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酮病的防治
2018-03-18牟海军
牟海军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畜牧局城,山东 东营 257400)
奶牛酮病是高产奶牛的常发病,病牛会出现酮血、酮尿、酮乳,低血糖,消化机能紊乱,乳产量下降,伴有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不仅降低奶牛的产奶量和乳汁的质量,还影响奶牛的繁殖性能[1-2]。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奶牛高产奶量的追求,奶牛酮病的发生率呈升高趋势。因此,治疗和预防奶牛酮病已经成为奶牛饲养中的重要组成。
1 奶牛酮病的病因
1.1 饲粮营养不均衡或供给不足
饲粮供应不足、饲料品质差、饲料单一、日粮不平衡,或粗饲料饲喂不足,精料过多且属于高蛋白质、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饲粮,都有可能造成机体缺乏生糖物质,糖生产减少,血糖浓度降低,生成大量低级脂肪酸,超过了机体的负荷,从而产生大量的酮体,造成奶牛酮病。另外,饲粮中钴、铜、锌、锰、碘等微量元素的缺乏也能影响奶牛的生糖作用,造成酮病。
1.2 围产期能量负平衡
奶牛在产前21 d,干物质采食量大幅下降,而在分娩后,对葡萄糖、脂肪酸和氨基酸的需要量是产前的数倍,采食量却不高,因此出现了围产期能量负平衡。此时为了供能,机体就会动用体脂,这一过程会产生大量酮体,机体无法及时代谢,就会造成奶牛酮病。
1.3 继发性酮病
奶牛罹患前胃迟缓、瘤胃臌气、创伤性网胃炎、真胃炎、胃肠卡他、子宫炎、乳房炎及其他产后疾病,都有可能造成食欲减退,营养摄入不足,从而引发酮病。另外寒冷、饥饿、过度挤奶等应激因素也能诱使酮病的发生。
2 奶牛酮病的治疗
2.1 替代疗法
可给病牛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500~1 000 m L,1~2次·d-1,连用5~10 d,以提高血糖浓度。同时每日口服丙酸钠120~240 g,连用7~10 d,以提高机体内的生糖物质。相比于葡萄糖,木糖醇对于提高患酮病牛的血糖浓度的效果更好,治疗时间更短。木糖醇能够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生酮,对胰岛素促分泌的作用是葡萄糖的220%~490%。可给病牛静脉注射适量的25%木糖醇,1次·d-1,连用3d。
2.2 激素疗法
对于体况较好的病牛,可肌肉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200万~600万U,以促进糖皮质类固醇产生,维持体内血糖浓度。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有一定副作用,其在消耗机体内多余的酮体时,容易刺激机体产生糖原异生作用。而采用糖皮质激素注射后8~10 h后血糖即可恢复正常,而且可以改善病牛食欲,虽然在注射初期会有产奶量下降的现象,但2~3 d后即可缓解。
2.3 中草药疗法
健胃消食、清热利湿、益气健脾的中草药对于治疗奶牛酮病有很好的效果,可以提高生糖物质的生糖量。有研究表明,当归、川芎、砂仁、陈皮、赤芍、熟地、神曲、益母草、广木香、麦芽、黄芪及甘草各25 g,磨碎,开水冲调,灌服,每日或隔日1次,连服3~5次,对增进食欲、加速病愈效果较好。
2.4 镇静安神疗法
高浓度的酮体浓度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会导致病牛嗜睡,严重的会出现昏迷现象。而当丙酮还原成β-羟丁酸脱羧后,可生成异丙醇,使病牛兴奋不安。因此,在治疗奶牛酮病时,可辅以缓解神经症状的药物。可用水合氯醛口服,首次剂量为30 g,第2次开始剂量为7 g,2次·d-1,连用7 d。可降低病牛的兴奋症状,同时破坏瘤胃中的淀粉,刺激葡萄糖的产生和吸收。
3 奶牛酮病的预防
3.1 加强饲养管理
在干奶期,要控制奶牛的营养摄入,加强锻炼,防止奶牛过度肥胖。在临产和产后,要注意对母牛的健康检查,一旦血液中酮体水平有升高趋势,可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对于处在不同生产阶段的奶牛,应分开饲养,以便对跟生产阶段的奶牛采取不同的饲养管理方式。
3.2 饲粮营养水平
在奶牛妊娠后期,应控制好饲粮精粗比,合理搭配饲粮,控制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多提供优质的粗饲料。在奶牛泌乳期,可适当提高精料饲喂量,刺激奶牛提高采食量,维持瘤胃的正常功能。产奶量增加达到>25 kg时,可口服补给葡萄糖,或添加丙酸钠或甘油等。此外,还要注意补充碘、钴、磷等矿物质。
4 小 结
奶牛酮病是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致使体脂大量分解及脂肪酸氧化不全,并因此产生多量酮体的堆积,从而引起的一种全身功能失调的疾病。在当前的奶牛饲养中,发病率较高,加强饲养管理,正确判断奶牛酮病的种类和病因,并辅以相应的治疗方法是控制奶牛酮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养殖户应重视奶牛酮病,以免影响奶牛的产奶量和经济效益。
[1] 刘兆喜,朱晓岩,王建国,等.奶牛酮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2,39(4):204-207.
[2] 李小杉,杨丰利,杜玉兰,等.奶牛酮病及其预防措施[J].动物医学进展,2010,31(1):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