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胃肠道间叶组织肿瘤的临床疗效

2018-03-19申星杰刘亮齐明朱靖宇

实用医学杂志 2018年21期
关键词:分块瘤体外科手术

申星杰 刘亮 齐明 朱靖宇

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济南250012)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近年来检出率逐渐提高[1],SMT 病理类型以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胃肠道间叶组织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比例最高。GIST具有潜在恶变的可能,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以往多采用外科手术切除的方式治疗GIST,但花费高,创伤大,术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2]。近年来,内镜下治疗技术日新月异,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日趋成熟[3]。在ESD的基础上,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 ness resection,EFR)逐步开展。与外科手术相比,其具有创伤性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对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影响小等优点[4]。目前国内外有关GIST行EFR针对性治疗的文献报道相对较少。我院内镜中心已行EFR治疗GIST患者68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年10月至2017年7月在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诊断为GIST的患者68例。所有患者经超声内镜和CT检查明确病变大小及范围。纳入标准:能耐受全麻及胃镜检查。排除标准: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严重心、肺、脑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有肿瘤腹腔及其他脏器转移证据。

68例患者中,病变位于胃体者25例,胃底43例。其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分布在36~69岁,平均年龄(53.8±10.7)岁。肿瘤直径大小(0.9~ 4.6)cm,平均大小(2.6 ± 1.2)cm。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前谈话(内容包括手术方案、流程、可能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等),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1.2仪器设备内镜治疗仪器设备包括Olympus GIF-Q260J胃镜、OlympusUM-3R20 MHz超声探头、KD-620LR Hook刀、KD-10Q-1针形切开刀、KD-611L IT刀、FD-1U-1热活检钳、SD-22IU-25圈套器、HX-610-90止血夹、FG-8U-1异物钳、NM-400UK282323G注射针、D-201-11802透明帽、APC300氩离子凝固器、CO2送气装置、ERBE VIO-200D高频电切装置等。

1.3手术步骤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胃镜前端放置透明帽。(1)标记:首先应用针形切开刀于病灶边缘外0.5~1.0 cm处进行标记;(2)注射:事先配备好生理盐水、美蓝、甘油果糖混合液,在病变标记点的内外进行多点黏膜下注射。(3)分离病灶:用Hook刀沿病灶的边缘标记处切开病变外缘黏膜。(4)病变剥离和切除:使用Hook刀或IT刀切开黏膜下层,显露出固有肌层病变,逐步分离固有肌层直至浆膜层。挖除病灶后使用异物钳钳抓瘤体,圈套器圈套后电凝切下。(5)创面处理:术中较小血管的损伤给予APC电凝治疗或钛夹夹闭以止血,针对较粗大的血管,用止血钳钳夹后电凝或热活检钳止血。创面以钛夹、尼龙圈套等方法夹闭[5-6]。

1.4术后处理患者术后取头高脚低位,留置胃管引流,禁食禁水,给予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支持。给予静脉应用二代头孢菌素或左氧氟沙星3 d以预防感染。心电监测观察各项生命体征数据。观察腹部情况,注意颈部有无皮下气肿等。术后当天及术后1周给予血常规、胸片和腹部平片等检查,观察血常规白细胞数值及有无纵隔气体或膈下游离气体。

1.5病理诊断术后组织标本行组织病理学以及CD34和CD117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 结果

2.1疗效68例病变均通过EFR完整切除,无1例转外科手术。EFR操作时间为48~108 min,平均为(75.3±20.7)min。因内镜下操作得当,无瘤体取出时滑落腹腔事件发生。绝大多数病例均在剥离切除过程中出现创面的少量渗血,视情况给予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等止血方式,均成功止血,无1例需要胃镜下再次止血。68例患者住院时间在5~11 d,平均住院时间(6.3 ± 1.7)d。

2.2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例患者出现膈下游离气体(瘤体直径3.2 cm),并伴有较为剧烈的腹痛,查血常规血象增高,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4 d后症状减轻,1周后复查胸片和腹片,膈下游离气体消失。68例患者中无腹腔感染、迟发性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2.3病理类型68例患者中66例病变为梭形细胞肿瘤,免疫组织化学符合间质瘤的诊断,2例患者病理结果提示为胰腺组织,均位于胃体。66例间质瘤患者中63例表现为极低度、低度侵袭危险性,3例为中度侵袭危险(均为男性,2例位于胃体,1例胃底,病变直径分别为3.0、3.5、4.6 cm,术后请肿瘤内科会诊,建议口服伊马替尼。

