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市食用菌产业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2018-03-19赵占春
赵占春
(张家港市蔬菜办公室,江苏张家港215600)
随着联合国粮农组织“一荤一素一菇”口号的强力提出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食用菌的营养特性和保健功能逐渐被广大消费者认同,市场需求逐年扩大,已成为“菜篮子”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用菌产业已成为许多地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规模化农业的重要手段之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能够充分利用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1,2]。现阶段我国食用菌行业发展态势良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和消费国,江苏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产业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而张家港市食用菌产业近年来发展较为缓慢,栽培规模逐渐萎缩,这与全国、全省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态势形成鲜明对比。
为此,为促进张家港市食用菌产业高效优质发展,笔者从张家港市食用菌产业历史与现状、当前产业存在的问题、今后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1 张家港食用菌产业发展历史
20世纪80年代,张家港市栽培的食用菌品种主要为双孢蘑菇、平菇和香菇,其中双孢蘑菇栽培相当普遍。20世纪80年代初栽培面积达到历史最高峰,栽培面积达42.2万m2,集体组织生产由外贸公司收购,成为当时农副产品出口的主要品种。随着乡镇工业的不断发展,加上国际市场冲击、出口受阻,自1983年以后,栽培规模不断下降,菌种生产单位逐渐关闭,集体搭建的菇房有的拆除、有的转租给个人[3]。20世纪90年代,张家港市食用菌产品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除了双孢蘑菇、香菇、平菇外,草菇、鸡腿菇、金针菇、秀珍菇、杏鲍菇、茶树菇、北虫草等品种陆续推广,栽培品种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总体上栽培规模较为稳定。进入21世纪,常规栽培品种逐步减少,北虫草、灵芝、杏鲍菇等珍稀品种栽培规模不断扩大,部分品种实现了工厂化周年栽培。
2 张家港食用菌产业现状分析
2.1 栽培面积急剧下降
食用菌栽培面积从2003年的26.61万m2下降到2016年的14.41万m2,栽培面积减少了12.2万m2,其中:双孢蘑菇栽培面积下降最为明显,从2003年的11.8万m2下降到2016年的0.2万m2;平菇从2003年的9.21万m2下降到2016年的1.81万m2。
2.2 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2003年张家港市食用菌以双孢蘑菇、平菇、香菇、金针菇、草菇等常规品种为主,北虫草、茶树菇、杏鲍菇等珍稀食用菌为辅。随着市场的变化发展,通过10多年品种的不断调整优化,目前形成了平菇、香菇、金针菇等常规品种及北虫草、灵芝、秀珍菇等珍稀品种并驾齐驱的格局,2016年栽培平菇45.2万袋、香菇48.3万袋、金针菇175万袋、北虫草235万瓶、灵芝28.5万袋、秀珍菇19.1万袋。
2.3 生产区域相对集中
据统计,张家港市从事食用菌栽培的企业和专业户共计44户,从业人员200多人,主要分布在杨舍镇、金港镇和塘桥镇,分别为22户、7户和5户,其中以杨舍镇城郊的农联村、西闸村较为集中,其他镇(区)有零星栽培。
2.4 生产模式多种多样
经过多年的发展,张家港市食用菌产业原先以一家一户栽培方式为主,逐步发展成工厂化、半工厂化和一家一户家庭化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并存的格局。目前,平菇、香菇等常规品种还是以农户家庭化栽培方式为主。随着栽培技术水平提高和机械装备发展,金针菇由原来的散户栽培发展成为工厂化周年栽培,常阴沙现代农业园区的常兴菌业有限公司年工厂化栽培金针菇175万袋,年产量达612 t;张家港市藏联生物研究所有限公司和张家港顺泰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北虫草(蛹虫草)也从原来的小规模试验栽培,发展到现在的年栽培235万瓶,实现了周年化生产,无论是在生产规模还是在栽培水平上皆处于江苏省内领先水平。
3 张家港食用菌产业存在问题
3.1 产业规模与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要求不相适应
由于食用菌产业自身特点及张家港市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等原因,全市食用菌无论是栽培面积,还是产量和产值都在逐年减少,整个产业呈萎缩态势,分别从2003年的26.61万m2、5639.1 t、4589.8万元减少至2016年的 14.41万m2、2070.4 t、2891.3 万元。整个食用菌产业规模小、影响力不大,企业数量少、带动能力不强,虽然有5家企业的产品各具特色,但没有一家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的,企业规模和周边其它县市食用菌龙头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产业难以形成数量和品牌优势,与政府提倡的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
3.2 科技创新滞后与产业持续发展不相适应
食用菌产业要想持续发展,急需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施作为产业升级的技术支撑,但张家港市食用菌产业规模小、经营分散,在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更新、标准化生产推进、产品深加工研发等科技创新方面少有实质性突破;同时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较慢,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人才引进困难,企业与各级科研推广机构联系不够紧密,合作不够深入,难以形成合力。上述等等问题已严重制约张家港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生产经营现状与产业化经营发展不相适应
