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明代官窑青花瓷纹样风格的演变

2018-03-19孙妍

大观 2018年2期
关键词:青花瓷帝王演变

孙妍

摘 要:青花瓷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日用瓷之一,虽然唐代宋代也有生产,但真正的普及还是明清时期。明代是青花瓷器史上具有典型性的一段时期,分为官窑与民窑两大体系,官窑由于为王宫贵族所服务,所以用料不计工本,制作精美,民窑造型古朴圆润,图案轻松,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民窑和官窑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一起推动青花瓷的发展。分析明代各个时间段的青花瓷,可以看出风格、题材都有自己的特点,而风格的演变又与当时王朝的衰败、传统画派、帝王的喜好、传统的世俗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青花瓷;明代官窑;纹样;演变;帝王

青花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直到明代,它的烧制水平才逐渐成熟。本文选取明代这段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进行分析,以时间顺序分析官窑每个时间段的青花纹样的题材、构图、线条风格,然后研究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我主要参考了姚江波所著的《中国古代青花瓷鉴定》和张铭克与李剑敏写的《明代青花瓷》。

一、青花瓷的定义与历史

青花瓷属于釉下彩,制作时先做好胚胎,然后用钴料在上面绘制纹样,再涂上一层透明釉,最后在1300度的高温下烧制而成。关于它的定义有许多,其中最具有宽容度的就是“青花瓷”这三个字。青指的是用氧化钴作为呈色剂,花指的是彩绘瓷,具有绘画性,瓷指的是它必須是瓷胎。尽管我们不会把青花瓷给认错,但在形式上,它除了白地青花,还有青地白花,黄地青花等。

青花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只是雏形,烧制还未成熟,纹样也简单。宋代虽然也在生产,但进步并不大,到了元代才取得较快发展,形成庞大的日用品体系。明代,青花瓷生产成为主流,景德镇也成为了中国的瓷都和烧制中心。清代从开国到乾隆时期都是青花瓷的高峰期,到了乾隆后期,青花瓷开始走向衰败。

二、明代官窑纹样风格分期研究

明青花是中国古代青花瓷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品种。有官窑和民窑两大体系,官窑是为宫廷烧制,所以图案精美、不计工本;按时间划分,一共经历了17个王朝,除了建文、洪熙、泰昌这三个时期的作品无法考证。

(一)洪武时期官窑(公元1368-1402年)

洪武时期的官窑青花风格与元青花关系密切,有许多相似之处。纹样的题材很多,主体纹样有龙纹、山石、月季、菊花和芭蕉等;辅助纹样有卷草纹、回纹、如意云纹、缠枝灵芝纹等。洪武时期龙纹与元代的区别在于,龙爪的爪数不限,而且龙的形象也变得更加的温顺。纹饰构图上清晰明确,前期偏向繁缛,但由于构图合理,讲究对称,能做到层次分明繁而不乱;后期偏向简洁,花边多留白边。讲究线条流畅,用笔讲究轻重。

(二)永乐时期官窑(公元1403-1424年)

永乐时期是青花瓷器大发展的阶段,郑和七次下西洋带回来的进口料成为永乐时期官窑显著的特点。纹样题材前期不是十分丰富,后期逐渐多起来,龙纹更加丰富,龙的形态也多种多样,精美绝伦,但减少了人物故事,特别是戏剧人物。纹样通常以组合的形式出现。比如说龙纹会和云纹,海水或者是花卉组合出现。纹样在构图上与元青花相比,更加突出主题纹样,层次更加分明。[1]构图合理讲究对称,实笔和勾勒渲染并举,十分精美。线条变得更加纤细,由于使用进口料,线条在浓重处处会形成黑色锡光,但这并不影响线条浓淡的表现。

(三)宣德时期官窑(公元1426-1436年)

