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经络学说探索肺损络伤学说的建立

2018-03-19隋博文李明爽魏常娟王晶波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肺系络脉肺脏

隋博文,王 浩,张 婧,李明爽,魏常娟,王晶波*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

经络学说作为中医学基础临床的重要研究领域,其来源于古人长期医疗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思想贯穿于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学、针灸推拿学等各个学科,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主要内容包括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经脉理论和络脉理论是在临床实践中产生的,本是不同范畴的中医理论,各有其不同的指导作用[1]。近年来对有关经络规律的研究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并形成近年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但研究侧重点多在经脉和络脉,对于脏腑尤其是肺脏与络脉的关系则缺乏全面系统的整理和更加深入的挖掘,忽视了络脉在肺系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本研究以《黄帝内经》为理论依据,结合临床实践和文献研究,主要观点是基于经络学说,以络脉的角度探讨肺系疾病,初步构建以肺系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肺损络伤学说,目的是为临床治疗肺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 肺损络伤学说建立的理论基础

《灵枢·九针论》说:“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2]在五脏六腑中肺在体内的位置最高,称之为“华盖”[3]。一方面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治节、主行水,既可调理全身气机、水液的输布,又可推动血液的运行。另一方面肺为娇脏,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气宣发,既能宣散卫气于皮毛,又能输精于皮毛,发挥卫气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及防御外邪侵袭的作用[4]。络,指络脉,有网络的含义。络脉遍布全身,是气、血、津液运行输布的场所,输布来自经脉的气血于皮毛肌腠,逐渐扩散到全身而起到濡养作用。并且络脉具有贯通营卫、宣散固表的功能,是人体抵抗六淫外邪侵袭的屏障[5]。

综上所述,肺脏和络脉皆可作用于皮毛肌腠,均可以调节营卫,具有防御外邪侵袭的作用,可见二者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二者相互影响,肺脏损伤病变可以累及络脉,络脉损伤病变又可内传肺脏而出现症状;二是络脉运行阻滞,会影响其循行所过的肺脏和其他组织器官的功能,出现相应部位的症状[6]。

《灵枢·百病始生》篇云:“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2]正常情况下,皮毛肌腠受络脉气血的濡养滋润而维持正常生理机能,依赖布散于体表的卫气而发挥抗御外邪的作用。在人体正气不足,卫外功能失调时,六淫之邪可以乘阳气久虚而造成的络虚状态乘虚而入。一旦病邪初入机体,首先侵袭的就是肺脏,娇嫩的肺脏功能受损,宣发肃降和卫外功能失常,机体防御功能就会受损。第一可引起络脉绌急或阻滞,导致络脉气血出入失常,使营气与卫气失于交汇协调,皮毛失去水谷精微的濡养,从而伤及遍布皮肤的络脉网络,即可出现卫表不固的症状。第二肺脏受损不能帮助心推动血液的运行,百脉失朝,必会影响一身之气和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导致气滞、血瘀、痰凝等病变。而作为肺脏气血运行“通路”的络脉而言,推动气血运行的动力减少,会导致肺脏组织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灌注不足,肺脏失于温养,亦会导致肺部疾病的发生。第三若肺络损伤,发病日久,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逐渐加重,病邪必然通过络脉致密的网络向心络、肝之大络等全身其他络脉及脏腑传变。临床表现不仅仅表现为肺系症状,还会在原有疾病症状的基础上出现他脏症状,比如水肿、痰饮、心悸,甚则神昏嗜睡等心、脾、肾受累的病症。心脾肾三脏一旦受损,导致络中气血不足、络脉空虚,继而影响络脉气血的正常运行,致使气血运行迟缓,或停留于局部而为瘀[7]。所以在治疗肺系疾病的过程中,要灵活辨证,注重脏腑和络脉的双向调节。

2 肺损络伤学说的理论实践研究

2.1 肺损络伤学说的病因学研究 笔者在总结近代医家运用中医药治疗肺系疾病的研究发现,多数医家在治疗肺痿、哮证等肺系疾病时会经常采用通络的方法。如李艳艳等[8]通过益气通络法治疗肺络闭郁型肺痿,宿英豪等[9]通过化阴通络法治疗哮证缓解期等,皆取到了明显的治疗效果。《素问·调经论》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肺痿、哮证等疾病均是慢性肺系疾病,根据清代名医叶天士“久病入络”理论,久病气血俱虚,病邪多伤及络脉。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指出:“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初则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故络脉空虚和瘀血阻络是肺损络伤疾病中最常见的病因病机[10]。依据有三:1)由于肺病日久,气血俱虚,络脉营血不足,易出现气虚血瘀;2)肺气行水功能失常,导致脾转输到肺的血液不能正常布散,津停络脉,聚而为痰饮,痰阻血液运行,出现痰凝血瘀[11];3)肺脏受损,一身之气运行受到影响,加之痰阻气道,肺脏升降出入运动受阻,气机壅滞,络脉闭阻,即出现气滞血瘀,则会出现口唇青紫,肌肉酸痛,病情加重或缠绵不愈等症状。

