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国际化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

2018-03-19汤云

中国市场 2018年7期
关键词:中外合作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

汤云

[摘要]武汉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实现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和世界亮点城市目标,必然需要大量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武汉商学院作为市属高等学校、湖北省首批应用大学转型试点学校,承担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质量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商科人才的责任。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FOM)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文章以武汉商学院与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FOM)中德合作项目为例,探讨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

[关键词]中外合作;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7131

1中德合作成为国际化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要途径

11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国际化工商管理人才

“十三五”期间,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多项国家战略在武汉叠加,为武汉跨越发展提供了最有利宏观政策环境,也对武汉具有国际视野高质量应用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出了巨大的要求。

12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开辟国际化工商人才培养新途径

武汉商学院作为武汉市人民政府开办的市属高校,湖北省首批转型试点改革院校,立足培养符合武汉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FOM),是由政府支持和企业家协会、工商联合会及跨国公司、财团等机构联合创办。为德国最大的经济管理类大学,主要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与武汉商学院具有同类型、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

权威的认证、紧密的实践性、广泛的合作关系及就业前景构成了中外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并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2基于国际化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分析

有什么样的课程就会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因此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中外合作项目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如何构建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2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1999年以来“升本”的地方高校占全国本科高等学校的55%左右。针对新建本科高校办学定位不明、专业特色不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严重等问题,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

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教育部也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原隶属工商管理的物流管理变更为一级学科。2015年,全国共有518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开设物流类专业,其中开设物流管理专业458个,物流工程专业94个,基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数量呈现增长趋势。同时基于变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突出强调“营销意识”和“学生即顾客”的理念,所设计的课程都是针对市场需求,实现以“优质产品”去建立市场信誉并寻求最大的利益回报。在此背景下,武汉商学院与有着丰富物流资源的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在管理类人才培养上产生了交集。

22以评估指标为依据,规范建设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为了保障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教学管理指标,重点评估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和教学方式是否体现外方教育资源的特色和优势;是否开设了必要的国情课程和实践活动等。这些都成为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

23以人才规格为标准,设置实现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模块

针对中外合作培养学生的特点,融合合作双方原有的人才培养规格标准,设置了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目标的课程模块。

24以课程模块为基础,重构支撑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整合课程模块,形成有效的课程体系,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和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效实施,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5以监督评价为手段,提升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力

中外双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监督评价手段均呈现多样化,如中方学校创新改革强化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家长四方主体参与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工作。德方则更多采用权威的第三方评价机构。结合各自的特点,尝试采用高标准的监督评价标准,以形成质量评价的一致性。

3课程体系构建及实施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及思考

31课程体系构建及实施中存在的主要困难

311办学机制不同,对市场反应敏捷度适应性有差异

中外合作项目的主体分别来自中方的公办高校和德国的私营公益性大学,管理主体和管理灵活性各有特点,相关政策规定的实施难以同步,直接影响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

312课程体系构成和教学评价呈现方式不同,评价标准的一致性有待统一

由于双方教学环境及管理要求不同、完整的课程体系在构成和呈现方式不同、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等不同,实际执行中也容易出现过程管理和结果互认方面有歧义,带来互相认同的难度增加,还需进一步磨合完善。

313教师队伍难以深度融合,教学过程管理的难度增加

教师团队分处相隔遥远的两个国家,由于互相交流的机制和平臺还不完善,教师个人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差异性大,教师对课堂的主导、教师对课程理解等方面难以及时沟通,课程体系实施过程容易导致“两张皮”存在的现象。

32课程体系构建及实施的几点思考

321积极合作,探索创新中外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特别是探索创新中外合作的机制,创新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中外合作培养高质量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322深入调研和沟通,推进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一致性建设

标准是用来规范和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中外双方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要融合,制定基于合作项目的教学质量管理的系列标准,推进教学管理过程的有序性和高效性。

323搭建师资交流平台,保障教学目标实现

课程建设是中外合作项目形成特色的源泉,而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来完成。构建教师交流学习机制,促进中外教师参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设计、共建课程教案试题、选派教师深造、进修和访问等。从根本上保证教学实施质量的一致性。

武汉商学院与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在近几年的探索和努力过程中,虽然有了一定的成效,逐渐形成了“依托专业优势、深化项目平台、共同发展、提升内涵”的办学特色,但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建设发展的新形势下,仍需继续探索,扩大国际化办学,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林凤彩,陈晓莉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调查与研究[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2]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方德英校企合作创新——博弈演化与对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中外合作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面向不同对象的双语教学探索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