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明语境下俄苏文学对黎?穆塔里甫的变异性研究

2018-03-19陈晨

北方文学 2018年5期

陈晨

摘要:黎·穆塔里甫是20世纪我国杰出的维吾尔族诗人、剧作家、爱国主义战士,其思想及创作深受俄苏文学的影响,也是俄苏文学对维吾尔现代文学影响的典型。21世纪比较文学的研究已悄然向跨文明语境的变异研究发生转变,对黎·穆塔里甫的研究也应有更深层次的发掘。本文将在跨文明语境下研究俄苏文学对黎·穆塔里甫的变异性影响,探究黎·穆塔里甫对俄苏文学的“创造性”变异,从而阐释他创作的高度与独特性,进一步挖掘他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学甚至是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跨文明;俄苏文学;黎·穆塔里甫;变异性研究

曹顺庆教授在《比较文学教程》(第二版)中为了避免将“异质文化”一词与一般意义上的“跨文化”一词相混淆,在此书中将以往所使用的“跨异质文化”一词更改为“跨文明”研究。曹教授认为“文明”更简略而明晰,更有利于比较研究的明晰性。[1]在跨文明研究成为比较文学当前研究的大背景和大趋势下,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为了维护各自学科理论,一个过于强调实证性的影响研究,把文学研究和欣赏几乎变成必须讲求科学实证的自然学科;一个认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只能在一个文明圈中展开,他们都客观忽视或主观拒绝变异性的研究。比较文学学界正是长期在这种实证性研究或一个文明圈中进行,只求同而不谈异,认为只要找到两种文学间的相同之处就万事大吉了,这种“X+Y”浅附式的比较研究在比较文学学界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对黎·穆塔里甫的研究也不例外。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黎·穆塔里甫的研究,虽然弘扬了其高尚的爱国情操,肯定了他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学的价值,但基本上都采取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实证性研究方法,认为由于相近的文化语境、地缘因素以及类似的文化心理等原因,把研究矛头集中在俄苏作家对黎·穆塔里甫的文学影响上,忽视了黎·穆塔里甫自身敏锐的洞察力和自觉的民族责任感。

黎·穆塔里甫作为新疆维吾尔族爱国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对俄苏文学主动吸取而非被动接受,并在吸收外来文学的基础上努力的将维吾尔族文学发扬光大。在“一带一路”和新疆跨越式发展的今天,他那种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创作出大量爱国主义的、充满激情的诗歌,对新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建设性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把眼光放在比较文学跨文明的语境下,探究俄苏文学对黎·穆塔里甫的变异性研究。

异国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在从一地“旅行”到另一地时必定会发生文学的遗失和变形,一味求“同”而不考虑“异”是不科学的。本文从跨文明研究的异质性出发,探究俄苏文学对黎·穆塔里甫的变异性影响:由于两国社会大背景的不同、传统文化结构和地域文化的多重差異。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变异性差异探究黎·穆塔里甫不仅吸收了国外的优秀文学,更是在本民族文学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创作出了内容思想和艺术形式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一)创作背景和内容的变异研究

茅盾说:“文学家所表现的人生,绝不是一人一家的人生,乃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2]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此后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登上权力的舞台并建立了苏联。俄苏相较于当时的中国主权是完整的,并不存在外部入侵,内部政权不稳的局势。十月革命之后,俄国各种文艺思潮和一大批作家的出现与活跃,以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和叶赛宁代表的诗人进入了创作的新时期,他们或用诗歌正面描写列宁的光辉一生,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列宁的深厚感情,如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列宁》(1924),或歌颂革命的胜利成果,如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我们的进行曲》(1917)、《革命颂》(1918)和《向左进行曲》(1918)。仔细研读这一时期的作品不难发现,他们基本上对革命的成功、国家政权的统一表达了热烈的支持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工业大国,经济飞速发展,民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这都为俄国当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

外忧内患的中国政局和俄国的政治社会格局大相径庭:黎·穆塔里甫1922年出生于伊犁尼勒克县,这一时期的中国和新疆政治格局动荡,民族运动风起云涌。虽然新疆由于偏远的地理因素躲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乱之祸,但辛亥革命和十月革命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新疆的政权形式,可以说1911年至1949年的民国时期,黎·穆塔里甫深切感受到国家屈辱、民族危亡,外部帝国主义势力虎视眈眈,日本的侵略使中国刚刚摆脱半封建社会就步入半殖民社会,新疆的政治局势异常复杂,此外新疆内部各派军阀混战、民族宗教情势极为复杂等一系列尖锐问题。新疆维吾尔族诗人阿布都哈里克在《愤怒和控诉》中呼喊:“别人已在天地间自由的翱翔/而我们却还光脚站在蒙昧的地方” [3]。

