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文性看崔颢、李白黄鹤楼诗之优劣
2018-03-18陈颍
陈 颍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 合肥 230011)
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和雄奇的景观成为无数诗人词客吟咏的主题。崔颢的《黄鹤楼》曾使诗仙李白甘拜下风,更被后人推为唐代七律压卷之作。严羽《沧浪诗话》云:“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1]当代学者王兆鹏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排列出唐诗排行榜,崔颢《黄鹤楼》在百首名篇中高居榜首[2]。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等黄鹤楼诗亦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崔颢、李白黄鹤楼诗的影响力不可估量,后代黄鹤楼诗层出不穷,相关论著蔚为大观。崔、李竞诗是“影响的焦虑”典型的个案,崔、李“优劣论”之争成为《黄鹤楼》诗接受史上突出的公案。但研究者只关注崔颢《黄鹤楼》及李白的仿作①,忽略了其他模仿崔颢、李白黄鹤楼诗的作品,更未注意到众多拟作与原作文本之间的多种关联。从互文性的角度看,这些黄鹤楼诗中存在丰富的互文性现象,崔、李黄鹤楼诗的影响力大小显而易见,下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互文性﹙intertextualité﹚又称“文本间性”,由法国理论家克里斯蒂娃(Kristeva)于1966年在《词语、对话和小说》中提出。克里斯蒂娃认为“任何文本的建构都是引言的镶嵌组合;任何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3]。互文性理论“囊括了文学作品之间互相交错、彼此依赖的若干表现形式”[4]1,强调文本意义的生成在于与其他文本发生某种关联﹙如引用、模仿、化用、用典等﹚。布鲁姆在论传统的影响时曾说“一首诗的意义只能是另一首诗”[5],互文性批评注重通过分析文本之间的关联来解读文本的意义。
所谓互文性批评,“就是放弃那种只关注作者与作品关系的传统批评方法,转向一种宽泛语境下的跨文本文化研究……投入到一种与各类文本自由对话的批评语境中。”[6]211批评家关注的焦点是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关联,在分析文本之间的联系与参照中,“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7]布鲁姆的互文性理论认为,“互文性正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档案。诗歌文本原本是一种互文建构。在探讨特定文本时,你必须置身经典诗人的传统,必须了解该文本延伸、改造和升华了的其他文本。当你追问其他文本的来源时,你会发现它们大多来自同一个伟大先驱。”[6]214
中国古代文论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互文性”概念,但文学作品中存在丰富的互文现象。“互文性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突出的文本特征,也是古典诗歌作品最普遍的现象。”[8]22黄鹤楼诗中的互文性现象尤为突出,在研究黄鹤楼诗时,我们也可将其视为一个大家族,从互文性角度看不同时代的黄鹤楼诗,分析诗歌文本之间纵横蔓延、盘根错节的联系,考察崔颢、李白的黄鹤楼诗作为经典文本延伸、改造和升华了的其他文本,将与其相关的黄鹤楼诗组合在一起,从而建立黄鹤楼诗的“家族档案”,阐释其中多重的互文关系。
一、崔颢《黄鹤楼》与后代拟作的互文性
