是在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和森林条件下形成的森林褐土或灰褐土。PH值7.0~8.3,腐殖质层厚12~16 cm,湿润肥沃,有利于林木生长,土壤层缺磷。
气候属大陆性暖温带湿润气候区,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年均降水量550~650 mm,年最大、最小降水量分别为823.6 mm和488 mm,相对湿度60%~70%,年均气温8~9 ℃,极端最低气温-23 ℃,极端最高气温38 ℃,年≥10 ℃活动积温2912.3 ℃,无霜期190~225 d,年日照时数2 528 h。气候特点为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雷阵雨,常伴有冰雹。秋季多阴雨连绵,冬季寒冷干燥。
1.2 社会经济环境
店头镇是黄陵县重要工业经济发展地区,地下煤炭储量27.3亿吨,可采量24亿吨,年产优质原煤400万吨,是陕西省“四大产煤基地”之一,素有渭北“黑腰带”之美誉。辖区煤炭、石油、电力、天然气、建筑材料等产业及其辐射产业链蓬勃发展,经济总量占全县的75%,农业经济收入以种植玉米、培育苗木为主。农作物有稻谷、玉米、马铃薯等。副业收入以挖药、割条、种植木耳等为主,人均年收入5 000元左右。沮河两大支流汇集于镇中心,店焦公路、黄五公路穿境而过,秦七铁路运煤专线横贯镇区。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城市建设初具规模。因辖区分布有煤矿、焦化、发电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人居环境较差,与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极不协调,严重制约了城市发展。
1.3 森林资源概况
店头林场林地总面积17.68×103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5.55×103hm2;木材蓄积771.69×103m3,其中针叶林50.26 ×103m3,阔叶林632.47×103m3,混交林80.35×103m3,森林覆盖率87.9%。林区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森林多为天然次生林。以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林分郁闭度大、林相整齐,森林结构稳定。构成林分的优势树种主要有:辽东栎、槲栎、山杨、白桦、油松和侧柏等。
店头林区山势平缓,自然景观特点明显。在整个桥山林区中横跨南北两道川,南川以针阔混交林为主,一年四季山青水绿;北川阔叶树种类繁多,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深秋时节,放眼远眺,天色、山川、色彩斑斓的树叶,浑然一体,组成一幅绚丽的水彩画。夏季不燥不热,空气清新怡人,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憩环境。
2 优势条件与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2.1 项目开发的优势条件
2.1.1 区位优势 店头林场紧邻在陕西乃至全国知名度极高的黄陵国家森林公园、黄帝陵游览区和黄陵县城,可以借助黄陵游览区盛名吸引旅游客源,利用县城优良的餐饮、住宿等条件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助力黄陵县扩大发展旅游产业。
2.1.2 交通优势 店头林场是桥山林业局下属七个林场中交通条件最好的一个,南距省会西安180.0 km,北距延安市175.0 km。位于林场南部的店(头)焦(坪)公路、北部的张(寨)五(里墩)省级公路贯穿境内,将店头与甘肃省、黄陵县城紧密相连,尤其是通过张(寨)五(里墩)路与连接国家旅游名城西安和延安的西延高速相接。
2.1.3 客源优势 黄陵国家森林公园被纳入黄帝陵旅游一条线路以来,前来林区自驾旅游、避暑休闲的游客越来越多,2017年已经从森林公园开始营业的每年5万余人增加50余万人,人们对野生林产品木耳、蜂蜜的需求也急剧增加,从而带动了店头经济的发展。
2.1.4 旅游资源优势 店头林场除有上述在陕北黄土高原不可多得的森林旅游资源外,南部有唐李世民避暑行宫遗址,西部留有公元1095-1115年建成的双龙千佛洞,这些都可建设成为质量更高的旅游景点。另外,周边的黄帝陵景区、黄陵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即将建成开放的上畛子小石崖革命旧址等都可以为店头林场旅游产品开发、销售所利用。
2.1.5 旅游外延产业优势 店头林场丰富、优良的林地资源,也可为林下种植、养殖提供条件,以满足游客追求天然无污染食材的需求。
2.2 项目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
2.2.1 森林抚育措施不到位,林木生长率低下,影响人们游憩的欲望 店头林场始建于1970年,天保工程实施前,是以次生林抚育改造为主的生产经营单位,林场收入来源主要是抚育后木材收入,2000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全面停止了天然林采伐,经16年连续封禁措施,森林虽然得到了修养生息,但林相不整齐,林分结构与生长状况不佳,森林自然枯损率较高(3.0%左右),净生长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处在亚健康状态,生态功能减弱,不能充分引起人们进入森林游憩的欲望。
2.2.2 保护资金短缺,森林资源安全受到威胁 店头林场林区所在地黄陵县店头镇,是黄陵县重要工业经济发展地区,外来人员复杂、流动频繁,属于特级防火区,加之天保工程后抚育不及时,林内可燃物急剧增加,使得防火等资源管护压力极大。近5年每年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支出60.1万元,远远大于国家及地方投资的48.2万元,不能满足森林资源保护需要。
2.2.3 发展资金匮乏,没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林场以木材收入为主的经济来源断档,目前国家“天保工程”投资经费尚不能满足职工工资需求,因此林场产业发展资金缺乏,经营的产业仅为苗木培育一项,近几年每年收入35万元左右,基本全用于弥补职工工资不足部分,而无剩余资金用以发展与林地资源相关的其它林产业。
3 林地资源开发利用项目选择
3.1 开发利用项目选择的原则
