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邦江运用中药汤剂治疗老年急性发热

2018-03-19吴秋成王雪娇方邦江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外感感染性

吴秋成,王雪娇,王 威,方邦江

(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 130021;2.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

我国现已进入老年社会,急诊科每天都会接诊大量老年患者,其中急性发热者约占就诊老年患者的15%左右。老年人因免疫功能、内环境以及脏器功能的退行性下降,并且常伴有基础疾病,在各种致热因素作用下,老年人与年轻人相比更容易引起发热[1]。老年急性发热起病急,病情复杂,对药物治疗耐受性差;有的长期应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导致病程长、迁延不愈、治疗困难是目前存在的问题[2];有的严重高热者,可危及生命。方邦江教授曾为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的入室弟子,深得朱老真传,在中医急症治疗方面经验丰富。笔者有幸在方老师近前侍诊,亲见方老师在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应用中药汤剂,治愈了很多外感和内伤发热的老年患者,现举例介绍如下。

1 病案举例

例1.郑某,男,81岁,因“咳嗽咳痰伴发热5 d”入院,患者5 d前不慎感受风寒后出现咳嗽咯痰,痰液色黄质黏,伴发热,体温最高达38.8 ℃,查血常规:白细胞18.3×109/L, 中性粒细胞百分率88.9%;查降钙素原21.16 ng/mL,胸片提示右下肺肺炎,经接受“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及“富露施、氨溴索”等药物抗感染化痰治疗4 d后,咳嗽略减轻,痰量仍大,体温仍波动在37.8~38.5 ℃,病情未见好转,,遂请方教授诊治。复查血常规:白细胞16.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86.8%,查降钙素原12.26 ng/mL,中医诊断:风温肺热病,辨证为风热犯肺;西医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发热伴咳嗽咯痰,痰色黄质黏,口干,纳差,大便干,小便黄,夜寐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予抗感染、化痰,加拟清肺化痰平喘方治疗。处方:生石膏120 g,麻黄6 g,芦根30 g,白茅根30 g,滑石30 g,金荞麦 30 g,鱼腥草30 g,枇杷叶15 g,苦杏仁12 g,大黄6 g,甘草9 g。水煎取汁150 mL,2次/d温服,共3剂。2诊:服药第1天起体温渐平,后未再明显发热,复查血常规未见异常,肺部听诊无异常,仍咳嗽咳白痰,无口苦口干,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嘱停用西药,拟养阴润肺止咳方:南沙参9 g,桑白皮9 g,茯苓12 g,麦冬12 g,黄芩15 g,制半夏6 g,白芍9 g,陈皮12 g,生甘草9 g。水煎取汁150 mL,2次/d温服,共6剂后热退病愈。

按:社区获得性肺炎在中医学归于风温肺热病范畴[3],为外感风寒之邪入里化热,或为感受风热之邪后热邪壅滞于肺,导致肺失宣降,津液疏布失常,聚而成痰。治疗关键在于清肺化痰平喘,恢复肺的宣降之生理功能[4]。该患者缘于感受寒凉,寒凉之邪在机体抵御外邪能力下降时侵袭入里化热,不易消散,表现为“表寒里热”症候,常规应用抗生素及化痰药物疗效不显,热症及体征仍然存在,故初诊时,方邦江教授立法为清肺化痰平喘,立足表邪未解兼有肺热喘咳之麻杏甘石汤,潜方用药,直指疾病要害,方师尤其擅于重用石膏,取其但非重用不为功之意,《神农本草经》曾记载“石膏非大寒,而为微寒之品,并且其宜于产乳,则知其纯良之性,石膏凉而能散,生用可有解肌透表之力,因石膏质地偏重,小量则难取真效”。麻黄宣肺止咳,配合杏仁宣降结合,止咳之力大增,加以芦根及白茅根清泄肺热,鱼腥草及金荞麦有清热解毒功效,大黄及甘草共用可清邪热、解温毒[5],荡积行瘀,全方气机调化,内通外和,故而显效。3 d后患者热症已退,痰量减少,由黄转白,方师考虑其热病之后气阴两伤,故拟养阴润肺止咳方,调用沙参麦冬汤以善其后。

例2.陈某,女,77岁,首诊主诉为发热,体温最高37.8 ℃,持续6 d,伴有喘促气短,遇风加重,不思饮食,大便干结,数日一行,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理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四诊合参,辨证为肺脾气虚发热。拟用经方四君子汤加减:党参15 g,白术20 g,黄芪20 g,桑椹子15 g,茯苓10 g,砂仁10 g,鸡内金10 g,焦山楂、神曲、麦芽各20 g,甘草10 g。水煎取汁150 mL,2次/d温服,共6剂药后热退。

