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鹅常见几种线虫病的防治

2018-03-18

兽医导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肌胃腺胃虫体

一、鹅蛔虫病

鹅蛔虫病主要是由鸡蛔虫引起的一种家禽肠道寄生虫病。临床上,以消化道机能障碍为主要特征。本病广泛分布于国内外不少地区。由于虫体在肠道的寄生不仅损伤肠黏膜,引起炎症,可导致病原感染,而且虫体的代谢产物使鹅产生慢性中毒,严重者最终导致病鹅瘦弱而死亡。

1.病原特征。虫体较大,是禽、鸟类中最大型的一种线虫,寄生于鹅的小肠内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呈黄白色线状。雄虫长26~70 mm,尾端向腹面弯曲有2个近等长的交合刺,有一个圆形的肛前吸盘,尾部有小的侧翼和10对乳头。雌虫65~110 mm,尾端尖而直。虫卵呈卵圆形,壳厚,呈灰黑色,虫卵大小为70~90×47~51µm,虫体寄生于小肠。

2.流行特点。蛔虫寄生部位主要是小肠。雌虫产的卵,随粪便一起排出外界环境,在湿度和温度适宜的情况下,虫卵就能继续发育,经10~16天后就变成有感染力的感染期幼虫,此时卵内已经形成一条盘曲的幼虫。在土壤中一般能够生存6个月,鹅只一旦吃入这种感染期虫卵之后就会发生感染。幼虫在虫卵内进入宿主的肠后部肠腔内,以后钻进肠黏膜中进一步发育,常引起黏膜出血。再经17~18 d,幼虫重返十二指肠直至发育成熟。从吞食感染期幼虫至性成熟约需35~60 d,才能完全成熟,这时鹅粪中就用蛔虫排出。

3.临床症状。一旦感染,患鹅出现食欲不振,甚至废绝,消化障碍,生长受阻而且缓慢,精神沉郁。羽毛松乱、消瘦、下痢、贫血可视黏膜苍白。如饲养管理不好,虫体大量集聚肠管时,也引起鹅的死亡。

4.剖检变化。用饱和盐水浮集法检查粪便,可发现大量虫卵。尸体剖检,常见肠黏膜有充血或点状出血,黏液增加。若虫体太多,则引起肠管堵塞,影响鹅只生长发育。

5.防治措施。(1)综合预防: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外,主要通过药物进行驱虫。在饲料方面,应用全价饲料,特别应含有足够的蛋白质、VA、VB和矿物质饲料,可防止或减轻感染。在管理上,应将雏鹅与成年鹅分开饲养,鹅舍和环境的粪便应每天清除,集中堆积发酵,做无害化处理。鹅群每年进行2次定期驱虫,即春、秋各进行1次;(2) 药物治疗:可用驱蛔灵(枸橼酸哌嗪)0.25 mg/kg·w,在饮水中加入或拌在饲料中喂给,剂量为0.025%,必须在8~12 h内用完。也可用丙硫苯咪唑(丙硫咪唑),按10~25 mg/kg·w,混在饲料中喂给。

二、 鹅裂口线虫病

鹅裂口线虫病是由鹅裂口线虫寄生于鹅的肌胃和肌胃角质层下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此病可在各地流行,有的地区感染率可达90%以上。主要危害小鹅,常常造成大批死亡,经济损失较大。

1.病原特征。鹅裂口线虫是一种小线虫,虫体表皮有横纹,体细长,呈粉红色。雄虫长9.5~14 mm,末端有交合伞。雌虫长15.6~21.3 mm,寄生在鹅(尤其是雏鹅)的肌胃角质层之下。卵呈长椭圆形,大小为0.1×0.064 mm。鹅裂口线虫发育无需中间宿主。卵随鹅的粪便排出体外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幼虫在24 h后在卵中发育并蜕皮。5~6 d后幼虫发育成具有侵袭性的幼虫,然后钻出卵壳沿草茎或在地面蠕动。鹅吃了含有侵袭性幼虫的草而被感染。幼虫前5 d栖居于鹅的腺胃,最后进入肌胃内或钻入肌胃角质层下面,在此处经7~22 d后发育为成虫,雌虫开始产卵。

2.流行特点。患鹅和带虫者是主要传染源。其中成年鹅多为轻度感染,但成为带虫者和本病的传播者。主要经过消化道感染,所谓病从口入。不同年龄的鹅均可感染,其中幼鹅特别敏感,中、小鹅的死亡率较高。当饲养管理不当,可造成大批死亡。

3.临床症状。雏鹅易感性大,当雏鹅感染后,使其消化机能障碍,饲料的消化率明显下降,病雏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废绝,发育受阻,体弱、贫血、有时发生腹泻。如虫体数量增多,饲养管理不当,可造成大批死亡。如虫体数量较少,或鹅年龄较大,则临床症状不明显,而成为带虫者和本病的传播者。

4.剖检变化。剖开肌胃,可见角质层较薄的部位有大量粉红色、细长的虫体。有的虫体存在肌胃角质层易碎,坏死呈棕色硬块,如除去角质层,可见有黑色溃疡病灶。

5.防治措施。(1) 综合预防:让牧场空闲1~1.5个月,在空闲期间,搞好鹅舍的卫生,加强消毒,可在1~1.5个月内清除病原。鹅群可分大、小群管理,避免使用同一牧场,防止带虫的成年鹅感染雏鹅。要定期进行预防性驱虫,每年应进行春、秋两次驱虫;(2)药物治疗:可用盐酸左旋咪唑片,25 mg/kg·w,口服,每隔3~7 d再驱虫一次。或用驱虫净(四咪唑)40~50 mg/kg·w,均匀拌在饲料中喂给,1次喂服。或按0.01%的浓度溶于饮水中,2次/d,连用7d为1各疗程。也可用三氯酚,按70~75 mg/kg·w,口服,1次性服用。

