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首处,春风依旧

2018-03-19王雪颖

大观 2018年2期
关键词:忧患意识范仲淹人文精神

王雪颖

摘 要:史家论曰:“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范仲淹,无愧乎此。”范仲淹以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和诚心;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忧后乐精神和忧患意识;以为政期间为国为民所推行的一系列措施而彪炳史册。范仲淹可谓是忧患意识的优秀代表,其忧患精神之中包含了担当精神、进取精神和人文精神等多个方面。

关键词:范仲淹;忧患意识;人文精神

史家论曰:“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范仲淹,无愧乎此。”范仲淹一生三起三落,仕途跌宕,因直言进谏而屡遭贬黜。但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始终心忧天下、先忧后乐的民本思想伴其一生。“先忧”反映了痛切的忧国忧民意识,“后乐”则将个人之安乐置于黎民之乐、社稷之乐的前提上。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精神,范仲淹出将入相,勤政爱民,得到万民敬仰,是当之无愧的“宋朝第一人”。范仲淹的忧患精神中包含了担当精神、进取精神和人文精神等多个方面。千百年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精神深深激励着后人为国为民奋斗终身。

一、所不朽者万世心

回首处,春风依旧,忧患之心依旧,辛勤之志依旧。范仲淹幼年丧父,家道中落,随母亲改嫁,易名朱说,自幼洞悉人世凉薄,无意中得知自己非朱家人的身世愤然离乡,立志如张仲景那般“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相治国平天下,拯救社稷于乱世;良医四方悬壶济世,救死扶伤,谋求福祉于桑梓。”面对幼年的不幸,范仲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从小便立下了远大志向,并为之辛勤奋斗。他在僧舍苦读五年,从不解衣而睡,拒绝同学为他带来的美味佳肴,每日只食冷冻粥块而甘之如饴。正如欧阳修盛赞的那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戚欢不一动于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所处的时代不比张仲景所处的东汉末年,尽管仁宗一朝诸多社会弊端已然显现,但太祖太宗所树基业仍在,北宋的统治已逐渐稳固,国家经济发展也已步入正轨,有识之士仍报国有门。带着革除国家政弊的信仰和“读天下书,穷天下事,以为天下之用”的志向,范仲淹自幼便树立了深刻的忧患意识。此后范仲淹仕途坎坷,一生为民请命,忧国忧民之心至死不改。范仲淹的一生,是满怀忧患意识的一生,是不断追问“为何而忧”、“何以为忧”的一生,也是不懈追寻“何以解忧”、“何以不忧”的一生。范仲淹在为蔡齐所做的墓志铭中称赞他“以进贤为乐,以天下为忧”,惋惜吴遵路“忧国忧民,早衰而死”,可见范仲淹不仅将忧患意识融于个人品德并贯穿一生,将之传于自己的儿女,同时也将此作为评价他人的标准之一。个人如此,国家政权亦是如此。范仲淹的为政举措,都可以从他的忧患意识之中寻找到答案。正是因为有着痛切的忧国忧民意识,范仲淹才能敏锐地捕捉到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了革除政治弊病而奋斗终身。

二、上诚于君,下诚于民

回首处,春风依旧,爱民之心依旧,人本之情依旧。常言道:“形胜固难平,在德不在险。”君以民为体,民以君为正。国家治理中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便是能否始终以民为本。人心向背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唯有人心凝聚,方可无坚可摧。统治者如果能够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待百姓,像关心自己的亲人一样关心百姓困苦,便会获得百姓的真心拥戴。

范仲淹为政期间,为了不因大兴土木而耗费民力,上书请求罢修寺观;在江南发生天灾时,所到之处开仓赈粮,对灾情严重的地区上报朝廷请求减免赋税,并在回京时带回百姓所吃的乌味草,要仁宗传示六宫以示百姓之苦,减少铺张浪费;坚持“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而决然将不作为的官员从官员簿上一笔勾销;为了做到真正的以民为体,主张改变长期以来统治者贬低、打压商业的政策,正视商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给予商民应有的人格尊严和社会地位;面对苏州暴雨成灾,范仲淹亲临现場,疏浚水利工程,经过几年的努力,成就了“苏湖熟,天下足”的美名。

范仲淹始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安贫乐道,廉洁清明,生活简朴,无怨无悔,是“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正如他在《奏上时务书》中所云:”不遵易进之途,而居难立之地者,欲倾臣节,以报国恩。耻佞人之名,慕忠臣之节,感激而发,万死无恨。”完全将自己的生命与富贵置之度外,一心为民解忧,无所畏惧。在范仲淹的执政生涯中始终能够设身处地的为百信着想,忧民之忧,痛民之痛,苦民之苦,也正因如此,他赢得了百姓的真心拥戴。

三、直挂云帆济沧海

回首处,春风依旧,忧国之心依旧,爱国之情依旧。忧民只因爱民,忧国只因爱国。北宋至仁宗一朝已走过近百年的历程,北宋最主要的两大问题——积贫积弱和冗官冗兵冗费已暴露无遗,另有外族扰边和天灾民变不断动摇着北宋的国力。面对“边略未固,兵力未强,威令不扬,战斗多覆,因循己甚,平定无期”的内忧外患,范仲淹痛心疾首,日夜悲戚,急民生之苦,提出了“固邦本,厚民力,重明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的十八字变法方针,为实现变革奋斗终生。

