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联合治疗与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全聋型疗效观察
2018-03-20李双琴殷建华王俊超王顺林沈建军
李双琴,殷建华,王俊超,王顺林,沈建军
(1南京鼓楼医院集团仪征医院高压氧科;2耳鼻喉科,江苏 仪征 211900)
突发性耳聋是临床常见性疾病,而且在突聋的治疗方面,国内外均缺乏高质量的前瞻性临床研究。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组织全国33家医院进行了大规模的突发性耳聋多中心临床研究,提出中国突聋分型设想,根据纯音测听的听力曲线具体分为:低中频下降型、中高频下降型、平坦型、全聋型,目前公认中高频下降型和全聋型的疗效较差[1]。我们采用早期高压氧、理疗、药物联合加护理干预综合治疗46例突发性耳聋全聋型患者,并与多中心的276例突发性耳聋全聋型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按照《突发性耳聋诊断和治疗指南》(下称《指南》)诊断标准[1],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突发性耳聋全聋型患者46例,除外听神经瘤、梅尼埃病、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等病变以及有明确病因的突发听力损失(如外伤、噪声暴露等);纯音测听表现为所有频率均下降,且在 0.5、1、2、4 kHz频率处的平均听阈≥81 d BHL。本院治疗组资料:男22例,女24例;年龄 22~65岁,(平均42.4 ±16.9);病程3.9±3.7天;伴耳鸣42例(91.3%);伴头晕/眩晕18例(39.1%);伴耳闷26例(56.5%)。对照组:多中心的276例突发性耳聋全聋型患者[2]:男135例,女141例;年龄 18~65岁(平均41.2±13.3);病程 3.3±2.6天;伴耳鸣254例(92.4%);伴头晕/眩晕124例(44.9%);伴耳闷139例(50.4%)。
1.2 方法
治疗组所有病例均在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的同时,进行每周六次的高压氧和耳部微波理疗,痊愈者停止治疗,复测听力,其余病人治疗后3周左右复测听力。
1.2.1 药物治疗。治疗组:(1)减轻水肿的激素,剂量递减,一周内使用。(2)活血化瘀的红花黄,每日一次。(3)神经营养的甲钴胺或能量合剂等,每日一次。(4)高血糖或高血压者不能耐受静脉用激素时,改为耳后注射。基本疗程3周左右。
对照组:主要静脉药物为巴曲酶+银杏叶提取物+泼尼松等,达到痊愈标准,停止治疗,以疗程结束时复测的听力为最终结果。未痊愈者1个月后复查听力[2]。
1.2.2 早期高压氧治疗。本院的46例病人在入院后的早期就进行高压氧治疗,每日一次,每周六次。空气加压,2.0ATA压力下,患者佩戴面罩呼吸纯氧3个20分钟,中途休息2个5分钟,呼吸舱内空气。治疗3周左右。
1.2.3 耳部微波治疗。住院期间,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患耳微波理疗。
1.2.4 护理干预。心理护理与健康宣教,首次接触病人时,理解病人突然失聪的抑郁焦虑心态,带领参观舱体内外和舱外观看正在治疗的病人,介绍成功病例,促进病友相互交流和鼓励。针对每位病人的理解程度讲解高压氧治疗的原理,可能达到的效果。针对可能的劳累、情绪波动、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血粘稠度、病毒感染等诱因,指导病人调整心态、规律作息、防治病毒感染和进清淡饮食,讲解停用耳机、避免噪音环境和避免耳毒性药物的重要性。帮助理解常规需要20~30天高压氧治疗,据统计适当延长疗程,可取得更高治愈率、显效率等,增强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
稳压吸氧期间,通过显示屏、观察窗和每位病人的吸氧流量计,观察每位病人反应,尤其是首次治疗者有无不适表现,注意吸氧量和面罩佩戴严密程度,保证病人安全有效的治疗。通过观察窗与病人的目光和手势交流,拉近与病人的距离感,进一步增加病人的安全感。
减压期,强调不可捏鼻鼓气,不可闭气,只需配合张嘴哈气,耳内有气外排声音是正常现象。
1.3 效果判断方法