精美的作品在宣德时期不断涌现,创造了永宣盛世的局面。纹样题材继承了永乐时期的特点,宫廷专用的龙凤纹在这一时期大量使用,还有九龙海水、青水红龙、鸳鸯和麒麟等等,但也有自身的特点,发展了海水龙纹、穿花龙纹。纹样构图上,与永乐时期相似,层次分明,讲究对称,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性。

(四)成化时期官窑(公元1465-1487年)

成化皇帝在位时间比较久,社会稳定,给瓷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纹样题材有高士图、婴戏图、花卉、梵文、麒麟、松竹梅、海水异兽等。在这些纹样中,菊花和葵花使用的最多,麒麟、松竹梅使用频率要少一些,可以看出成化时期纹样有固定化发展的趋势。纹样的构图前期简洁疏朗,后期偏向繁缛之风。无论是繁还是简,构图完整,多是规整之作。线条细腻流畅,力道轻重掌握得很好。

(五)弘治时期官窑(公元1488-1505年)

弘治时期的纹样题材创新很少,更多的是继承传统。纹样在构图上前期与成化时期相似,后期与正德时期相似。纹样的线条要比成化时期更为纤细柔和,青花的浓淡层次分明。[2]

(六)正德时期官窑(公元1506-1521年)

正德时期的纹样题材特征明确,有缠枝花卉、折枝花卉、石榴、婴戏图,龙穿花等,能看出纹样题材趋于固定化模式,内容有所递减。纹样在构图上讲究布局,十分繁密,但合理性强,线条纤细,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七)嘉靖时期官窑(公元1522-1567年)

嘉靖时期由于社会没有动乱,所以景德镇在稳定的环境下也取得一些进步。纹样题材在延续前时期的传统同时,多了些道教的色彩,出现老子、仙鹤、八卦、八仙等,吉语有福寿安康等,花卉、高士、寿字纹样也见得到。[3]纹样的构图略显繁缛,但层次分明,繁而不乱。线条特征纤细圆润,很有力度。

(八)隆庆时期官窑(公元1567-1572年)

隆庆时期青花常见的题材有老子、八卦、八仙、高士、团龙、团凤等。在继承前一时期嘉靖的题材之外,也有自身的特点。比如说高士侍女的使用频率较高,人物纹样中的人物身体较长,姿态显得飘逸,写意画氛围浓郁,线条特征流畅、奔放、有力。

(九)万历时期官窑(公元1573-1620年)

万历时期纹样题材丰富,常见的有龙凤、花卉、动物、八仙、八卦、婴戏图、仙鹤等。道教色彩浓郁,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婴童的四肢不协调,放大头部缩小身体。纹样构图前期与隆庆相似,中后期变得更加的繁琐。纹样的线条刚劲挺拔,画工极细,通过用笔的轻重来表现青花浓淡程度。虽然传统的纤细线条仍存在,但已经开始有一丝随意化,画面显得有些混沌了。

(十)天启、崇祯时期官窑(公元1621-1644年)

天启时期由于处于明代末期,烧制的数量有限,线条不再那么的繁琐,其他方面基本延续传统。到了崇祯时期,官窑已经基本停烧了,器皿十分罕见,纹样的图案也十分小,纹样特征就是写意成分多,偏向疏朗化。

三、影响纹样变化的因素

明代的青花瓷器早期晚期的纹样风格,纹样题材都有所区别,有明显的自身特点。之所以会这样,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4]

