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皮蝇蛆病低残留防治技术研究
2018-03-19
(青海省果洛州达日县上红科乡兽医站, 青海 果洛 814299)
通常情况下,在牦牛皮蝇蛆病防治的过程中,可使用诺菌素注射剂合理开展常规与微量防治工作,科学使用药物,将剂量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提高驱虫效率,增强防治工作效果,明确各方面药物的使用特点与要求,提高防治工作效果,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式
1.1 试验期间使用的药物
在试验工作中,使用1%的埃普利诺菌素注射剂药物,其中,1ml药剂中含有诺菌素药物12mg左右,且每瓶药剂55ml,由当地的动物医学院提供药物。
1.2 试验期间使用的动物
在某区域牦牛养殖区域中,选择感染了皮蝇蛆病较为严重的牦牛,且牦牛没有注射果寄生虫药物,牛龄在1~5岁之间,一共200头。
1.3 主要的试验内容
在试验的过程中,可以使用EPR注射剂方式进行常规剂量的给药,使用此类给药技术进行注射。同时,使用微量给药技术方式,为牦牛注射EPR注射剂药物。在实际研究中,针对牦牛牛奶中的EPR残留消除规律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将其划分成为4个小组。第1小组中,EPR注射剂使用常规注射方式给药,药物剂量为110g/kg体重。第2小组中,使用常规注射方式注射EPR注射剂,剂量为210g/kg体重左右。第3小组中,使用微量注射方式注射EPR药物,剂量为25g/kg体重。第3小组中进行阳性对照,无需给药。在每年的10月份下旬给药之后,在第2年的3月份与5月份进行皮肤触摸与检查等工作,明确牦牛的皮肤是否有虫孔问题[1]。
1.4 对试验效果进行判定
可实现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针对防治小组与阳性对照组的差异情况进行分析,明确皮肤冲孔情况,了解增减消失状况,根据计算公式合理的开展判定工作。对于驱净率而言,可以利用公式:完全驱虫牛数/给药牛数×100%。对于驱虫率而言,可以利用公式:对照组虫孔数-实验组的虫孔数/对照组虫孔数×100%。在此期间,可以针对安全性进行合理观察,且在试验工作中,需明确牦牛给药之后的放牧管理情况,做好日常观察与记录工作,明确试验牛的健康情况与采食情况,明确牦牛是否出现死亡状况,将观察的日期设置在15d左右[2]。在此期间,需做好牦牛牛奶中EPR注射剂的残留消除情况的分析工作,了解具体的规律,合理使用HPLC的检测工作。在检测期间,可以取牦牛牛奶样在其中设置乙腈,进行提取、离心等工作。然后使用固相萃取的方式进行处理,开展洗脱工作。在收集洗脱液之后,可以使用氮吹仪器进行吹干处理,然后在干燥的样品中,合理加入甲基咪唑乙腈溶液,然后使用三氟乙酸酐乙腈溶液进行合理的处理,开展荧光衍生化方式,使用流动性的处理方式解决问题,然后通过HPLC的方式开展检测工作。
2 结果分析
2.1 驱虫效果分析
在试验之后,结果详见表1使用常规与微量方式注射EPR注射剂药物,可以发现,阳性对照组的检查平均感染率在40%左右,虫孔的平均数在7个左右。对于常规剂量的猪舍方式而言,牦牛的平均感染率在0.1%左右。且治愈率在87%左右,驱虫率在80%左右。
表1 试验结果调查表
2.2 常规药物注射防治效果
在实际试验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合理的注射剂方式,通过EPR的药剂注射,明确各方面的情况。通过试验可以得知,常规药物注射技术的应用,可提高防治工作效果,可通过合理方式提高驱虫率,在试验常规注射方式进行EPR注射剂的处理,可将驱虫率控制在100%左右。对于常规药物技术的防治效果而言,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具体的内容[3]。
2.3 微量给药技术效果分析
使用微量给药技术方式进行处理,可全面提升给药效果,将剂量控制在25g/kg体重左右,驱虫率可以控制在90%左右,驱净率在99%左右。在实际注射工作中,明确微量给药技术的要求与目的,全面防治牦牛皮蝇蛆病,可增强具体的防治效果。且在微量给药技术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提升牦牛皮蝇蛆病防治效率与安全性,增强整体给药工作效果。在此期间,EPR药物的猪舍,可增强牦牛的抗虫活力,明确各方面要求与内容,增强管理工作效果。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还要结合当前的牦牛生长情况,创建现代化的防治技术体系。在此期间,可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牦牛皮蝇蛆病的防治,合理使用先进技术方式。
[1]蔡进忠,汪明,雷萌桐,等.牦牛皮蝇蛆病低残留防治技术研究[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14, 44(6):1-4.
[2]武旦才让.对牦牛皮蝇蛆低残留防治技术的探讨[J].当代畜牧,2016(32):37.
[3]于童.乙酰氨基阿维菌素在牦牛体内的药物动力学、残留消除规律及药效学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