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研究

2018-03-18何文校陈亚敏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三进特色时代

何文校,陈亚敏

党的十九大总结了党过去五年治国理政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下简称为新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等诸多方面,并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对人类的解放都有着重大历史贡献。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概括的“八个明确”,它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最基本问题,回答了“时代之问、实践之问、理论之问”。党的十九大将这一新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开启了党领导中国人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进一步明确了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任务。新思想的提出势必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这一思想是高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我们应当自觉运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切实做好这一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以下简称为“三进”),把新思想转化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生动实践,引导广大师生积极投身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占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中国共产党对十八大以来五年工作的总结,也是五年实践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深耕中国大地的硕果,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外国媒体用“站在世界地图前召开的大会”来形容十九大,指出“2017年属于中国”。无论国内国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影响深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魅力,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那么,切实把高校领导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思想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用新思想引领未来,用新实践解决问题,特别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占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意义重大。

(一)把握新思想的时代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渊源和实践层面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深刻的回答,并用一系列战略性和创新性观点深刻阐明了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十八大以来,新思想一直统领着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建设实践,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实践已经证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理论上成功开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使改革开放更具全面性、前瞻性、实践上使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速,一次次刷新中国速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着新的时代观:既尊重“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又创新突破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邓小平曾多次谈到和平与发展“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1]96。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世界越发需要和平与发展,人民更加渴望幸福。这对于我国的发展,“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建成来说充满着机遇和挑战,我们只有认清国际形势,准确制定国内外的相关政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才能实现从跟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转变。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看清了国际上的大势,看到了国内的主要矛盾由过去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才科学提出了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判断。主要矛盾的变化构成了新时代观提出的理论基础,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起点,更是新时代观的核心内容。因此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我们帮助学生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时代观,用新时代观的视角去看待和解决问题,教会学生既着眼于中国自己的事,又要具有世界眼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全球化时代的弄潮儿,在国内外的舞台上唱响中国声音,不负新时代。当然,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谈论愿望的美好,更要爆发出我们的力量,用新思想引领我们的行动。毛泽东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2]只有我们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行动,实现质的飞跃,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用新思想指导领导干部顶层设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在高校落地生根,必须从最高层面即在高校顶层设计中、决策层中奠定根基,发挥好“关键少数”的作用。领导干部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注重运用新思想指导高校的建设,革除一切妨碍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障碍,革新高校的管理体制,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拓宽青年大学生视野,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只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武装好领导干部的头脑,才能最终将广大师生及高校自身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众所周知,高校是国家未来人才培养的摇篮,邓小平曾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35高校教育既要为现化化建设培养人才,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同时把大学生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就要求,高校领导干部要把新思想引向深入,与关心打造怎样的高校相比,更应该考虑培养怎样的学生。只是,尽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高校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但并没有为各高校提供具体的改革方案,这就要求高校在中国教育的总体科学框架中,因地制宜制定具体改革方案,不同高校的专业领域不尽相同,建设方式也不完全一样,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在统一的指导思想下不断改革和发展。因此,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顶层设计,坚持党统领一切,才能引导帮助广大师生在理论教学中获得真理性认识,在实践中增强家国情怀、提升本领;高校在立德树人教育方面才能获得历史性的成就。

(三)直指学生关切,补齐教学短板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如理论与现实的脱节问题、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脱节问题、教育手段与学生诉求脱节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教学组织中的短板,是思政课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具体地说,在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忽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更多的是强调理论的有用性,理论如何才能有用?怎样有用?用了有没有效果及如何检验效果?这些教师谈得很少,即过于强调知识点的灌输,而忽视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最终导致学生失去了对理论有用性的信任。更甚的是,部分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的理解也变得模糊,辩证思维能力不强,信仰意志容易动摇。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生还面临着国内外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重重冲击。随着高校教育大步发展,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状况下,大学生易受到错误思想的蛊惑,高校这块思想阵地硝烟四起。因此,要使大学生能够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和道路,增强“四个自信”,必须答好学生关切题,积极回应广大学生重点关注、关心、关切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实实在在地为学生分忧解难,补齐教学短板。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形势下在发展质量和速度的选择中,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这就需要拼知识、技术和创新,而青年大学生群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同时,注重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处于“互联网+”“微时代”下的“90后”“00后”大学生,思想非常活跃,行为方式更为多样,心理诉求异常强烈,接受知识的途径和习惯也有了新的变化。他们个性突出,独立本位意识相对较强。如果仍沿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重视理论的讲解而忽视与实际的结合,很难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不能引起思想的共鸣和对未来的思考,往往会表现出一种对思想政治课冷漠甚至排斥的情绪,更别提激发出持久的学习热情。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必须量身定制新时代的思政课,顺应新时代的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实际诉求,遵循教学规律,以实现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紧密围绕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理论困惑和实践难题,回答好、解决好他们关切的实际问题。“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3]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运用于大学生们关注的现实问题,有的放矢,才能增强理论的说服力。让新理论新思想在大学生身边活起来,他们才会觉得思政课“有用”,才能提高上课的积极性,进而激发出创造性。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4]在高校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地空谈“理想”“信念”“主义”“思想”。离开实实在在的物质,离开活生生的现实,离开学生最关心的利益,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适得其反。常言道,学生接受教育是为了走好人生的路,实现自己的个人梦想,这就是他们的利益问题。当前,大学生忽视思政课,重视专业课的现象也能很好地说明利益和“有用”对于他们的影响。他们片面地认为思政课与就业无关,专业课才是开启未来大门的钥匙,这种功利性的学习恰恰就体现了他们的真实关切。那么,作为宣传国家意识形态窗口的思政课就不能忽视、漠视这些关切。相反,在价值引领的同时做到与学生密切结合,开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路径,架起课本与社会生活连接的桥梁。在讲解新思想新理论时不能利用学生对新理论新思想的敬畏,用官样文章、官话吓唬人。我们说思政课要做到有的放矢,这个“的”应该指的是学生的关切,与他们最直接、最关心的利益。总之,思政课教学中,要关切学生需求,搞好信仰教育,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证明理论“有用”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新的理论,更好地指导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对新理论的认同感。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有效路径

