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习近平的群众观

2018-03-19刘杰

关键词:群众工作

刘杰

(长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一、习近平群众观的思想与理论本源

习近平的群众观是习近平通过不断学习,长期生活工作实践得来的,它同样是遵循了事物认识规律。通过对习近平的著作、讲话以及有关报道的阅读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习近平群众观主要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

(一)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

马克思群众观是马克思哲学的根本出发点,是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1]的理论基石,是和西方以往其他哲学家哲学思想的本质区别。在马克思之前的其他哲学家都是将“群众”置身于哲学之外,而马克思利用“新唯物主义”构建了自己的“群众”概念,以区别旧唯物主义的市民社会,建立全新的“群众的世界”,并通过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实现了自身的哲学转变和超越。

历史唯物主义通过探究人类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并且考究产生动机的历史原因和根本动力,确立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在《绝对的批判的批判》中讲到“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不断创造社会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同时,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也为社会发展提供前进动力。马克思于1851年12月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写到:“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人民群众才是创造社会历史过程中的真正主角,因此,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进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和主体性作用,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关于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定义、意义、地位与作用的相关论述和理论构建,为习近平关于群众观的形成提供了最本源的理论基础。从习近平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以及各种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继承了马克思群众观的理论和观点,并在自身工作中去实践这一理论,并将其理论逐渐深化和升华。同时,习近平当年在上山下乡当知青期间曾阅读过大量的关于马克思主义者群众思想的著作:《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毛泽东选集》和《资本论》等[3],这在当时无疑为习近平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念打下了坚实基础。习近平在2000年左右参加的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修班学习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作为该班的必修课内容,习近平在此期间系统地钻研了马克思主义者们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中关于人民群众观点的经典言论与理论阐述被习近平认同并加以继承,同时,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同时,自身开始逐步构建新时期群众观的理念和内核。

(二)对历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群众观的发展

群众路线长期以来作为我党贯彻执行的工作路线和方法,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在建国前和建国后的各个社会历史阶段,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变化与发展,历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对群众观的理解与认知也在不断升华与扬弃,群众观的时代内涵也在与时俱进。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历届领导人都曾在不同场合和社会发展各阶段对人民群众观发表了重要言论。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施行的群众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各阶段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实践进程中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和力量。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核心的群众观是习近平群众观的直接理论来源。

毛泽东作为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领导人,根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开创性地创立了党的群众观的一系列基本理论和观点,并经受了民族革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检验。毛泽东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也十分清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他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4]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也明确指出:“我相信,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5];江泽民也多次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6]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7]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届领导人是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根本利益,是党密切联系群众最根本的工作路线。

无论是世界历史的发展还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发展,都充分证明了任何社会变革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都不可能成功。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习近平正是结合历届治国理政的前辈们积淀的群众观理论,将自己的群众观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有机统一,从理论与实践上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党的群众观点,更深层次推动党的群众观在中国的发展。

(三)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无论是荀子的“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政治理念,还是孟子“民贵君轻”的“仁政王道”理想,帝王将相们深识“民心向背”在政权更迭和国家兴衰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与意义,“民心、民意、民本”这些重要的传统文化都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从五千年灿烂文化宝库中汲取珍贵的民族养分,不但有其必要性,而且是马克思主义者真正的精神品质。

广大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丰富的实践活动为思想家和艺术家提供无穷的创作元素和材料。习近平始终扎根于人民群众当中,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为己所用。正如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一样:“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他还说:“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他强调领导干部工作期间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群众办实事,正所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8]同时,他还强调领导干部要多深入基层实地考察,他说:“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苦”[9]等等。纵览习近平关于人民群众观点的言论与论述,他习惯用一些古诗词和名言警句把自己的群众观深入浅出的表达出来,彰显了他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他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熟练把握和运用。习近平批判性地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民为邦本的思想内核并将之弘扬光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时代群众观。

二、习近平群众观的形成过程

(一)农村基层实践,初步建立习近平的群众观

习近平于1969年作为知青插队到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到基层实践革命理想。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他与最基层的老百姓一起摸爬滚打,与最基层的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带着村民建坝挖井改善基础条件,开荒种地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习近平在与村民同甘共苦的日子里,非常清楚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呼声,对人民群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习近平在农村锻炼这个阶段,从了解人民群众开始,慢慢地懂得关心群众,发动群众,团结群众,也在此阶段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对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了一定的认识。习近平正是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推动着他不断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他在此后的从政生涯中,将人民的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他曾讲过只有相信群众,对群众有感情,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才能带领群众去改造社会,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从中可以看出他将人民群众一直放在很高的位置。习近平的群众观思想通过自己在农村的生活实践,将群众观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开始逐步建立起来。

