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置管术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效果观察
2018-03-19河南省儿童医院450000魏艳艳徐艳霞僧东杰
河南省儿童医院(450000)魏艳艳 徐艳霞 僧东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122例,其中男58例,女64例;年龄5~11岁,平均(7.4±1.8)岁。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1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鼓膜置管术,患儿给予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70°耳内镜下,于鼓膜前下以弧状或放射状将鼓膜切开,使用微型吸引器吸除鼓室积液,若积液过于黏稠,用地塞米松溶液冲洗冲洗鼓室腔后再次吸除,最后置入“T”鼓膜通气管。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患儿麻醉同对照组,以1%麻黄碱液收缩鼻腔,使用吸引器吸净鼻腔脓性分泌物,将70°鼻内镜插入鼻腔,暴露鼻咽腔和腺样体,将电动切割器伸入鼻腔后端,从下至上完全切除肥大的腺样体,尽量切除咽鼓管圆枕周围腺样体组织,对侧手术方法相同。切除过程中避免损伤咽鼓管咽口、双侧圆枕及咽隐窝,腺样体切除后由口腔导入干纱条压迫鼻咽顶部5分钟。之后行鼓膜置管术,方法同对照组。
两组术后均给予抗生素1周。术后每月复查通气管情况,包括:通气管是否阻塞、移位或脱落、纯音听力测试。根据患儿情况于术后3~6个月拔管。
1.3 观察指标 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疗效;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复发率(治愈及有效患者)和并发症情况。
1.4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听力及鼓膜恢复正常,鼓室导抗图为A型;有效:临床症状减轻,鼓膜内陷改善,语频听力提高10~15dB,鼓室导抗图为B型;无效:临床症状、鼓膜内陷及听力均无改善,鼓室导抗图无变化。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4%(57/6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3%(49/6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并发症和复发率比较 研究组出现中耳感染3例(4.9%);对照组出现并发症10例(16.4%),其中中耳感染6例,鼓膜穿孔不愈4例。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P<0.05);研究组复发1例(1.6%),对照组复发6例(9.8%),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P<0.05)。
3 讨论
研究显示,学龄前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60%左右,学龄期儿童发病率也超过25%,该病治疗后复发率也较高[1]。分泌性中耳炎发病原因复杂,鼓咽管功能障碍、免疫反应及感染因素均可导致该病发生,其中鼓咽管功能障碍是主要因素。研究[2]发现,腺样体肥大与分泌性中耳炎关系密切。
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关键在于开放阻塞的咽鼓管,恢复中耳内外气压的平衡。鼓膜置管术可起临时性咽鼓管的作用,并可改善咽鼓管功能,由于该术式在直视下进行,容易损伤鼓室及鼓膜解剖结构等。耳内窥镜可开阔手术视野,降低损伤。对于有腺样体肥大的患儿,单纯行鼓膜置管术,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较高。且解除中耳负压具有重要作用,若中耳负压没有及时解除,中耳黏膜会出现分泌亢进、上皮下病理性腺体组织形成等变化,影响患儿康复。腺样体肥大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中有重要作用,所以腺样体切除术也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方法。该术式视野清晰,切除组织彻底,可保护咽鼓管,并发症少,可改善预后。腺样体切除术联合鼓膜置管术可只进行一次全身麻醉,两者联合鼓膜切开部位准确,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腺样体切除术联合鼓膜置管术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先切除腺样体,再进行鼓室置管;②置管前吸净鼓室内分泌物,以防术后堵塞通气管;③手术过程中尽量减少对鼓室黏膜的损伤,以免发生感染;④积液过于黏稠者,术后次日用冲洗液冲洗通气管及鼓室,促使黏液排出,减少通气管堵塞。
综上所述,鼓膜置管术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较好,可减少并发症,降低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