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要求发挥高校“两课”的主渠道作用。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教得好不好,学生满意不满意”等主要问题,积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社会的现实、学生的话语体系等,发挥好思政课的引领作用。

(一)“进教材”——把握教学规律,注重深度融合

“进教材”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基础工程。“两课”教材中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课程,意味着每门课程中都要体现新思想,都要处理好“新”和“变”的问题。目前,四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于教学时间而言显得繁重,教师教学任务重、时间紧。新思想进教材后会使得这个问题更为突出。针对这种情况,必须改革“两课”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在新思想进教材时,要注重与之前内容的深度融合,不同科目注重方法论的运用,而不是将新思想新理论与之前的理论内容简单相加、拼凑在一起。要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注重把握各个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甚至打破按领导人排序的方法走进教材的固有模式,转而按照当代领导人提出的思想为核心重新整合教材内容。比如说,当下打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两课”教材。“两课”教材和教学大纲就需要根据新时代的内容重新修订,充分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进一步增强教材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可读性。

(二)“进课堂”——打好攻坚战,抢占主动权

在课堂教学中,要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和精神实质。改革课堂教学,优化课程设置,落实好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教学建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聚焦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思想,着重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讲清楚新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关系,帮助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把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聚焦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征程,着重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角度讲清楚新思想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帮助大学生加深理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增强“四个自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聚焦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重从思想道德教育和依法治国的角度讲清楚新思想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帮助大学生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从而引领新时代社会新风尚,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聚焦讲好中国故事,着重从中国近现代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讲清楚新思想对于历史方位的新判断,帮助大学生认清中国的国情、国史,从而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总之,新思想进课堂,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三)“进头脑”——实现思想锐变,筑牢人才根基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5]青年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过去、现在、未来都是这样,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历来都是把青年作为重点来抓,因为他们直接关系着国家建设力量的强弱。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是“三进”工作的最终目的,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6]9。为了让当代大学生自觉接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以新思想贯彻者的身份参加到中国梦建设当中来,各高校必须创新现有教学模式。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先学一步、学深一步。以市级为单位,启动高校思政队伍集体备课制度,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牢记思政课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几个概念和原理,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帮助他们成长成才,改造大学生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要转变长期以来的单向式授课、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应以学生的“我心中的思政课”标准为授课主线,让学生教我们怎么去教他们,通过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微电影、微小说、微课、网络专栏APP、艺术展、主题班会、社团、演讲比赛等形式,增强他们上思政课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参与度,实现思政课与学生生活的融合。其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一方面,实践不断发展,理论必须跟上;另一方面,理论讲解必须坚持以指导学生实践为目的。思政课教学中既要有理论的深度,又要有实践的温度。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习近平曾指出“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只有真正做好“三进”工作的“进头脑”,才能把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转化为大学生的生动实践,最终实现“学马列要精,要管用”[1]382的目的。

(四)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者有机结合

在“三进”工作中,不应该把这三个方面看成是三个不同的阶段,而只应该看作是一件事情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同时存在,同时起作用,形成合力。“进教材”“进课堂”是基础,“进头脑”是最终目的,三者之间有机结合,最终才能将新时代思想转化为生活哲学、行动哲学。通过“三进”工作,采取治本的方法即思想先行,用这个新武器去解决新时代中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去揭穿现实社会虚假思潮中伪善的面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恢复信仰的权威,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学生头脑中生根发芽。