痊愈:依据《指南》的疗效判别标准分析疗效:受损频率听阈完全恢复正常或达到健耳水平;显效:受损频率评价听阈改善≥30 db;有效:受损频率平均听阈改善≥15 db;无效:受损频率平均听阈<15 db[1-3]。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伴随头晕/眩晕、伴随耳闷的比例基本接近,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本院与多中心突聋全聋型的疗效比较(见表2)。
本院治疗前后平均听阈的提高,出院复测听力时,本院46例病人平均听阈提高29.72±18.93分贝。
本院有2例病人反应高压氧治疗后头晕,给予利多卡因静脉输液后缓解。无1例严重中耳气压伤、肺气压伤与氧中毒发生。
病人安心配合治疗,学会高压氧舱内配合方法,能正确有效吸氧,理解治疗的目的与意义,对医护人员的高压氧治疗护理满意度高,顺利完成计划疗程。
3 讨论
突发性耳聋的原因目前未明,《指南》提出的可能发生机制包括血管纹功能障碍、内耳血管痉挛、内耳血栓形成、膜迷路积水、内耳毛细胞损伤、病毒感染等[1],全聋的发病机制可能是内耳微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即使早期加入激素和改善微循环药物,整体疗效仍不理想[3]。本研究对46例突发性耳聋全聋型患者在使用活血化瘀药、激素、神经细胞营养药等药物治疗基础上再加用早期高压氧、耳部微波、护理干预,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表1 本院与多中心突聋全聋型一般资料比较
表2 本院与多中心全聋型患者的疗效比较[n(%)]
早期高压氧治疗优点为可以迅速提高人体的动脉血氧分压、提高毛细血管血氧弥散距离,可有效改善缺血末梢的氧供[3],可以增加内耳的内、外淋巴液氧分压使螺旋器内外毛细胞和壶腹嵴、囊斑的毛细胞获得充足的氧气,改善其缺氧状态,增强有氧代谢、减弱无氧代谢,使能量产生增多,加速毛细胞以及耳蜗、前庭神经纤维的修复。改善内耳毛细胞内皮的通透性,减少渗出,可改善内耳因缺氧而导致的水肿。可以使血液粘度降低,改善内耳血循环。可以增强吞噬细胞吞噬并杀死、消化病原微生物、坏死细胞的能力[4]。
微波治疗是将能量集中到病变组织中,利用微波的热效应和生物学效应调节血管功能,缓解血管痉挛,使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改善内耳循环,同时促进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5]。
突发性耳聋患者会不断处于抑郁、焦虑状态[6]。护士应提前去病房查阅病历,看望病人并了解病情,到病人来科后,教会其咽鼓管调压方法和舱内配合方法,讲解疾病知识,尽可能减轻病人的心理抑郁和焦虑,重点使病人认可高压氧治疗和坚持足够疗程等护理干预,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使其进行足够疗程的综合治疗。
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有其局限性,本院对突聋全聋型病人采用早期综合治疗,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提示早期高压氧、药物、耳部微波与护理干预会有较好疗效,值得推广运用。
[1]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喉头颈外科分会.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5,50(6):443-447.
[2]中国突发性聋多中心临床研究协作组.中国突发性聋分型治疗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耳鼻喉咽头颈外科杂志,2013,48(5):355-361.
[3]赵 晖,迟放鲁,景江华,等.全聋型突发性聋高压氧早期治疗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7,17(1):19-22.
[4]高春锦,杨捷云,翟晓辉.高压氧医学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7-79.
[5]张 群,李 谨,罗四维,等.微波在耳科疾病中的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9):587.
[6]徐黎英.浅谈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护理进展[J].求医问药,2013,11(12):2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