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轮状病毒病鉴别与诊治
2018-03-18李永强
李永强
(山东省莒南县畜牧局,山东 莒县 276600)
猪轮状毒病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猪主要症状为厌食、呕吐、下痢、脱水,中猪和大猪多为隐性感染。
1 流行病学
1.1 病原 导致本病的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的猪轮状病毒。本属病毒略呈圆形,由11个双股RNA片断组成,有双层衣壳,直径65~75nm,其中央为核酸构成的核心,内衣壳由32个呈放射状排列的圆柱形壳粒组成,外衣壳为连接于壳粒末端的光滑薄膜状结构,其使病毒形成车轮状外观,故名轮状病毒。
各种动物的轮状病毒内衣壳具有共同的抗原,即群特异性抗原,可用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免疫扩散试验和免疫电镜检查出来。轮状病毒可分为A、B、C、D、E、F等 6个群,猪以感染C群和E群为主,而A群和B群亦可造成猪感染。
轮状病毒抵抗力较强,它在18~20℃的粪便和乳汁中能存活7~9个月,在室温中能保存7个月,在63℃条件下,30min可失活,在pH值为3~9的环境条件下较稳定,能耐超声振荡和脂溶剂,0.01%碘、1%次氯酸钠和70%酒精可使之丧失感染力。
1.2 流行特点 轮状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猪及带毒猪的消化道内,并随粪便排到外界污染饲料、饮水、垫草及土壤等,使易感猪感染。其排毒时间可持续数天,加之病毒有顽强的抵抗力,故其可在成猪、中猪之间引起反复感染,另外,人和其他动物也可散播本病。
本病多发生于晚秋、冬季和早春,各年龄的猪都可感染。在流行地区由于大多数成年猪都已感染而获得免疫力,因此,发病的多是8周龄以下的仔猪,日龄越小的仔猪发病率越高,其发病率一般为50%~80%,病死率一般在10%以内。
2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12~24h,呈地方性流行。患猪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不愿走动,有的吃奶后呕吐,继而腹泻,其粪便呈黄色、灰色或黑色,为水样或糊状。
症状轻重决定于猪的发病日龄、免疫状态和环境条件,缺乏母源抗体保护的仔猪发病症状最重,环境温度下降或继发大肠杆菌病时,患猪症状加重,病死率增高。通常10~21日龄仔猪的症状较轻,一般腹泻数日即可康复,3~8周龄仔猪症状更轻,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
3 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出现在消化道,患猪胃壁弛缓,胃内充满凝乳块和乳汁,小肠壁薄,呈半透明,肠内容物为液状,呈灰黄色或灰黑色,小肠绒毛缩短,有时小肠出血,肠系淋巴结肿大。
4 实验室检查
可采取发病25h内患猪的粪便,送实验室采用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电镜、免疫电镜进行检查,此外,还可采取患猪小肠前、中、后段,冷冻,进行荧光抗体检查。
5 诊断
诊断本病应注意其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和大肠杆菌病等的区别。
5.1 猪传染性胃肠炎 传染性胃肠炎由冠状病毒引起,各年龄猪均易感染,10日龄内乳猪感染后发病重剧,其呕吐、腹泻,脱水严重,死亡率高。剖检见患猪胃肠变化较重,整个小肠绒毛均不同程度萎缩,而轮状病毒感染常导致患猪肠壁一侧绒毛萎缩,其邻近的绒毛仍然正常。
5.2 猪流行性腹泻 此病由类冠状病毒所致,常发生于1周龄的乳猪,病猪腹泻严重,常排出水样稀便,腹泻3~4 d后,病猪常因脱水而死亡,其死亡率可达50%~100%。剖检见患猪肠绒毛萎缩和有急性卡他性肠炎。患猪肠腺隐窝深度的比值由正常的 7∶1 降到 2∶1 或 3∶1。
5.3 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由大肠杆菌引起,多发于10~30日龄的乳猪,呈地方性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
病猪不呕吐,排白色糊状腥臭稀便。剖检见患猪小肠呈卡他性炎症变化,肠绒毛脱落,无萎缩性变化,用革兰氏染色时,常能从肠腺腔或绒毛检出大量大肠杆菌。
5.4 仔猪黄痢 黄痢由大肠杆菌所致,常发生于1周内的乳猪,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患猪少有呕吐,排黄色稀便。剖检见急性卡他性胃肠炎变化,其中以十二指肠病变最为明显,其胃内有多量酸臭的白色、黄白色甚至混有血液的乳凝块,组织学检查可检出大量大肠杆菌。发病仔猪的病程较短,一般来不及治疗。
5.5 仔猪副伤寒 仔猪副伤寒由沙门氏菌引起,主要发生于断奶仔猪,1个月以内的乳猪很少发病。
病猪体温升高,呕吐较轻,病初便秘,后期下痢,急性病例呈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有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变化,其与轮状病毒病有明显的区别。
6 治疗
硫酸庆大小诺霉素注射液24万单位,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3mg/kg体重,一次肌肉注射或后海穴注射,每日1次,连用3d。
葡萄糖粉43.2g,氯化钠9.2g,甘氨酸6.6 g,柠檬酸0.52g,枸橼酸钾0.13g,无水磷酸钾4.35g,水2000mL,混合均匀,让病猪自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