以百年为周期,加之诸多领域的弊端已经显现,旧制度的改革乃至新制度的诞生似乎都是必然的。可是有太多的利益既得者,将目光限定于自己的一方天地,看不见国家和人民的诉求。范仲淹等人同样是利益既得者,但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甘愿牺牲自己所处的政治集团的利益去成就国家的大利,让国家在经历痛苦的转型和制度改革之后终能涅槃重生,拥有长足发展的动力。他们是明智的,是无私的,也是真正爱国的政治家。

庆历新政“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减徭役、修武备、重命令、推恩信”的条陈十事从澄清吏治、富国强兵、厉行法治三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受封建制度及朋党之争所限,庆历新政主要限于政治机制上的微小改革,而未过多触及社会经济的根本问题。遗憾的是,即便是这样微小的改革,由于太多利益既得者的阻碍,曾让百姓欢欣鼓舞、看到了复兴希望的庆历新政因时代和自身的局限,在短短一年零四个月之后便宣告失败。但这场改革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一场更大的改革已在酝酿之中,即王安石“熙宁变法”。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事业,不为个人,不为某个利益集团,甚至不为一姓帝王,为的是天下百姓的安居乐业,是江山社稷的存亡。在他漂泊起伏的一生中,他从不曾为自己和子孙求取功名和周全,无论身前身后最牵挂的始终都是百姓。

四、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回首处,春风依旧,执着之心依旧,清风傲骨依旧。范仲淹在为母丁忧期间,仍上书谏言国事,无惧他人非议。自古忠孝难全,在忠、孝之间,范仲淹选择了前者。少年离家之时,范仲淹曾立志用十年的时间博取功名,待功成名就之后便迎母享福,一片孝心溢于言表。然而百姓疾苦和边境祸患令他痛心疾首,深感不安,即使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初任地方官时,范仲淹不顾自己人微言轻,以从九品的卑微地位,奏疏当时恩荫太滥所造成的官场弊病。他明知要求还政于上必触怒当政的太后,明知奏言废后之事必触怒龙颜,明知弹劾权势滔天的宰相吕夷简必遭打击报复,但为了政治的清明,为了黎民百姓的福祉,范仲淹忠心不改,冒死直谏,屡遭贬谪仍无怨无悔,忧先乐后。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在政治改革失败后的颠沛流离中,他的清风傲骨依旧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对民生的关怀始终不曾淡却。

范仲淹十分敬仰诸葛亮等名士出将入相、运筹帷幄的雄才大略和报恩明主、鞠躬尽瘁的豪情壮志,也用一生的实际行动,比肩他所钦佩的前朝名相,为黎民百姓和江山社稷奋斗终生。范仲淹一生奋斗之目标,不为荣华富贵和权力地位,不为玩弄权术与沽名钓誉,而是为保天下,安天下,治天下。历史给予了范仲淹最公正客观的评定,百姓不会忘记那个曾为他们劳苦奔波的人。范仲淹去世时,闻知消息的人无不扼腕叹息。羌部族的数百首领,如孝子般放声痛哭,斋戒三日后才离开。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舞台上出现过的个体数以万计,但能像范仲淹这样几乎在从政过的所有地方都为百姓所感恩的官员少之又少,更多的官员所缺少的正是这种人文精神和矢志不渝的清风傲骨。

春风不过一回眸,回首处,斯人可依旧?离日花柳朦胧,来时雨墨青空。人间自有再回首,清净依稀,春风如故,我心依旧。范仲淹以畢生热忱投身于“上诚于君,下诚于民”的抱负之中。当年孤身一人进入仕途,一生辗转南北,三起三落,却始终心怀苍生,福泽万民,以一己之身为北宋朝廷带去一股清流,从而聚拢了一批富有朝气、不计个人得失、心怀天下的优秀政治家,破除百年来因循守旧、碌碌无为的盛世表象,引领了天下有识之士锐意进取、敢于直谏的风气,去奏响真正的盛世华章。进亦忧,退亦忧,是范仲淹的性格;进则乐,退便忧,是范仲淹的气质;进却忧,退方乐,是范仲淹的气度;进亦乐,退亦乐,也是范仲淹的个性。范仲淹的忧患意识更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身从无中来,却归无中去。谁是亲疏?谁能主宰?既无奈何,即放心逍遥,任委来往。

参考文献:

[1]鲍人.清风有骨[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

[2]牟永生.范仲淹忧患意识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李立新.范仲淹的忧患意识及其渊源与承续[J].学习论坛,2008,(04):57-160.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忧患意识范仲淹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范仲淹画粥苦读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忧国忧民的范仲淹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魏源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
中原文化与文晓村新诗创作
范仲淹苦读轶事
警惕美国别有用心的“忧患意识”
以“忧患意识”锻造领导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