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文明的传承密码
——谈张举文“文化自愈机制”理论

2018-03-19王卫华

关键词:中华文明生命力价值观

王卫华

(中央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 100081)

面对中国迅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人们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享受越来越便捷的生活方式,骄傲于日益强大的国家经济与军事力量;另一方面,迷茫于中国文化的具体内涵,困惑于自身所属文明的传统价值及其发展方向;一旦面临负面的社会问题,常会哀叹或指责这种文化的劣势。我们对自己的文化究竟认识多少?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跌宕起伏,曲折多难,但却绵延不断,总是在危机后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人类历史上少有的传承数千年并仍葆有持续生命力的文明。这一文明传承的机制是怎样的?近代以来,人们苦苦探求的文化出路在哪里?中华文明的传承密码是什么?它对人类文明的走向有什么启示?张举文教授近年来把研究目标集中于对中华文化核心内涵及传承机制的理性探寻,其系列文章试图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索,并逐渐形成了关于中华文化的认识理论。文化自愈机制是这种认识论的重要部分,文化自愈也许正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传承密码。

“文化自愈机制”理论的提出,基于对中华文明绵延传承之根源的理性分析。作为延续数千年的古老文明,中国文化的魅力之一在于其持续不断的发展力。对此,有各种理论进行解析。张举文教授所提出的“文化自愈”观有理有据,颇具说服力。这一观点认为,中国文化保持螺旋式上升的延续方式,其核心信仰和价值观是强大生命力的源头。这种核心信仰和价值观体系驱使中国文化从自觉到自信,于危机中获得康复,达到自愈和新生。众所周知,中国的历史进程是复杂曲折的,其中有中原地区的朝代更替,有边疆地区与中原的对抗和融合,有境外力量的入侵与较量。但每经危难后,中国文化总能以顽强的姿态继续。以文化自愈机制来解释中国文明的进程,正道出了其生机之所在。

“文化自愈机制”理论是对近两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焦虑与求索的学理总结。19世纪以来的国力落后状态极大地打击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由此而来的文化焦虑与道路求索延续到今天。“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是几代中国人苦苦思索的矛盾体,也是他们必须面对的艰难抉择。“文化自愈”理论以“危机”“自觉”“康复”“新生”等概念,从理论高度形象地对这一过程进行阐释,反思其得失,提示其走向。鸦片战争以后,直至新中国建立的一百多年间,中国各方面的发展都受到重创,内外交困,深陷战争、贫困与混乱中,中国传统文化深受质疑,一度与“落后”同义。共和国建立后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最近的三十多年,中国在物质生产领域突飞猛进,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与三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究其原因,张举文教授认为这是中国文化自愈机制的表现,是危机之后的新生,是中国人文化智慧的结果。这种智慧集中体现为“中国特色”模式。不论是经济模式的设计,还是涉及国家统一的“一国两制”政治政策的实施,都是中国文化自愈机制在发挥功能。中国文化在历经危机后正在康复,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文化自愈机制对人类文化发展方向具有理论启示价值。中东的战乱、欧洲的恐怖袭击,时时成为新闻头条,暴露出文化冲突的脆弱和残酷。人类文化的出路何在?这是21世纪摆在人们面前的大难题。张举文教授认为,中国文化自愈机制的根基是其核心信仰与价值观,其表现是“和而不同”的生活哲学、趋吉避凶的生活实践等。“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并存机制,使得中国成为多文化群体的融合体,使得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绵延不断且仍保持强大的生命力。这种信仰与价值体系相对于二元对立的价值观,相对于非此即彼、必置对方于死地的认识论,哪个更有利于人类的发展?

人们时常倡导文化建设,多数人也理解这一话题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如何建设文化这个问题,却没有固定的答案。文化建设,首先应该思考的是如何看待自身的文化,如何从理性视角对自身文化进行反思。人类文明的进程也许有很多模式,孰优孰劣,可以有不同的标准。中国社会还存在很多问题,在不少领域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在为中国探索前行之路时,我们应该记住,文化自愈机制乃是中华文明的传承密码。它既是文化之根,又是生命力之源。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生命力价值观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贸易生命力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坚守初心,作品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