2.2 从药论治 基于该病的病因学研究,可以发现血瘀是导致肺损络伤最重要的病因之一。“络以通为用”,故在配伍用药时注重通络是治疗此类疾病的关键[12]。叶天士根据《黄帝内经》“辛甘发散为阳”,提出“络以辛为泄”的观点,首创通过辛味药物治疗络病的方法[5]。因辛味药物的特点是辛香走窜,具有发散,促进气血运行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于医治外感表证和气滞、血凝之证。如桂枝、细辛之辛温能温经散寒通络;檀香、乳香之辛香既能引经入络又能宣散通络;桃仁、当归之辛润能化瘀通络等皆可以达到通络的目的。近代医家桑海康[13]运用水蛭、赤芍、忍冬藤等活血通络药治疗重症肺心病心衰。此类药物皆长于通络,善入血分,无伤肺气,并且能够有效缓解络脉拘急,活血通络,改善心肺功能,进而缓解临床症状。现代医家任延毅、吕晓东等[14]运用当归、地龙、川芎等具有补肺益气、活血通络作用的药物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吕晓东教授认为,特发性肺纤维化与中医学“肺痿”相对应,这类疾病多迁延日久,气血亏虚,病机以络脉失养为本,治疗原则应以补虚通络为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适当配伍补益、通络的中药方能在临床中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综上所述,在利用中药治疗肺损络伤疾病时,一是要选取善于入络、通络的药物,以入肺经的中药为佳;二是注意要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配伍通络药,也就是要把通络治疗和其他治疗联合在一起应用,万不可单求通络而致坏病[5]。

2.3 从腧穴论治 《素问·皮部论》曰:“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2]肺与皮毛相合,皮肤表面上存在着广泛的络脉分布,是络脉之气布散的主要场所,它依赖于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配合肺脏、络脉共同起到防御外邪,调节代谢的作用。通过在皮肤表面选取与肺脏相对应的腧穴施以贴敷、针灸、刺络出血等疗法,可以调节脏腑,调和阴阳、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最终实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标。

在众多疗法中,穴位贴敷是治疗肺系疾病比较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和研究方向,李忱等[15]通过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复杂性肺病,杨淑荃等[16]通过采用穴位贴敷的方法治疗寒痰阻肺型肺胀等。经整理研究发现,无论是肺病日久还是寒痰阻肺,其病机皆可归纳为络脉不通、络气亏虚而致病,故通络就成为了治疗肺损络伤导致的肺部疾病的重要治疗原则。该方法选取具有行气通络、祛痰化瘀的药物,贴敷于皮肤相应的腧穴或病变部位上,使药物直接透过皮肤表面渗入到皮肤浅表处的络脉,对腧穴产生直接的刺激作用。这种刺激作用通过分布广泛、纵横交错的络脉网络不断放大,促进了气血的运行同时将药物的药效送达到腧穴所属肺脏组织的阴络,疏通络脉气血,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疗作用[17]。

3 病案举例

曾某,女,68岁,2017年3月14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咳痰、气喘20余年,多在受凉或者劳累后加重。刻下症见咳嗽,晨起加重,咳大量黄白黏痰,无痰中带血,动则气喘,时有胸闷,无发热,纳食少,大便干,2~3 d一解,小便正常,夜寐差,口唇、爪甲轻度发紫,呼吸略急促,舌质暗红,苔白腻,脉沉细。初步诊断为肺胀,痰热壅肺,痰气交阻证。治法:清热化痰,宽胸理气。方用瓜蒌贝母散合二陈汤加减。药用:瓜蒌20 g,橘红15 g,浙贝母10 g,炒白术15 g,桔梗15 g,茯苓20 g,法半夏10 g,枳壳15 g,生甘草15 g。7剂。1剂/d,水煎2次,早晚分服。

2诊:3月21日,口服7剂后,大便每日1次,稍干,咳嗽、气喘等症状稍有缓解,黄痰减少,口唇爪甲仍轻度发紫,舌质暗红,苔白腻,脉沉细。原方基础上加天竺黄12 g,生地龙10 g,丹参15 g,黄芪15 g。7剂,煎服法同前。

3诊:3月28日,患者纳食增加,气喘、黄痰消失,偶有轻咳,二便正常,口唇、爪甲发紫明显好转,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嘱原方去天竺黄,减瓜蒌为15 g,再服7剂,同时配合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巩固疗效。随访1个月,病情稳定,无复发加重。

