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对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
2018-03-19迟宝权刘亚静崔雷雷刘朝艳
迟宝权,刘亚静,崔雷雷,刘朝艳
(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河北衡水053000)
脑卒中是最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其中后循环缺血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类型,约占脑卒中的20%。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后循环缺血在脑卒中中所占比例呈逐年升高趋势[1]。椎动脉狭窄与闭塞是导致后循环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该病临床症状多不典型,早期诊断较困难。数字减影成像检查是目前临床评价椎动脉狭窄与闭塞的“金标准”,但费用高且临床操作复杂[2]。常规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受颅底部骨质结构的影响无法真实显示血管结构。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具有血管重建时间短、操作性强、图像清晰度高等特点,适合脑血管疾病的诊断[3]。本研究采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分析了120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动脉狭窄情况,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对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2月~2018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20例,纳入标准:符合199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分类断标准和2006年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4],且经临床头颅CT与MRI检查确诊为后循环脑梗死;初次发病,年龄>20岁;均进行数字减影成像检查,临床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年龄>80岁者;发病至就诊时间>7 d者;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合并严重感染、免疫系统疾病者;伴有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严重障碍或恶性肿瘤者;存在神经系统疾病或交流沟通障碍者。120例患者根据数字减影成像检查是否存在椎动脉狭窄分为椎动脉狭窄者与非椎动脉狭窄者。其中椎动脉狭窄组52例,其中男41例、女11例,年龄20~80(66.32±8.37)岁;非椎动脉狭窄者68例,其中男54例、女14例,年龄20~78(57.58±6.93)岁。两者年龄、性别比例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方法 采用西门子 Verio 3.0T磁共振扫描仪检查两组椎动脉狭窄情况。选用冠状面透视初发与三维小角度激发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分别于对比剂注射前后采集,其中对比剂注射前采集为减影蒙片,对比剂注射后采集为动脉期。此外,经由肘静脉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作对比剂,剂量25~30 mL。待其注射完毕后通过注射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注射流速3 mL/s。采集后将相关数据传送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
1.3 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检查方法 仪器为GE公司64层螺旋CT机与AW4.2工作站,扫描参数设置如下:电压120 kV,电流250~335 mA,螺距为0.531,矩阵512×512,层厚取5 mm。患者取仰卧位,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优维显20 mL,流速为4 mL/s,随后以15 mL的生理盐水进行冲洗。于鞍上池层面进行同层动态扫描,获取造影增强的时间-密度曲线,并由此推算出扫描延迟时间。待Test-bolus完毕后5 min固定患者头部,分别获取空间位置相同的头颅平扫以及增强扫描图像,扫描结束后将相关数据传送至AW4.2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后处理。
2 结果
以数字减影成像检查为金标准,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诊断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的真阳性、假阴性、真阴性、假阳性例数分别为50、2、54、14例,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的真阳性、假阴性、真阴性、假阳性例数分别为44、8、39、29例,二者比较,P均<0.05。
ROC曲线结果显示,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诊断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6.15%、79.41%、86.67%,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4.62%、63.24%、69.17%。与磁共振血管成像比较,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诊断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高(P均<0.05)。
3 讨论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动脉狭窄发生率逐年升高,年龄、高血压、吸烟均是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促使血管痉挛、血压升高以及动脉粥样硬化;而高血压会促使脑动脉内皮出现损伤以及脑动脉中膜增厚,从而导致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最终引发动脉狭窄甚至闭塞。
既往临床上主要以数字减影成像为评价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金标准”,但该检查方式属于有创检查,且价格较为昂贵、X线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辐射,加之存在对比剂摄入量较大以及操作复杂等缺陷,临床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5~7]。传统磁共振血管成像需要依靠手动操作来去除骨质结构,无法得到全脑或全头颈部的CT血管图像,在显示邻近颅底和其他骨结构血管时易受骨的干扰,易造成漏诊。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作为一种新型的影像学技术,具有无创、操作简便、可清晰显示椎动脉解剖及其周围组织情况等优势,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动脉狭窄以及闭塞的可靠手段[8~10]。且有研究[11,12]报道,数字减影成像与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病理性狭窄以及解剖方面的诊断作用无明显差异。由此,寻找一种更加有效的诊断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相比,血管重建后处理时间明显缩短,可操作性增加,图像质量更好,更有利于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13,14]。
本研究分别采用磁共振血管成像、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检查120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动脉狭窄情况,结果发现,以数字减影成像检查为标准,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诊断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的真阳性、真阴性人数占比均明显高于磁共振血管成像。进一步研究发现,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诊断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6.15%、79.41%、86.67%,均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4.62%、63.24%、69.17%。与磁共振血管成像比较,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诊断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升高。以数字减影成像检查为标准,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诊断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均明显高于磁共振血管成像。目前,国内外已有报道[15~17]采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在颅内血管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方面进分析研究,均取得良好的显示效果。本研究结果说明,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诊断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效果较佳。分析原因可能是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可从三维空间同时显示椎动脉病变名,且立体感较强,血管对比度显著增加,从而提高了远端小血管的分辨率,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诊断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较高。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可作为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的一种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