按:此患年已七旬有余,或禀赋不足,或久病劳损,或饮食不节,致脾胃虚弱,气血无从生化,营卫失之濡养,外邪乘虚侵袭肌表,正邪相争而发热,故易感遇风为重。虽因外邪所致发热,但其本在脾胃,若脾胃劳损,气机运化不利,气滞日久,易生热生火[6]。肺所主之气,所布津液均源于脾所升清,上散之水谷精气与津液,故脾气充足才能使肺健气旺。该患年迈脾胃虚损气血化生不足,土不生金,故气短喘息。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肺失清肃,大肠传导失司,故见便干数日一行,实为气虚便秘症状。肺脾气虚,可见舌淡白、无苔,脉沉细弱。方师拟用四君子汤,临床中常用于施治脾胃气虚,此乃补气基础方[7]。党参补肺脾气,亦能补血生津;白术可益气健脾,生用能促进胃肠蠕动;桑椹子滋阴补血,生津润燥,可润肠通便;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砂仁化湿行气,醒脾调胃;黄芪补气健脾,益卫固表,可补脾胃肺气虚,改善气短喘息[8];鸡内金消食导滞,焦三仙消积化滞,与鸡内金配伍,可治疗各种类型的食积,增强胃肠道传导功能[9-10],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11]。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补虚退热之功,而病自解。

2 结语

现代医学将发热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2大类,临床常见的是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发热;各种原因引起的非感染性发热在临床上也不少见。老年人罹患糖尿病等内分泌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后更易合并感染,从而出现发热症状,以呼吸系、泌尿系、消化系为常见感染部位。常见致病微生物为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寄生虫等[12]。西医治疗以抗炎、抗病毒和解热镇痛对症等手段,但是部分患者存在西药过敏、肝肾功能损害、耐药性、药物依赖等毒副作用。

祖国医学将发热分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外感发热为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体温升高[13],表现为恶寒、烦热,口渴、脉数等一系列外感症状,是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反应[14]。感染性发热与中医外感发热有相似之处,方老师根据老年人外感发热的特点,对此病有独特的认识。“热者寒之”,对于外感发热以清热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性质、病位、影响气血津液的不同,以清热解毒、清热利湿、通腑泻下、清泻脏腑,在清热同时兼顾养阴益气,灵活运用,以达清除邪热、调和脏腑之目的[15-16]。

内伤发热可分为虚、实两类。老年人患肿瘤、免疫性疾病、神经内分泌系统疾病、药物以及功能性等非感染性疾病均可引起发热。脑血管病、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出现体温调节中枢障碍,从而导致中枢性高热,非感染性发热可归结为中医内伤发热[17]。西医针对非感染性发热不但寻找病因困难,治疗也很棘手,通常以物理降温、解热镇痛对症治疗为主,严重时给予激素治疗。方老师认为,针对内伤发热应根据证候、病机不同而分别采用不同的治法,虚火宜补,实火宜清。因中气不足、阳气虚衰、血虚失养、阴精亏虚;或因阴血不足、阳气虚衰所致虚热者,应以益气、养血、滋阴、温阳,即以补为主,可适当配伍清虚热的药物。因肝气郁结、瘀血阻滞及内湿停聚,壅遏化热所致实热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因虚实夹杂发热者,则宜兼顾之,切不可―见发热,便用发散解表及苦寒泻火之剂,若发散则易耗气伤阴;若苦寒则易伤及脾胃、化燥伤阴,而使病情缠绵或加重。

对于老年人急性发热,方师临证审证求因、因人制宜、辨证论治,衷中参西,灵活运用。他主张在应用西药的同时,可大胆使用中药汤剂,既发挥西药作用直接、快速的优点,又发挥中药调节免疫、调节气血、阴阳平衡机制的优势,不但可以缩短病程,又可以相互取长补短。采用中药治疗老年急性发热疗效显著。

[1]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普通感冒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J].中医杂志, 2016, 57(8):716-720.

[2]陈光,杨浩婕,张乙,等.从中医发热理论的发展谈中医的创新[J].世界中医药, 2015, 10(8):1250-1253.

[3]陈天阳,成扬,陈建杰.中医药治疗外感发热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 2017, 26(5):838-840, 844.

[4]侯天禄,詹恬恬,奚安,等.外感清热解毒方抗呼吸道病毒活性的体外实验研究[J].世界中医药, 2016, 11(10):2089-2093.

[5]付国辉,马香芹.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 2015, 22(22):18-20.

[6]陈湘君,张伯礼.中医内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06.

[7]张锡纯,河北新医大学《医学衷中参西录》修订小组.医学衷中参西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77:652.

[8]范多多,王健.试论《伤寒论》如何治疗气郁发热[J].光明中医, 2014, 29(3):475-477.

[9]安宏,高思华. “阴火”论浅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30(3):164-167.

[10]彭敏,马宏博,司国民.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证候及证素特点的文献评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34(6):691-693.

[11]张利.甘草的药理作用及现代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4, 6(10):147-148.

[12]方邦江.中医急诊内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203.

[13]奚肇庆,余婉蓉,刘清泉,等.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J].中国中医急症, 2013, 22(4):519-520.

[14]王艳威,季杰,何昌生,等.蒿芩清胆汤治疗肺炎发热湿热内郁证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 2016, 6(11):59-61.

[15]刘旺蝶.中西医结合治疗外感发热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4, 30(6):515.

[16]卢健棋,黄德庆,王政林,等.中医治疗外感发热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D].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17]方邦江,周爽.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疑难危症经验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3:106-117.

猜你喜欢

外感感染性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9例布鲁氏菌病并发感染性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思考心电图之177》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中医治疗小儿感染性疾病浅议
自拟黄芪红花膏外用治疗感染性创面50例
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36例
刘晓鹰教授辨证论治小儿外感发热经验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治疗外感高热30例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