(一)王朝的兴衰

明代初期,朱元璋建立了“以农为本”的制度,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农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为青花瓷器的烧制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随着宫廷对瓷器需求的增加,于是建立了御窑厂,优秀匠工的集中和设备的提供,都为青花瓷烧制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窑工们实行“坐住”和“轮班”制,“若供役工匠则有轮班,住坐之分,轮班者隶工部,住做者隶内府官监”。这种“以役代赋”的制度也缓解了窑工们被奴役的情绪,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性。明代中期,皇室生活奢侈,由于前期实行的“重农抑商”的政策,小农经济的赋税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了,人民负担加重,皇权与民权之间的关系出现矛盾,也反映在了青花瓷器的烧制上了。正统三年,朝廷颁布的“禁烧令”,对民窑进行了直接的干预,不许民窑烧制官窑样式的青花瓷器,这对民窑的烧制和纹样风格都产生了影响,因为民窑一般会模仿官窑的样式,“禁烧令”的出现使得民窑的风格逐渐形成写意的绘画风格。嘉靖时期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赤字严重,政府加大对人们的剥削,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由于朝廷对瓷器的需求没有减少,[5]大规模的烧制还在进行,这就造成朝廷无法给匠工发放工资,使得匠工们苦不堪言,生活窘迫,加大了皇权与民权之间的矛盾,也预示着官窑开始走向衰落。晚期,皇权衰落,景德镇官窑的烧制在御用体制下终结了。

(二)传统绘画艺术

明代的青花瓷器纹样的绘制是以白胚为底,然后在上面绘制图饰,这与传统的中国画是相似的,青花画工们用蘸有不同浓度的青花料水在已经画好的青花线条上染出深浅,使得画面富有层次。中国传统画在构图上追求灵动、疏密、留白等特点,青花的构图对其有所借鉴,画派对青花画风和意境也有很大的影响。明代早期虽然还有伊斯兰的风格,但和元青花相比没有那么繁琐了,浙派画派占据主流流派;中期被吴门画派所取代,清新淡雅的文人画得到发展,趋向疏朗大方;晚期资本主义萌芽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权文化兴起,更是受到文人山水画的影响,青花的构图简单随性,用笔飘逸,意境淳朴。[6]

(三)宗教与帝王的喜爱

当人们对于自然现象、世间万物无法解释的时候,就会理解为这是神明的指示。历代帝王信奉宗教的颇多,希望自己可以延年益寿、长生不老。自打官窑的建立,帝王的喜爱就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从明太祖建立明朝的時候,整个社会就弥漫着宗教的气息,所以宗教信仰对明代青花纹样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成化皇帝对释道的崇尚到了疯狂的地步,这一时期的纹样就会表现为反映宗教崇拜。嘉靖皇帝喜欢道教,纹样就会以八卦、八仙、寿字的图案居多。

(四)传统的世俗审美

青花瓷具有浓郁的东方内涵,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它符合中国人的大气、含蓄的特点,是儒家思想创造出来的产物。不同于西方追求的写实,青花瓷追求抽象、象征、古朴的特点。此外,青色又是吉祥之色,象征永恒、兴旺,人们使用青色描绘出带有寓意纹样来表现内心的情感,传达喜庆、祥和的氛围。

四、结语

明代洪武至弘治时期,官窑青花瓷的烧制处于鼎盛时期,其中永宣是最好的体现,题材丰富、风格典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正德时期至天启崇祯时期,官窑的生产趋于衰败,青花瓷的数量、纹样题材明显减少,以龙凤为主题的纹样也失去了往日的尊贵和典雅。而这些变化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有关,统治阶层稳定的环境给青花瓷的烧制提供了基础,由于宫廷对青花瓷的需求大,所以生产数量会增加、纹样也会更加精美,帝王的喜好直接影响纹样的题材和风格;同时画派的风格对青花的构图、色彩、线条也有借鉴之处。分析青花瓷器上的风格演变以及背后影响它变化的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每个时期青花的风格,以及那个时期的社会环境、经济与政治,制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人们的审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2]姚江波.中国古代瓷器鉴定[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4:122,140.

[3]张铭克,李剑敏.明代青花瓷[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49.

[4]王越.明代青花瓷人物纹样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3:41.

[5]蔡美彪.中国通史(第八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3.

[6]王越.明代青花瓷人物纹样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3:44.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青花瓷帝王演变
青花瓷的前世今生
帝王计划
不翼而飞的青花瓷
黑色帝王颛顼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蒋宇涛??《青花瓷》
帝王蟹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