按:本病的发生,多因久病肺虚,痰浊潴留,肺不敛降而发作[18]。肺胀日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气胀满肺间,易致络脉阻滞,进而肺失宣肃,百脉失朝,必会影响一身之气和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出现气虚血瘀等气血运行失调的症状[19]。又因肺脏受损,全身水液输布和排泄失常,津停络脉,聚而为痰饮,痰阻血液运行,则出现痰凝血瘀。综上所述,该患者实属痰热阻肺,气虚血瘀,痰气交阻,络脉壅塞不通的病证。初诊选取瓜蒌、白术配伍,少佐以枳壳,重在通腑泄热,化痰理气。2诊根据肺损络伤学说,考虑肺病日久入络,而络病多瘀。虽热证减退,但气血俱虚,痰阻络脉,出现气虚痰凝血瘀,非祛痰通络,健脾益气不能解。故在运用天竺黄、干地龙、丹参等祛痰活血通络,配伍黄芪等健脾益气扶正。3诊去天竺黄,减瓜蒌用量全因中病即止,防止苦寒伤胃。全方上下集化痰、理气、通络、补益于一体,共举祛邪不伤正,补益不滋腻之功。

4 结语

基于上诉研究,提出了肺损络伤学说,该学说是笔者通过对中医理论的探讨和根据临床经验提出的一种新的观点。主要观点是基于经络学说,以络脉的角度探讨肺系疾病,从本源上初步探索肺损络伤学说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从而加强对肺损络伤学说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为临床肺系疾病的诊治工作提供思路和方向。目前本学说的开发还处于萌芽阶段,笔者通过前期查阅大量书籍及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发现,目前医学界有关于肺损络伤学说的研究并不多见,其理论渊源和知识结构框架比较单一,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对肺损络伤学说尚缺乏全面系统的整理和总结,故有关于肺损络伤学说的文献资料以及治法治则等问题还有待于更细致的探索和挖掘。总而言之,本学说能够体现中医临床思维,弘扬中医传统思想,具有非常显著的中医学术特色和独特的学术价值,能够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肺损络伤学说学术内涵的深入挖掘,对于丰富中医学理论与指导临床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新学说的提出在充满挑战的同时,也具有良好的学术研究前景,值得作更加深入的研究。

[1]柴瑞震,陈业兴.《黄帝内经》经脉理论与络脉理论是各自独立的理论[J].河南中医, 2014, 34(1):9-10.

[2]佚名.黄帝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3]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 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2007:108-113.

[4]李运同.湿疹、荨麻疹兼见常见肺系过敏性疾病症状的临床调查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 2015.

[5]吴以岭.络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

[6]赵文海,冷向阳.国医大师刘柏龄[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6:158.

[7]王增霞,张伟.基于“肺气阴虚,痰瘀伏络”络病理论论治特发性肺纤维化[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33(3):386-389.

[8]李艳艳,张燕萍,王书臣,等.益气通络法治疗肺络闭阻,气阴两虚型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2014, 25(3):630-632.

[9]宿英豪,苏奎国,马蕴蕾,等.补益肺肾、化饮通络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临床效果[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2013, 19(11):1323-1325.

[10]张兰坤,过伟峰,肖婧,等.从叶天士“络以通为用”学说谈通络药物的临床应用[J].中医杂志, 2014, 55(9):804-805, 808.

[11]郭建辉.健脾益肺口服液对慢阻肺“肺脾气虚证”大鼠免疫功能及气道炎症的影响[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

[12]于洁,杨进.肾病从络论治浅析[J].江苏中医药, 2011,43(6):79.

[13]桑海康.活血化瘀通络法治疗重症肺心病心衰的体会[J].浙江中医杂志, 1995(10):436-437.

[14]任延毅,吕晓东,庞立健,等.补虚通络疗法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预后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31(5):1959-1962.

[15]李忱,赵强,徐伊晗,等.基于络病学说的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复杂性肺病的理论诠释[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5,33(7):1590-1592.

[16]杨淑荃,章薇,李金香,等.不同季节穴位贴敷对寒痰阻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2, 32(2):117-122.

[17]谢晟洁,徐凤励,张峻.金匮肾气汤联合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J].吉林中医药, 2015,35(1):37-39.

[18]李竹英,田春燕,王雪慧.刘建秋教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31(2):264-266.

[19]王玮,王琦. AECOPD的气络、血络理论[J].光明中医,2015, 30(1):4-6.

猜你喜欢

肺系络脉肺脏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肺脏介入医学》已出版
《肺脏介入医学》已出版
论耳与肺脏的相关性
望“纹”知病,“掌”握小儿健康
肺脏:隐藏多年的造血器官
结肠络脉探析
“肺系疾病”中医特色疗法的体会
黄吉赓应用膏方治疗肺系病经验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