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教育的全价值链体系构建

2018-03-19刘文勇刘玉峰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年20期
关键词:价值链创业者教育

刘文勇,刘玉峰

(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创业教育的兴起源自于社会发展需求。1947年迈尔斯·梅斯教授在哈佛商学院开设了第一门MBA课程“新企业管理”,随后,彼得·德鲁克于1953年在纽约大学教授另外一门创业课程“创业与革新”,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从此拉开序幕。为大量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退伍军人提供教育是当时的现实社会需求,这一阶段的创业教育主要是以商科教育为主。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则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改革是其重要的时代背景。

创业教育的革命起因于创新。1979年,大卫·伯奇出版了《工作产生过程》一书,颠覆了大型企业是经济支柱和创造新就业机会主体的传统认识,提出创业对创造新工作机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美国的许多高校开设了创业课程,创业计划大赛、全国性的创业会议、创业论坛大量召开,高校内的学生创业俱乐部、大学内的孵化器、创业校友群纷纷成立。互联网对传统市场与产业的颠覆式创新,在当前的中国尤其抢眼,线上营销、移动支付、分享经济等在引领全球创业经济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技术革命,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发展所带来的市场、产业与组织结构的变革,是创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推动力。

创业教育研究则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近些年来,创业教育一方面被普及化,即面向全体学生甚至延伸到社会群体,培养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以及基本素质与技能;另一方面基于专业、基于创新、基于成果转化的创业教育越发重要,科技与商业的完美融合是创业教育高级化的最好诠释。关于创业教育领域内的宏观政策、行业与产业发展情况、典型案例等应用性研究大量出现,与此同时,关于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实践育人环节、成果转化与孵化过程中的规格、标准、规律、特征、范式等基础性研究也开始出现。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国家策略所指,“创新是第一驱动力、人才是第一要素”已成为当代共识。该文主要基于管理学理论与创业教育平台建设实践经验,探讨创业教育的全价值链体系建设问题。

1 创业教育与全价值链体系的内涵

中国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四川省教育部门成立的“创业教育指导小组”,其特点是“创造和职业相结合”,以“培植生活力、培养劳动力、发挥创造力”为宗旨,坚持“科技、教育、经济的三结合”。进入21世纪后,教育部确立了全国九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以改革“试验田”的方式,探索逐渐形成并向全国推广了“面向全体、基于专业、强化实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其核心要点在于强调,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本质内涵,创业教育要有机地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德育教育、素质教育等相融合,互为一体;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培养的是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即使选择就业或已在岗就业者,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也是同样重要的,如北大荒创业精神、先优劳模的创新意识等;面向部分受教育者培养的是创业知识与素质,这部分知识、技能与素质是通过常规教育方式如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以及非常规教育如第二课堂、“做中学”、业务培训等方式;面向少部分人群,开展的是创业实践活动的体验式训练,通过创业园区进行团队孵化,开展小微企业经营活动。

20世纪80年代,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这个概念阐述了价值的形成、增值和循环过程。创业教育的过程是对人的塑造的过程,其产出是凝结在人身上的经济学角度的人力资本或者管理学角度的人力资源素质与水平。具体来讲,创业教育全价值链育人体系,所形成的“价值”是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能力、创造能力与创业能力,而高校、企业、政府与社会不同主体的协同与融合形成了育人环境。高校作为主要的知识创造主体,具有基础性作用和核心地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坚持“面向全体、基于专业、分类培养、强化实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方针,形成以“课程教学—项目研究—竞赛实训—成果转化与创业孵化”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全价值链育人体系(见图1)。

图1 高校视角维度的创业教育全价值链体系

2 创业教育全价值链体系中的主体行为分析

围绕创业教育全价值链体系中的凝结在人体内的创意、创新、创造、创业等潜在价值增值的过程,高校、企业、政府、资本、社会等多元主体需要充分参与,发挥各自优势,有效整合资源,实现协同育人目标(见图2)。

图2 多元主体的创业教育全价值链体系

在高校层面上,通过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激发创新创业意愿、培养创新创业知识,促进学生实践基础知识积累、能力提升与素质养成;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研究,增强科研精神与思维、提高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实现学思结合;通过创新创业竞赛实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升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实现“学以致用”;通过创新创业科研成果转化,对接专业技术前沿所需、转化科研成果为市场应用,促进学生实现“知行合一”;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团队孵化,打造企业管理运营能力、提升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与技巧,促进学生实现项目落地。

在企业层面上,基于校企合作将企业的科研技术、项目运营和管理经验优势引入校园,通过教学、竞赛和实践实训等形式补足教学资源短板,协同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于企业来讲,培养在校生成为潜在员工的人才选拔工作被前置,有利于避免员工招聘中的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校企合作促进了成果转化与技术革新。

在政府层面上,出台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各项政策制度,投入引导资金提供创业补贴,规划引领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和孵化工作;通过产业、土地、金融、税收政策,引导科技产业、创意产业等未来朝阳产业发展,形成集聚效应,培育产业链条,改善营商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在资本层面上,政府和高校协同引导社会资金开展针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小额贷款、创新创业种子基金,面向科研成果和创业团队开展投融资扶持;促进与改善、规范与发展天使基金、风险投资等资本市场的进入、退出机制,交易环境与繁荣机制。