(二)从县级到省级的工作实践,促成习近平群众观的形成

习近平1969年从知青到当选梁家河村的村支书;1982年从北京来到正定县,担任县委副书记、书记;1985年调到福建厦门市、宁德地区、福州市等地工作,曾先后担任副市长、地委书记、市委书记。2002到2007年期间,习近平到浙江省先后担任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省委书记等职务;2007年3月调任上海市委书记。这几十年的从政生涯,让习近平逐渐从基层领导岗位锻炼成主政一方的省部级高级干部,让其群众观得以不断地完善成型。

习近平无论是作为一名县委书记还是市委书记或省委书记,他都坚持长期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研。习近平由于长期植根于基层,深刻意识到要想改变当地经济形势与发展,就必须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支持;如何开展工作,如何发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首先要做到认识和了解他们,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因地适宜地开展工作,只有相信人民群众,才能够把事情做好。习近平在基层丰富的工作经历,促成他的群众观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习近平在浙江主政期间,边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知识,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实践边完善,形成了群众观的系列观点。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一书,论述了如何为民,如何为官,如何抓落实,党员干部如何提高自身修养等一系列问题。这就表明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础上,能够自觉践行并不断总结形成了自己的群众观。

(三)进入中央工作,促进习近平的群众观的成熟与升华

习近平离任上海市委书记后调到中央担任更重要的工作,先后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党校校长、国家副主席等重要领导岗位。新的领导岗位让习近平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和现实愿景,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地位和全身心为人民服务的使命与担当。习近平深知要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就必须牢记使命,努力践行新时期的群众路线,提升群众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思路,建设集约型、创新性、服务性的新型政府。习近平严格的工作要求、严肃的工作作风、朴实的工作态度,以及长期以来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逐步形成了成熟的群众观。党的十八大后,作为新一届的党中央总书记,领导全党从上到下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群众观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作为国家主席,他坚持做到外出考察调研不封路、不清场,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面对面沟通,更深入地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本质与内涵。

三、习近平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一)人民群众始终处于社会的主体地位

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仅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一千多字的讲话中,就有近20次谈及人民群众,习近平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的源泉。”[10]正是由于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认识之深,才时刻将人民群众牢记心中,真真切切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切实解决群众困难。纵观建国几十年来中国所取得的成绩,人民群众才是国家物质与精神财富的缔造者,也是实现国家繁荣昌盛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

(二)坚持群众立场,做到心系于民

我们党要始终坚持群众立场,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需求作为我们党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主动了解和关切老百姓的迫切需求,时刻将人民群众牢记心中。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原则,坚持办事情、想问题、做决策要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东汉时期著名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讲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利与责任,把群众利益放首位,时刻处在人民群众的立场,“真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抓实做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项工作,努力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11]

(三)树立“为人民服务”宗旨,坚持走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和最高价值取向,为人民服务就要坚持走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也是我们党永葆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法宝,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只有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切实为人民谋利,才能巩固党的根基,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和发展。“一个政党,只有顺民意、得民心、为民谋利,才能达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11]

同时,群众路线也是我党一贯坚持的工作路线。我们党要做好群众工作,就必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深入到群众中去开展调查研究,在做决策前充分了解民意和实际情况,针对具体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实施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同时,面对现代社会的飞速变化和发展,密切联系群众的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创新群众工作方法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新规律和特点,开创新途径和方法,更好地开展群众路线工作。我们要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聚集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办实事。“我们担负领导工作的干部,在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之前,一定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和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迈开步子,走出院子,去车间码头,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研,同真正明了实情的各方人士沟通讨论,通过‘交换、比较、反复’,取得真实可信、扎实有效的调研成果,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11]群众中蕴藏着无尽的力量和巨大的智慧,我们党要坚持向群众学习,在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如何采取切实高效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就得从群众中来,“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拜人民为师。”[12]

四、习近平群众观对治国理政的意义

(一)加强和改进了党的作风建设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自开展以来,党内集中表现的“四风”问题得到强力的大扫除,大清理,有效遏制其蔓延势头,坚决处置了一批贪官污吏,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人文环境;突出治理党目前面临的严重作风问题,深入加强与老百姓的密切联系,扩宽了与老百姓面对面交流的渠道,丰富了听取民意了解实情的及时有效信息。我党只有不断地向群众学习,才能更好地改进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同时,以此为切入点,推进新时期我党的党风廉政建设,接受群众监督,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由不能腐转向不敢腐,由不敢腐转变到不想腐,彻底将腐败思想扼杀在萌芽状态。

(二)巩固和夯实了党的执政地位

党的权利是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利是用来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我党只有时刻保持与人民的密切联系,想群众之所想,从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着实处理和解决好各社会阶层的现实问题,提升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和形象,让人民群众拥护爱戴,才能更好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从而有效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为实现百年目标凝聚了强劲力量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党坚持不懈地把群众路线作为我党的工作路线,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心声,解决群众问题,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机制,逐步建设责任型、民主型、法制型、服务型和学习型的高效廉洁的政府。我们党要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向心力和推动力,扎实开展各项改革工作,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人民安居乐业建功立业。

猜你喜欢

群众工作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不工作,爽飞了?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