三、“三进”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领导高度重视

全国各高校领导要切实担负起“三进”工作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为此,一方面,要提升理论素养和思想觉悟,增强推进“三进”工作的专业化能力;另一方面,要解决眼界不宽、改革思路不清的问题,破除“三进”工作的思想壁垒。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许多新任务、新挑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提供了思想基础与理论指导。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把高等教育不断推向深入。科学的理论是我们坚持教育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更是我们破除不合理因素的利刃。只有领导干部高度重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才能更加坚定实行改革的信心,不断增强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努力把新思想的学习成果和理念转化为推动高校良性发展的科学决策和有效举措,培养出适合新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创造出新业绩。同时,领导干部也需知解决高等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非一朝一夕之功,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是长期的,在强调自觉性的基础上,更要把握住坚定性和持久性,坚定“三进”工作的信心、耐心和决心,坚持各项政策的科学决策能一以贯之,确保将新思想传达给青年大学生,并转化为他们的信仰,在生活中践行之。

(二)提升思想认识

做好“三进”工作的前提是在准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党的领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了重大变革,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有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推进“三进”工作就要提升思想认识,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增强“四个意识”,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党是我们成功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民族能够实现伟大复兴的脊梁所在。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一项历史性决策和最重要的贡献,新思想也必将随着新时代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得到丰富。这就要求我们要持续提升思想认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把新思想落到实处,扎实推进“三进”工作,让广大青年学生“学懂、弄通、做实”,“遇到重大政治问题、原则问题时,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中找到主心骨;推进各项重要工作时,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中找到根本路径;遇到各种难题时,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中找到解决的根本方法”[7-8]。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业,需要全体人民作为建设者创造出更多的东西。所以,只有互动起来,不断提升自我思想认识,才能做好“三进”工作,才能将新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用好新媒体载体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要充分用好新媒体载体,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构造富有时代气息的话语体系,向他们准确表达新思想的科学内涵。“三进”工作除了传统的传播渠道外,各高校必须直视大学生大多属于网民,更是网络流行语的制造者、传播者的事实。要利用好各类网络平台传播新思想,形成有利于新思想落地生根发芽的土壤环境,使新思想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9]。新媒体无疑是传播的重要媒介。一方面,用好新媒体平台积极传播新思想;另一方面,要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以新思想为指导更好地促进其自身的发展。用好新媒体,这是“三进”工作未来的着力点之一,也是新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10]。互联网是一个信息贮藏的蓄水池,对于流动中的信息来说,既是排水渠,又是引水渠。为了流动中的信息永远不溢出它的流动渠道,各高校必须加强对各类信息的筛选、监控,防止各类不良信息泛滥,让新思想在新媒体平台上引领人们的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11-12]。

四、全力推进“三进”,立德树人不辱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5]积极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立德树人。用新思想引领社会风尚,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内部价值统一,但这种统一体现在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个体之中。这就要求处理好有机统一与个体之间关系。具体地说,一方面,要正确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制宜。马克思曾指出未来社会将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6]422,所以我们要重视每个个体的不同需求,不能搞一刀切,否则可能欲速而不达,甚至造成部分学生的不满。另一方面,我们更不能忽视内部的有机统一,甚至需要强制地通过思想引领显示出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个个体,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必须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立德树人不是高校的奢侈品,而是必需品。只有坚持这样的教育理念,才能完成了“三进”工作的核心目标,培养更多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的接班人。

总之,要积极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一以贯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的合格人才,奏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华丽乐章。“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是头脑的激情,而是激情的头脑。高校应该用最先进的理论武装自身,引导广大师生自觉以新思想为指导。新思想新理论只有获得广大师生的支持,才能形成一种新时代大合唱,广大师生才能积极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去。新思想新理念必须为广大师生所熟知,不能束之高阁,躺在雪白的纸上一言不发,以防止各种社会不良思潮侵袭当代大学生的心灵。譬如,历史虚无主义者表象上关心历史事实,实际上他们与事实的关系早已搁浅。历史虚无主义者否定历史,否定英雄人物及他们的英勇事迹,对当代社会特别是年青学子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同时也扰乱了人民的思想。因此,我们必须拿起新思想这个千钧棒,横扫一切破坏者、怀疑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中国从过去跟跑、并跑转变到下一步要领跑的真实号召,号召广大青年大学生积极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新思想也不是什么被灌输的教导,而是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悟所感中油然而生、铸入到血液中的理想信念。人的需求不只是物质上的,更要精神上的,需要用先进的理论、科学的思想来指引人们前行。而这也是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猜你喜欢

三进特色时代
特色种植促增收
棋乐
藏垢纳污
中医的特色
跋山涉水 三进下党——习近平同志“九到寿宁三进下党”调研往事的回忆
完美的特色党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三进”为载体 学知做雪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