崔颢《黄鹤楼》一举成名,接受史与创作史紧紧相连[9]514,引发后代诗人的竞相模仿。在众多拟作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仙李白拟崔诗以较高下的故事被后人津津乐道,《唐诗纪事》、《诗林广记》等文献中多有记载。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引《该闻录》云:“唐崔颢《题武昌黄鹤楼》诗云……李太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负,乃作《金陵登凤凰台》诗。”[10]30崔颢《黄鹤楼》作于天宝三载(744年)之前②,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应作于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的乾元元年(758)之后③,李诗难免受到崔作的影响,对照二诗文本也能发现模仿的痕迹。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与崔颢《黄鹤楼》诗相比,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模仿痕迹非常明显。二诗开篇都写登台或登楼之后,传说中的事物已不存在,仅余空楼空台,留给后人惆怅与感慨。李诗首联用了两个“凤凰”和三个“凤”字,体现出对崔诗重复使用“黄鹤”的效仿。宇文所安指出:“李白对崔颢的模仿不仅在一些特别的句子,比如开头的叙述手法就极为相似,都以一种主体‘缺席’的存在和流畅的话语开始,气势豪迈开阔。”[11]颔联亦是怀古,转入对历史的凭吊。颈联皆是写景,崔诗中写到“鹦鹉洲”,因而李诗此联亦以“洲”来押韵煞尾,但崔诗融进了祢衡的典故,在写景中寄寓感伤之情,李诗只是纯粹写景。尾联抒怀,点出不见长安、壮志未展的失意之愁,在表现愁情方面也是明显模仿崔颢诗的。总体看来,无论是构思立意,还是谋篇布局、用韵,李诗都与崔诗如出一辙,二诗之间存在多方面的互文关系,但“论立意之高远、涵蕴之深邃、格调之浑成、语言之自然,李诗都不及崔诗”[12]。
李白另有一首《鹦鹉洲》亦是模仿《黄鹤楼》,其诗云:“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方回评曰:“鹦鹉洲在今鄂州城南,对南楼;黄鹤楼在城西,向汉阳。太白此诗,乃是效崔颢体,皆于五、六加工,尾句寓感叹。”[13]王琦云:“李之拟崔,《鹦鹉》取其格,《凤凰》取其调。”[14]《鹦鹉洲》模仿崔诗的章法,前四句与崔诗如出一辙,前三句连用三个“鹦鹉”,五六句写景,尾句寄寓感叹,句格逼肖崔诗。方回把《黄鹤楼》独特的七律体称之为“崔颢体”,即“律间出古”的“七律变体”、或“以古笔为律”的变体七律[9]518。“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皆是“律间出古”,体现了李诗对“崔颢体”的诗体模仿。
萨莫瓦约在《互文性研究》一书中指出:“正如一个人和他人建立广泛的联系一样,一篇文本不是单独存在,它总是包含着有意无意中取之于人的词和思想,我们能感到文本隐含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总能从中发掘出一篇文下之文。”[4]31李白的两首拟诗在音韵追随、语词借鉴、章法模仿、诗体模仿等方面体现出和崔诗的互文关系,崔颢《黄鹤楼》即是《凤凰台》、《鹦鹉洲》的“文下之文”。此外,历代崔颢《黄鹤楼》拟诗中还运用了引用、化用、用典、戏拟等多种互文手法,在音韵、语词、用典、主题、形式等层面与崔颢《黄鹤楼》存在互文关系。
(一)用韵。崔颢《黄鹤楼》押阴声韵尤韵,首句不入韵,韵脚为楼、悠、洲、愁。后代诗人咏黄鹤楼时,常效仿崔诗的用韵。元丁鹤年《黄鹤楼用崔颢韵》、清黄景仁《黄鹤楼用崔韵》在诗题中即点明用崔颢《黄鹤楼》韵。“白云尚剩当年迹,黄鹤犹名此日楼。不信神仙归渺渺,本来江汉自悠悠。晴川枫叶霜千树,鄂渚芦花雪一洲。千古英雄千古憾,几回凭眺几回愁。”清释觉慧《黄鹤楼》④实际上是次崔颢《黄鹤楼》诗韵,用崔诗原韵原字,先后次序也都相同。范成大《黄鹤楼》、游仪《黄鹤楼》等诗也在用韵上效仿了崔诗。
(二)引用。热奈特认为,互文性“最逐字逐句和最直白的形式,就是传统手法上的引用(citation,带引号,准确的参考资料或有或无)”[4]20。论诗诗中常引用两句原诗,但引用的诗句只是作为评论对象,意义没有变化,这种情况是引用的特殊类型,和作为互文手法的“引用”是有区别的。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中评秦观《春日》诗:“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前两句是引用秦观诗中的原句,诗意没有改变。引用作为互文手法时,被引用的文本在新的语境中通常会产生新的意义。“‘此地空余黄鹤楼’,身闲竟日坐楼头。山林落叶参差舞,客棹惊风次第收。玉笛已无仙子曲,水花犹漾洞庭秋。长江形胜真天堑,自是群雄据上游。”清沈国梓《黄鹤楼用崔司勋诗为首句》以崔颢诗“此地空余黄鹤楼”原句为首句,而着眼于黄鹤楼濒临长江天险,突出其军事价值,诗句的意义发生变化,这种“引用”是互文性的典型体现。