在社会层面上,加大扶持大学生创业者的政策宣传,弘扬优秀典型事迹,形成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和氛围,尤其是宽容对待创业失败者,建立全社会的容错与纠错机制,文化引领与制度规范并行。

3 创业教育全价值链体系的横向维度分析

在创业教育全价值链体系中,上述主体围绕人才培养过程,形成知识教育、技能培养、平台载体搭建、导师帮扶、资金对接、心理干预及指导和政策保障七个维度,目标在于全面达成全价值链育人的效果和质量。这是对图2“多元主体的创业教育全价值链育人体系”的横向解剖分析,如图3所示。

图3 创业教育全价值链体系的横向维度

在知识教育层面,通过高校第一课堂的专业知识教育、创新创业知识教育和校企合作教育课程,并结合第二课堂的科研立项、专业竞赛、论坛讲座等实践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为潜在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提供知识储备。

在技能培养上,通过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加大专业实践教学的比重,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开展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指向的创新创业竞赛、项目路演、创新创业训练营等实践实训活动,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意愿、提升创新创业技能。

在平台载体搭建上,积极整合多层次资源,依据潜在创业者培育的进程构建创客社区、创业园、校企合作基地、加速器、科技园,并明确各孵化平台的定位和功能,全方位保障创业者的孵化。

在导师帮扶层面上,为创业者对接项目导师和创业导师,项目导师主要负责创业者项目研究的专业指导,而创业导师主要负责帮助创业者的创业项目市场开拓和投融资等项目运营,“双导师”制的帮扶,可以有效地促进创业项目的成果落地和转化。

在资金对接上,使用好银行创业小额贷款、创业种子基金、政策性补贴等,通过项目路演、投融资对接会议,提供长期性、低成本的股权或债权资金支持。

在心理干预及指导层面上,支持心理健康中心的专业团队和心理学专业教师,进行创新创业心理辅导培训和“一对一”的创业心理咨询工作,并结合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弘扬“双创”文化,形成浓郁的“双创”氛围。

在政策保障层面上,出台鼓励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和孵化的具体细化实施政策和建立服务创业者孵化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并在项目成果转化、专利申请、小额贷款、投融资等方面有效对接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有效保障创业者的孵化和快速发展。

4 创业教育全价值链体系的人才培养规格分析

从宏微观、长远期来看创业教育全价值链体系的产出目标,短期内宏观层面,在全社会形成创新创业主流氛围与价值观,微观层面涌现出一批创业典型与优秀代表形成示范效应;长期内,宏观层面由“创新是第一驱动力”的行动层面,深入“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的精神层面,反映在全社会的生产关系中;微观层面上,更深入一些的是企业组织形态与内部治理结构改变,更适宜形成创业的“土壤”。围绕创业教育全价值链体系的产出对象来看,其核心在于人才的培养,刻画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是人才培养规格,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创业者需具备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价值观。爱国敬业与诚信守法是创业者的必备素质。契约精神与法治意识对当代创业者来讲,不单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更是创业发展所必备的。中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工业化与近30年的市场经济发展,当前正在不断加快民主与法制化建设,这不仅是个人素质要求,更是经济社会发展潮流。

其次,创业者的通识能力与素质。优秀的创业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具有优秀思想性、高效践行能力的社会人,从这个角度解析创业者的通识能力与素质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跨学科学习、团队精神与团队协作、领导力与决策力、信息素养、国际化素养、伦理与社会责任感、职场通用能力等维度。

最后,创业者专业性的行为范式,即建立在专业技能基础上的具备比较优势的专业性创业所应具备的行为标准与一般性规律。一般来讲,创业者应具备专业领域内的创新实现能力,在创新方向选择或者机会识别及其商业化路径上往往有一定规律性准则可遵循。这里,创业教育的产出目标即培养创业者的这种专业性的行为能力与逻辑。

创业者在选择项目的时候,需要在技术可行性、价值创造与价值可获得性间寻找交集。从技术可行性来看,实验室阶段、中试阶段、生产阶段的技术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技术成熟度;价值创造主要是市场利润的实现,其取决于需求、价格、成本等多因素;价值可获得性即在多大程度上对利润或市场份额的占有。创业者需要具备项目的判断与选择能力。

创业者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需要在评价技术地位基础上,确立适宜的技术创新路径。一般来讲,技术梯度小、技术偏离度小则说明技术领先且有发展前途,此时应选择原始创新路径;技术梯度大、技术偏离度小则说明技术创新的方向正确但技术研发实力较弱,此时应选择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或者合作创新,或者集成创新路径。创业者需要具备技术储备与逻辑演进的判断能力。

创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创业者不但要把握好技术风险,更要防控市场风险,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是创造商业价值,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技术进步。如果说创新来自对科学机会实用主义的寻觅,创业则是将机会主义的可能转化为现实主义的需求,商业模式是一种技术开发和价值创造之间的协调和转换机制。商业模式分类众多,“成本导向”的效率型与“差异化”的新颖型,利润来源不同而形成的“技术驱动型”和“市场驱动型”,基于熊皮特的创新理论围绕新产品、新生产方法、新市场、新材料、新组织形式等商业模式创新更是层出不穷。无论如何分类,商业模式决定的还是创业者用什么样的方式盈利和赚钱,这是创业者绕不开的话题,创业者需要具备市场思维与商业模式创新性能力。

猜你喜欢

价值链创业者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