近年来,张家港陆续建成了一批各有特色的食用菌龙头企业,现有食用菌企业7家,但整体实力偏弱,品牌影响力不大,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产业链条较短,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衔接不够紧密、带动力不强。除了张家港科灵灵芝专业合作社生产的破壁灵芝孢子粉、张家港市藏联生物研究所有限公司生产的虫草面、虫草酒、虫草片剂、虫草胶囊等产品属于深加工产品外,其它企业和种植户都是以鲜品或作为原料销售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大部分利益被产后环节占有,生产环节利润薄,抵抗市场能力差,有的甚至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与产业化经营发展不相适应。
3.4 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不高与需求优质化不相适应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但食用菌生产规模小而分散,缺乏精细、科学的栽培管理,标准化生产滞后,产品质量难以监管,使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不高。在食用菌生产中确实存在一些不注重产品质量的状况,如不安全使用食用菌消毒剂、清洗鲜菇使用不洁净水等等问题,这些都不同程度影响了食品的安全,检测不合格的产品时有发生,与人们对优质化产品的需求不相适应。
4 张家港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策
4.1 加强政策扶持,引导社会产业资本等经济要素的集聚
食用菌产业成本低、污染小、效益高、市场前景看好,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受到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科学规划,将食用菌产业与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制定食用菌产业扶持奖励办法,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给予扶持,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用地难、贷款融资难等现实问题。二是要以财政资金扶持为导向、社会资本投入为主体,要以项目为抓手、以食用菌园区和示范基地创建为载体,加大宣传引导,扎实推进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的集聚,形成规模效应,推动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4.2 加快科技创新,提升食用菌产业水平
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的引领支撑作用,提高科技的贡献率和转化率。一是要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食用菌优良品种,尤其要在珍稀食用菌品种上下功夫,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错位发展,形成北虫草、灵芝等高档品种为主,金针菇、香菇等中低档品种搭配的格局。二是加快技术升级,要加强在食用菌菌料研究,逐步实现原辅料的标准化、专业化生产;要加强在食用菌保鲜、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上研究,通过延长产业链来增强食用菌的市场竞争力。三是要加强人才引进、技术培训和科技服务,通过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和专业人才的引进,不断增强企业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通过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切实提高生产水平;通过现场指导和送科技下乡等科技服务,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
4.3 坚持企业依托,逐步实现食用菌产业化升级
专业化、工厂化、产业化是食用菌产业将来的必由之路,企业是市场的开拓者,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他们的引领。一是要重点扶持培育食用菌龙头企业和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发挥他们在开拓市场、引导基地、加工增值、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带动作用,探索“公司+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做大做强,扩大品牌影响;二是要扶持引导企业在食用菌保鲜、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上下功夫,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食用菌的附加值,开拓市场空间;三是要鼓励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智能化、设施化、工厂化的高科技食用菌基地,实行全程质量安全控制,实现周年生产,增强市场竞争力。
4.4 坚持质量安全,切实抓好食用菌标准化生产
质量安全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之本,也是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是要加快制定标准,根据国家、行业标准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科学完备的标准体系,实施食用菌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为食用菌的标准化保驾护航。二是加大投入,加快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的创建,并加大宣传引导,以点带面,全面推广应用。三是加大三品认证力度,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ISO质量管理体系和QS认证为抓手,加强食用菌产品的质量监督和市场监管,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企业生产管理能力,引导食用菌产业向绿色标准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