三、鹅胃线虫病

鹅胃线虫病是由华首线虫寄生于鹅的腺胃、肌胃和小肠所引起的寄生虫病。对鹅的危害较大。

1.病原特征。本病的病原是华首科华首线虫,虫体的前部有4条饰带,每条饰带的后端互相连接。雄虫长8~10 mm,雌虫长12~18.5 mm。中间宿主为水蚤。华首线虫虫卵通过宿主的粪便排出体外,孵化后被中间宿主吞食,在其体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鹅吞食含有感染性幼虫的中间宿主而感染各种华首科线虫病。

2.流行特点。雌虫在寄生部位产卵,卵随粪便排到外界,被中间宿主吞入后,经20~40 d发育成感染性幼虫,鹅因吃了这些食物而被感染。在鹅的胃内,中间宿主被消化而释放出幼虫,并移行到寄生部位,约经17~35 d发育为成虫。

3.临床症状。本病轻度感染一般不引起明显症状。严重时,病鹅的前胃有溃疡,胃腺被破坏,影响腺胃和肌胃的功能,消化机能降低。可引起患鹅生长发育不良,食欲减退或废绝,缩头垂翅,表现腹泻,甚至造成死亡。

4.剖检变化。剖检尸体,可见胃壁发炎、增厚、有溃疡灶。可在体内发现虫体即可诊断。

5.防治措施。(1)预防:防止鹅吞食各种类型的中间宿主,可用五氯酚钠消灭中间宿主。到安全水域放牧。对成年鹅每年的春、秋进行2次预防性驱虫,在驱虫后24小时加强粪便的管理,及时清除粪便,以避免病原扩散。对幼鹅驱虫应在放牧18 d后进行,以免感染性幼虫成熟后排卵污染水源。消灭中间宿主可用0.005%敌杀死或0.0067%杀灭菊酯水悬液喷洒鹅舍各处。满1个月龄的雏鹅可做预防性驱虫1次;(2)治疗:可用丙硫苯咪唑,按10~25 mg/kg·w,均匀的拌在饲料中喂给,1次喂服。或用左旋咪唑,按10 mg/kg·w,均匀的混在饲料中,可1次喂服。也可用美沙利啶,按0.2 g/kg·w,1次拌在饲料喂给。

四、鹅四棱线虫病

鹅四棱线虫是由四棱科裂刺四棱线虫,寄生于鹅的腺胃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1.病原特征。本病的病原是四棱科四棱线虫。雄虫纤细,长3~4 mm,体透明呈细线状。雌虫长2.5~4 mm,暗红色,呈卵圆形或球形,体内几乎挤满了子宫环,内含大量的虫卵。卵的两端有小的塞。从粪便中排出的虫卵被中间宿主蚱蜢、蚯蚓或蟑螂吞食后,经42 d后发育为感染性幼虫,鹅吞食了含感染性幼虫的中间宿主而感染。幼虫逸出在腺胃内发育,约经35 d发育为成虫。

2.流行特点。中间宿主是蚱蜢、蟑螂和蚯蚓。寄生在鹅胃内的性成熟的雌虫,周期性地排出成熟的卵。卵从胃中随食物进入肠道,最后连同粪便排出体外,落在鹅舍内、运动场上或水池内。如果鹅吞食了刚排出的虫卵,不会感染四棱线虫病。虫卵被中间宿主吞食后,在其体内经过一段时间(约10 d)发育为感染性的幼虫。当鹅吞食了带有感染性幼虫的中间宿主之后,约经18 d,在腺胃的腺体内发育为成虫。

3.临床症状。四棱线虫幼虫移行到前腺胃时,造成鹅明显刺激和炎症。其成虫吸血。病鹅表现精神萎靡,消化机能障碍,食欲减退或不食,生长发育停止,消瘦、虚弱。严重时,可引起起死亡。

4.剖检变化。四棱线虫的幼虫移行到腺胃时,引起腺胃黏膜发生炎症。在腺胃深处看到暗红色的成熟雌虫。腺胃组织受虫体刺激后产生强烈的反应,并伴有腺体组织变性,发生水肿和广泛的白细胞浸润。

5.防治措施。(1)预防:注意鹅舍的清洁卫生,定期对鹅舍及用具进行消毒。及时清除粪便,进行发酵做无害化处理。把大、小鹅分开饲养,以防交叉感染。可用0.015~0.03%的溴氰酯或五氯酚钠喷洒消灭中间宿主;(2)治疗:可用丙硫苯咪唑,按10~25 mg/kg·w,拌在饲料中喂给,1次喂服。也可用左旋咪唑,按10 mg/kg·w,均匀拌在饲料中喂给,1次喂服。

猜你喜欢

肌胃腺胃虫体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及危重病例治疗
浅析家禽发生腺胃炎和肌胃糜烂的原因
如何选购冬虫夏草
儿童阑尾蛲虫感染病理诊断1例
鸡传染性腺胃肌胃炎的诊断和治疗
灯泡先生
鱼粉制作过程中肌胃糜烂素生成的影响因素探究
吡喹酮衍生物DW-3-15对日本血吸虫PZQ抗性虫体的生物学效应观察
1例肉鸡腺胃肌胃炎的诊治
鸡异物创伤性肌胃炎的中西结合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