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钟繇与楷书
2018-03-19牛播阳
牛播阳
谈起楷书的起源,必然要谈到一个人,钟繇。
《宣和书谱》说:“楷法今之正书也,钟繇《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汉末曹魏时期,钟繇开启了中国书法史上的新篇章,变隶为楷,从而影响了后世几千年。可惜他作品我们无缘瞻仰,只能从后世临摹的所谓“五表”“六贴”中体会这位“楷书始祖”的笔意了。
在这“五表”“六贴”中,我们可以根据作品年代来追寻钟繇楷书发展的轨迹,这里我选择了《贺捷表》《荐季直表》和 《宣示表》三贴。
初看《贺捷表》感觉这其中蕴含一些行书的走笔风格,同时隶书笔意十足,稍微有点“四不像”。但我觉得也正是这部早期的作品最能体现出钟繇楷书的发展脉络和师承,比如说“寒”字,第一笔和“言”字第一笔是隶书的笔法,“怒”字显然就是行书的写法,其余的还有“闻”字和第二个“死”字有明显没有摆脱隶书风格,另外,以每个字而言,在章法行列中无统一的倾斜度与约定的重心,其中原因不难猜测,第一就是竹简书难以表现笔法的细致,第二便是钟繇的楷书笔法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在这篇早期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命”字的下半结构没有对齐,相同特点还有“豫”字和“被”字第二个“胜”字包括“讨”字的左右结构有层次不齐的感觉。
王羲之曾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所说的一句话对我的影响很深:“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这句话也成为我在练笔时候的座右铭。初始之时,对于这句话一知半解,只是以为写字要带着自己的性格,不能拘泥于一体。直到后来接触到钟繇的楷书,才真正理解了王羲之所想表达的含义。
《荐季直表》,第一眼看上去给我的感觉:一,比《贺捷表》工整;二,更像一篇小楷。再仔细品味就可以发现,此贴笔法偏肥厚,有点偏离钟繇“瘦”的风格,然而依旧古韵十足,并含有一种包容四海的大气魄。不禁让人感叹,这样的小楷出自一位历经三朝官至三公而且政绩显赫的人物,也是再容易理解不过。梁代书论家庚肩吾曾评价钟繇的书法:“天然第一,工夫次之”,为了体会到这“天然”的韵味,观赏数次之后我便提笔临摹此贴,过程中,逐渐体会到了这篇楷书的独特之处。
首先就是钟繇独有的“八分楷体两份隶”的写法,落笔时一种浓厚的年代感油然而生,和唐楷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如果说唐楷像把带着利刃的唐刀,那么此贴就像无锋的重剑,震慑人心。首先,字间结构天然不拘一格,像“绝”字,左边上扬,右边部分“色”字下倾,虽避开了平整,但这种错位感竟然没有一点畸形之象,如果仔细观赏的话,很多左右结构的字如“朝”,“授”“禄”,都有各样微微的错位,但非刻意的设计而是看起来很轻松顺畅的书写,比如“繇”字在各贴中都是平整的结构。其次还有篆书的韵味在其中,如横折一笔不留棱角,像“国”字,“内”字,相比其他字笔法显圆润,但丝毫没有规律可循,字间更多的是随心所欲,不得不说钟繇把书法这种“因字赋形”的特点表达的淋漓尽致。还有从章法结构来看,每纵行字数不等,但却错落有致,浑然天成,虽然是小楷,竟看不到一丝拘谨之态,而是磅礴大气,真是无愧“天然第一”的赞誉。陆行直说:“繇《荐季直表》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临摹此贴之后,我真是感同身受。
《宣示表》现存的刻本相传为王羲之所临,无论从笔法还是结字章法,都有唐楷的风貌,算是钟繇作品中最成熟的楷体贴。此贴相比《荐季直表》的笔法有了很明显的整饬规律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出了“钟书瘦”。清人张廷济在《清议阁题跋》中称赞此贴:“清瘦如玉,姿趣横生。”比如,贴中“方”字“父”字和“今”字,“撇捺”两笔俨然已没有钟繇此前的隶书韵味,笔法细腻而谨慎,也少了一分古韵。但此帖风格直接影响了后来王羲之,王献之小楷面貌的形成,二王的作品 《黄庭经》、《乐毅论》等都明显能看出《宣示表》的结字规律。一直到元、明、清三代人,如赵孟頫、文徵明、王宠、黄道周,都以此贴为规。所以可以说钟繇的《宣示表》,是真正意义上楷书艺术的鼻祖。
从隶书韵味浓厚起笔随意的《贺捷表》到千姿百态包罗万象的《荐季直表》,再到几近完美的《宣示表》,看钟繇作品的变化,就像在看楷书文化的演变史。但是从艺术层面来看,个人认为《荐季直表》一贴最能代表钟繇的书法风格,甚至代表他的做官为人的品格。作为楷书的鼻祖,魏晋书法的代表人之一,钟繇天然淡雅古韵十足的书法风格最能与风姿绰约的唐楷区分开来。其实我觉得,最可贵的并不是这篇作品,而是钟繇的这份心性,将书法这门艺术提升到了心灵创造的境界。后人如王羲之學钟繇而成为书圣,那么,把钟繇称为“书神”也不为过吧。
参考文献:
[1]潘运告.中国历代书论选[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7.
[2]笔墨历史.人民网,2013-11-24.
[3]朱天曙.中国书法史[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4]欧阳中石.书法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美国德雷塞尔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