文学是时代的有力传声筒,纵观同一时期黎·穆塔里甫的创作,与俄苏文学创作内容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以黎·穆塔里甫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作家,虽身处边疆但心与祖国人民相连,自觉的拿起文学的武器,一改古典文学多描写浪漫爱情内容,顺应新时代新文学思想的潮流,诗作和剧本清一色都具有政治色彩鲜明和战斗意识浓厚的特色,这是当时中国外忧内患、新疆局势异常混乱的大背景直接决定的,如他在《致人民》、《中国》、《五月——战斗之月》、《战斗的姑娘》和《给岁月的答复》中都以满腔热血表达了对祖国的热忱之情和对新疆黑暗势力的无情鞭挞,特别是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对国民党的黑暗势力了解的更加透彻,作品的批判性更加深刻。这一点是当时许多的俄苏作家所不具备的,更是这位年轻战士的可贵之处。黎·穆塔里甫作为新疆维吾尔族的代表诗人,能主动的将国家忧患和个人的创作结合,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威胁毫不妥协,信念坚定的呼喊“在世界上/要建立起/唯一的、崭新的、独立的新中国!”[4]正是黎·穆塔里甫为代表的维吾尔族作家,他们用殷红的鲜血书写了爱国主义最壮丽的诗篇。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民族的骄傲。黎·穆塔里甫的创作具有很高的思想引领和现实意义,要永久不忘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民族精神,永久不忘他们的遗志和追求,其个人精神和创作价值在21世纪的今天更加弥足珍贵。

(二)诗歌创作形式的变异性研究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苏联诗人普希金和马雅可夫斯基在艺术形式上对黎·穆塔里甫的诗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普希金在《讽刺短诗》和《安德烈·谢尼耶》两首诗歌中都有分行,但他并没有把这种“分行诗”作为创作的主体形式。20世纪20年代初马雅可夫斯基开始大量创作阶梯式诗,“阶梯式”诗歌又称楼梯式诗、台阶式诗。1923年起他的诗几乎全部采用阶梯式。如《穿裤子的云》、《列宁》、《好》、《开会迷》、《最好的诗》、《把未来揪出来》,和《最好的诗》等。

这种诗行的排列有规律地错落成为阶梯(楼梯、台阶)形,能很好的有助于表达诗人强烈的情感,在视觉上给人很强的震撼感,因此特别适合用来描写题材重大,时间空间跨度较大,篇幅较长的政治抒情诗。

黎·穆塔里甫的诗歌中虽明显留有阶梯式诗歌形式的印记,但是诗人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怀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主动接受分行的优点后进行创造性的改变,从而更好的以诗为器,成为宣传和打击敌对势力的有力武器。如在诗歌《列宁是这样教导我们的》、《解放的斗争》和《致农民》中,对阶梯式作了形式上的适当变通,如在《中国女儿——热河娜命令三月之风》中利用阶梯式形式强烈的节奏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且黎·穆塔里甫的诗歌并不是仅限于阶梯式,而是根据革命的需要结合阶梯式、对称式等多种诗歌形式,并且对上述形式做了灵活的变通。如诗歌《列宁是这样教导我们的》中每一小节都以“他是这样教导的” [5]作为结束诗句,很好的利用重复诉说加强了语气,突出列宁的优秀领导才能和中国革命必将胜利的决心。

20世纪维吾尔族文学处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黎·穆塔里甫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还是诗歌创作形式上都勇于创新,是维吾尔族现代诗人的代表,对维吾尔族文学由古典走向现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诗歌中描述丰富的思想内容,并且善于利用多种形式表达心中热烈的情感,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心系人民,以笔为器,反映黎民百姓疾苦、批判黑暗现实社会,用作品谱写一曲希冀祖国早日统一、民族團结的赞歌。

黎·穆塔里甫于1945年和战友们武装起义时,因叛徒出卖被逮捕,9月18日年仅23岁的他被国民党当局残忍杀害。虽然诗人的生命和创作时间都相对短暂,但黎·穆塔里甫作为新疆少数民族从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转型的代表诗人,他在主动接收外国文化的同时,更是准备根据当时具体的社会环境积极结合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不仅对维吾尔族文学的现代转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是维护祖国统一、宣扬民族团结的典型。

祁晓冰教授所说“纵观穆塔里甫的诗歌创作,虽然不同时期的风格有所发展、变化,但从头至尾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诗人创作的步履,始终紧跟着时代前进,诗人抒发的感情始终和人民的感情相通,和祖国休戚与共。从诗人的创作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和革命人民的爱憎。” [6]纵观维吾尔现代文学:宣扬爱国情怀、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维吾尔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黎·穆塔里甫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热血诗人,他在诗歌、戏剧抑或散文创作中都散发着浓浓的时代气息,这也使得黎·穆塔里甫的创作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具有很高的前瞻性和思想性。当然,黎·穆塔里甫创作中的爱国情、时代感也感染了如艾里坎木·艾合坦木和尼米希依提等一批少数民族诗人,他们同仇愤慨,积极发声。

在比较文学跨文明语境发展的今天,在多民族融合共生的新疆,黎·穆塔里甫的作品帮助新疆少数民族文学完成了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之路,使维吾尔族诗歌突破描写爱情和风俗的界限,黎·穆塔里甫和所有关心国家民族的安危的有志青年一样,把爱国放在了自己诗歌的第一位,这种高尚的情感正是扣响了民族团结、国家富强的最强音。

参考文献:

[1]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8.

[2]茅盾.现代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J].上海:东方杂志,1920(1).

[3]阿扎提·苏里坦,张明,努尔买买提·扎曼.二十世纪维吾尔文学史[M].新疆:新疆大学出版社,2004:14.

[4]黎·穆塔里甫.中国[A].张世荣,杨金祥. 黎·穆塔里甫诗文选[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

[5]黎·穆塔里甫. 列宁是这样教导的[A].张世荣,杨金祥.黎·穆塔里甫诗文选[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66.

[6]祁晓冰.维吾尔现代诗人黎·穆塔里甫与俄苏文学[J].民族文学研究,2010(04).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