2.4随访所有患者术后第3个月时随访,复查胃镜,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及病变有无复发。目前随访时间为3~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3个月,随访期间无复发或远处转移病例。

3 讨论

随着胃镜治疗新技术的广泛开展和超声内镜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GIST检出率逐渐提高。GIST具有潜在恶变可能,并且有发生消化道出血的风险[7],因此,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学者指出,不管肿瘤大小如何,都必须切除[8]。GIST通常位于胃壁内呈膨胀性生长,极少发生局部或远处淋巴结转移。因此,越来越多临床医生倾向于内镜下治疗。EFR是近年来在ESD成熟开展的基础上兴起一种新型微创技术,可以完整切除瘤体,和外科手术对比,具有耗时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4]。本研究中,68例病变均通过EFR完整切除,无1例转外科手术。这表明,EFR安全有效,瘤体切除彻底。同时,EFR能获得完整的瘤体标本,从而得到准确可靠的病理资料,为预后判断和随访提供依据。68例患者中术后只有1例患者出现膈下游离气体,经保守治疗后康复。EFR术中造成“主动性”穿孔,因此,为减少术中气腹发生率以及减轻术后患者腹胀、腹痛等临床症状,术中应控制胃内充气量。较小的“主动性”穿孔,可使用单个或多个钛夹夹闭穿孔部位,较大的穿孔,可使用内镜下荷包缝合技术[9]。

本研究68例患者中有66例术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符合间质瘤的诊断。针对间质瘤,有学者指出,如间质瘤的直径超过3.5 cm不适宜行内镜下治疗,建议外科手术或腹腔镜治疗[10]。也有学者认为,间质瘤在内镜下治疗时最大直径可以放宽到5.0 cm[11]。王雁等通过双镜联合,切除了一大小约6 cm×5 cm的胃间质瘤,术后长期随访并未复发[9]。在本项研究中所有直径>3.5 cm的瘤体均成功切除,术后无迟发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其中,直径最大的瘤体(4.6 cm)术前经超声内镜和CT检查未发现转移,术中给予切割分块的方式予以切除,术后密切随访目前未发现复发。

在我们内镜中心行EFR治疗过程中,并结合文献资料,我们认为,应当注意以下事项:(1)术前需明确有无淋巴结转移或局部和远处脏器转移,详细告知患者EFR治疗的受益和可能发生的风险、并发症,签署知情同意。(2)在行EFR瘤体切除时,为了避免病变残留或复发,要保持瘤体包膜的完整性,沿着瘤体周围的固有肌层进行分离。(3)术中要将胃底黏液和液体吸干净,从而避免消化液的外漏,减少腹膜炎的发生率。(4)如病例瘤体过大时,强行取出瘤体可能会造成咽喉损伤或贲门撕裂,从而造成严重并发症。我们的经验是,较大的瘤体(3.5 cm以上)可采取切割后分块取出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切割分块应确保切除的完整性,以防日后复发。切割分块的方式增加了内镜操作时间,同时,切割分块也要保证取出后的完整性,注意内镜下取出过程中应避免切割后的瘤体滑落。(5)认真检查和处理术后创面,以APC及止血钳仔细处理创面血管,防治并发术后出血[5-6,12]。(6)间质瘤如位于胃底近贲门部位需谨慎操作,因此处血管丰富、创面易出血;内镜治疗时需翻转镜身,无疑会延长操作时间、增加操作难度。应详细了解瘤体大小、解剖结构等信息,并术中充分止血。

目前国内外针对GIST行EFR治疗的文献报道较少,有价值的临床数据资料匮乏。从本研究可以看出,EFR治疗GIST安全、有效、可靠。且本文针对较大瘤体采取切割分块的方式予以切除,并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也有不足之处:(1)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且病例数相对较少。今后,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亟待开展;(2)EFR术后患者随访时间还相对较短,EFR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有待延长随访时间来进一步评价。

EFR治疗技术开展时间尚短,仍需大样本数据资料的支持和经验的进一步积累。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EFR有望使内镜下微创治疗的空间进一步拓展,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患者。

猜你喜欢

分块瘤体外科手术
自行设计的可调式抬手架在手外科手术消毒中的应用效果
钢结构工程分块滑移安装施工方法探讨
分块矩阵在线性代数中的应用
显微手术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
护理干预对骨外科手术患者焦虑心理的影响
《牛阴茎乳头状瘤的外科治疗》图版
反三角分块矩阵Drazin逆新的表示
体表软组织巨大神经纤维瘤的手术治疗
老年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体会
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