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血浆可溶性CD40L、P-选择素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2018-12-13张晓敏
张晓敏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昆明650021)
缺血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是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类型,也是发病率最高的缺血性脑梗死亚型[2]。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可能与血小板活化、免疫以及炎症等多种病理过程密切相关[3,4]。可溶性CD40L(sCD40L)是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的可溶形式,是评价血小板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物[5]。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是细胞间重要的黏附分子,是导致血小板和白细胞聚集的重要介质,也是反映血小板活化与释放的重要标志物[6]。两种分子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以及引发斑块不稳定有密切关系,但与大动脉硬化型脑梗死的关系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观察了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血浆sCD40L、sP-selectin的水平变化,探讨sCD40L、sP-selectin水平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诊断效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240例。纳入标准:发病时间<72 h;符合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7],且经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确诊为缺血性脑梗死;临床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脑出血者;经心电图与心脏超声检查发现患有严重心脏疾病者;存在心源性脑栓塞者;经影像学检查确诊梗死病灶直径<1.5 cm的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因外伤、药物、肿瘤等原因引发的脑梗死或脑栓塞;合并严重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伴有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或严重感染者。240例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139例(大动脉硬化组),其中男87例、女52例,年龄25~78(58.32±10.35)岁;均符合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诊断标准[8]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病变支数为单支病变52例,双支病变49例,多支病变38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9]为轻型38例(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4分),中型62例(4分≤NIHSS评分<15分),重型39例(NIHSS评分≥15分)。非大动脉硬化型脑梗死患者101例作为非大动脉硬化组,其中男65例、女36例,年龄28~78(59.23±9.67)岁。另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100例记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66例、女34例,年龄31~79(58.44±10.29)岁。三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血浆sCD40L、sP-selectin检测 大动脉硬化组及非大动脉硬化组入院时采集空腹静脉血,对照组体检时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3 000 r/min离心10 min,采集上清液,-80 ℃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sCD40L、sP-selectin,具体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相关试剂盒均购自美国R&D system公司。
2 结果
三组血浆sCD40L、sP-selectin水平比较见表1。
表1 三组血浆sCD40L、sP-selectin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非大动脉硬化组比较,*P<0.05。
不同病变支数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血浆sCD40L、sP-selectin水平比较见表2。
表2 不同病变支数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血浆sCD40L、sP-selectin水平比较
注:与单支病变者比较,#P<0.05;与双支病变者比较,*P<0.05。
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血浆sCD40L、sP-selectin水平比较见表3。
表3 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血浆sCD40L、sP-selectin水平比较
注:与轻型者比较,#P<0.05;与中型者比较,*P<0.05。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大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血浆sCD40L、sP-selectin水平与病变支数、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r=0.556,0.537;0.602,0.518,P均<0.05),大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血浆sCD40L与sP-selectin均呈正相关(r=0.745,P<0.05)。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浆sCD40L水平诊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 ROC曲线下面积为0.826,以312.35 pg/L为临界点时,血浆sCD40L水平诊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灵敏度82.23%,特异度为90.77%。血浆sP-selectin水平诊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0.912,以 23.12 ng/mL为临界点时,血浆sP-selectin水平诊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灵敏度86.53%,特异度89.02%。
3 讨论
近年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按照缺血性脑梗死分型方法可以将缺血性脑梗死分为动脉粥样硬化型、小血管型、心源性栓塞型、特殊类型及原因不明型,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是缺血性脑梗死的常见类型[10]。与其他类型脑梗死相比,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病情变化快、患者预后较差。因此对缺血性脑梗死进行早期诊断分型对于提高疾病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临床上对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主要依据影像学排除的方法进行诊断,诊断较慢,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血浆sCD40L主要是由CD40L脱落至血浆的具有细胞因子样活性的可溶形式,是临床上公认的可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的主要标志物之一[11]。研究[12]报道,sCD40L可导致血小板sP-selectin表达,促进血浆sP-selectin水平增加,而sP-selectin是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性血浆标志物。
本研究结果发现,与非大动脉硬化组、对照组比较,大动脉硬化组血浆sCD40L、sP-selectin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非大动脉硬化组血浆sCD40L、sP-selectin水平升高。这与倪贵华等[13]的研究报道相符,说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血浆sCD40L、sP-selectin水平存在明显高表达。分析原因可能为sCD40L可通过与血小板CD40以及整合素αⅡbβ3等通路配体相结合,进一步激活血小板,促使血小板的活化自我扩大,从而促使血小板表达以及释放CD40L等活性分子[14]。而sP-selectin主要来源于血小板,不含跨膜区域,属于血浆可溶解状态,因此sP-selectin水平升高可反映跨膜P-selectin表达的增加,其水平变化情况可作为血小板活化程度的直接标志物。此外,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以及多支病变患者血浆sCD40L、sP-selectin水平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以上均提示血浆sCD40L、sP-selectin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进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且两者表达水平越高,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广泛。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中、重型的患者血浆sCD40L、sP-selectin水平逐渐升高,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究其原因可能是,sCD40L可通过CD40、αⅡbβ3以及Mac-1等重要炎症信号通路配体促进血小板以及白细胞等的黏附、聚集以及炎症因子的分泌,从而促使sCD40L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破裂[15,16]。而sP-selectin可通过PSGL-1以及Mac-1等途径介导一系列炎症反应,同时发挥促凝异常以及血栓形成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以及斑块不稳定性。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血浆sCD40L、sP-selectin水平与病变支数、NIHSS评分呈正相关,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血浆sCD40L与sP-selectin呈正相关,说明血浆sCD40L、sP-selectin水平升高均可能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而sP-selectin 水平升高可能与sCD40L有关[15,16]。ROC 曲线分析显示,血浆sCD40L水平诊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灵敏度为 82.23%,特异度为90.77%。血浆sP-selectin水平诊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灵敏度为86.53%,特异度 89.02%,提示两指标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诊断效能均较高,检测血浆sCD40L、sP-selectin有助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诊断。
综上所述,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血浆sCD40L、sP-selectin水平升高。血浆sCD40L、sP-selectin诊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高。血浆sCD40L、sP-selectin可能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