保护为主,生态优先,按照“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发挥森林的多功能生态效能,使林业生产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1-2];因地制宜、因林施策开发利用林地资源,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严禁借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之名破坏森林;根据林地资源具体情况和市场需求确定林地经营方式,选择发展林下养殖、林下种植、森林旅游等项目及其适宜的经营内容和规模;依靠科学管理,以科技做支撑,建立适合的经营模式,既保护森林资源,又获得可观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5]。
3.2 适宜的林地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3.2.1 扩大中蜂养殖规模 利用林区优良的生态环境,继续扩大中蜂养殖规模,养殖范围向林区李章河、秋林子、百子桥等三大沟道发展,每年以200箱的增速扩大养殖规模,到2020年达到1 000箱以上。按照每箱每年平均产糖10 kg、目前市场售价100元·kg-1,则养殖蜜蜂每箱纯利润约600元,预计到2020年店头林场中蜂养殖收入可达到60万元以上。
3.2.2 利用森林与土地资源,发展绿化苗木培育 充分利用林区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以油松、水楸子、茶条槭、五角枫、栾树等乡土树种为主要品种的绿化苗木培育,同时利用林业工人的技术优势,引进优良海棠种类或品种,以水楸为砧木进行嫁接,培育优质海棠良种苗木,增加短期收益。按照规划,在利用管理好现有33.3 hm2固定苗圃的基础上,每年再增加3.5~7.0 hm2山地苗圃,培育以茶条槭、水楸子、栾树为主的大规格绿化苗木,增加林场收入,力争年纯收入从现在的20万元左右上升到50万元左右。
3.2.3 开展森林旅游 利用桥山林业局被国家林业局列为中美森林健康经营合作试点示范单位的千载难逢发展机遇,发展森林旅游;以“近自然经营”[2]理念经营好店头周边的森林,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系统自然生长发育规律,不断优化森林经营过程,使生态与经济需求最佳结合;充分吸收和利用德国、美国等欧美林业发达国家的森林经营技术,以最少的投资,将林区森林建设成既能保持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稳定发展,又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木材和其他林产品以及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文化娱乐功能等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游憩功能。在保护前提下,借助森林资源开展黄陵景区、黄陵国家森林公园等不能或受限开发的文化娱乐项目。
4 店头林场林地资源开发利用注意事项
4.1 林地资源开发利用必须强化技术指导
在以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为主要经营管理目标的店头林场进行林地资源开发利用,必须以保护和提高现有林地资源与环境质量为前提,在林场目前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必需聘请相关专家、学者组成技术指导小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林分现状、立地条件和自然条件编制详细的林地资源经营模式指导技术方案,做到宜蜂则蜂、宜药则药、宜游憩则游憩,达到因地制宜、因林施技。同时进行技术培训和作业现场技术指导,使从业者技术与技能满足要求。
4.2 加强管理,保障林地资源开发质量
林地资源开发利用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关键在于保障林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质量及其效益。保障的重点就是要严格按照林地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小组规划审批的林地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实施,严禁超范围超规模开发。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价值,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协调自然和人、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区域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在项目立项评价、审批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管理以及验收等环节实施严格的管理,保障林地资源开发的效益和质量。
4.3 建立合理有利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林地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制度,完善林地有偿使用机制,使林地使用权与林木所有权使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完善林地使用制度建设和机构建设,着力抓好审批、登记和监管等环节。林场以林政稽查队为基础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林地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加强与林业公安等相关执法部门的联系,强化林业执法队伍建设,严厉打击非法占用林地案件,加大对违法占用林地案件的查处力度,从而达到震慑、教育、规范的目的。林场还要加强管护力量,护林员加大巡查力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6]。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林区群众林地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人们保护林地的责任感,使林区群众摒弃“靠山吃山”的传统错误观念,牢固树立“保护森林资源,就是保护美丽家园”的生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