(三)偷语。皎然提出的“偷语”是指袭用、模仿先在文本中的词语。这种情况在后代黄鹤楼诗中较为常见。顾况《黄鹄楼送独孤助》中“黄鹤杳杳江悠悠”,袭用、模仿了崔诗中的“悠悠”“历历”“萋萋”等叠字。“到日仙尘俱寂寂,坐来云我共悠悠”,清黄景仁《黄鹤楼用崔韵》效仿崔颢《黄鹤楼》运用叠字的手法,袭用其中的词语“云”“悠悠”,另成佳句。上文提到的清释觉慧《黄鹤楼》诗中亦多处袭用崔诗中的词语,同样运用了“白云”“黄鹤”“悠悠”“晴川”等语词。“一个词(或一篇文本)是另一些词(或文本)的再现,我们从中至少可以读到另一个词(或一篇文本)。”[4]4从这些取自崔颢《黄鹤楼》中的语词,也能看出文本之间的互文性联系。
(四)用典。用典是古典诗歌创作的重要手法,亦称用事,指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刘勰《文心雕龙》将用典称为“事类”,即“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15]。这种引用古事、古语的手法属于文本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引用。热奈特在《隐迹文稿》中谈到互文性的表现时说:“第三种形式即‘暗语’形式,明显程度和忠实程度都更次之,暗语形式的全部智慧在于发现自己与另一文本的关系,自身的这种或那种变化必然影射到另一文本,否则就无法理解。”[16]“暗语”是将旧的文本引用到新的文本中,在理解旧的文本的基础上才能理解新文本的意义,与古典诗歌中的用典相契合。明代文学复古运动领袖王世贞亦有《登黄鹤楼》,其诗对崔颢《黄鹤楼》的用典模仿,也是互文性的体现。“缥缈高凭崔氏楼,依微西眺祢生洲……一代真成春雪偈”,王世贞《登黄鹤楼》因崔颢的《黄鹤楼》绝唱而把黄鹤楼称为崔氏楼,以“祢生洲”代鹦鹉洲,与崔诗一样运用了祢衡的典故,又以“春雪偈”喻崔颢《黄鹤楼》诗,可谓典中有典,与崔诗有多重关联。
(五)化用。“化用”是借鉴、点化其他文本中的语句,为我所用。唐贾岛《黄鹤楼》“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句,清陈廷敬《黄鹤楼歌送魏使君》“白云缥缈楚天外,黄鹤飞去楼空在”句,皆化用崔颢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贾岛诗尾联“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情对落晖”无愁字而见愁,与“烟波江上使人愁”异曲同工。宋罗与之《黄鹤楼》“骚客怀乡日欲残”句,化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明杨基《黄鹤楼看雪》“遥看历历汉阳树,一色尽是梨花开”句,化用崔颢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借崔诗的意象而另出新意,用来描写雪景,比喻巧妙。这些句子都是对崔颢《黄鹤楼》诗句的吸收和转化,与崔诗形成互文关系。
(六)模仿。模仿是形成互文性的重要手法。许多黄鹤楼诗的尾联效仿崔诗写登临引发愁情。清黄景仁《黄鹤楼用崔韵》“欲把登临倚长笛,滔滔江汉不胜愁”,效仿崔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不着痕迹。“洒尽新亭楚囚泪,烟波风景总生愁”,清黄遵宪《上黄鹤楼》借崔颢“烟波江上使人愁”句,抒家国之忧。“几回凭眺几回愁”,清释觉慧《黄鹤楼》亦效仿了崔诗登临凭眺引发愁绪的构思。南唐卢郢《黄鹤楼》在语句、章法形式、主题等层面都体现出对崔诗的模仿,二诗之间的互文关系也很明显。“黄鹤何年去杳冥,高楼千载倚江城。碧云朝卷四山景,流水夜传三峡声。柳暗西州供骋望,草芳南浦遍离情。登临一晌须回首,看却乡心万感生。”其诗亦是采用七律的形式写登楼咏怀,首联与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句异曲同工,颔联、颈联写景,尾联写登临时感发乡愁。
(七)戏拟。戏拟是一种反向模仿,通过对原作的主题进行转换或扭曲,达到戏讽的效果。无论是对原作的转换还是扭曲,戏拟之作都与原作文本之间存在关联,也是互文性的表现。“戏拟的目的或是出于玩味和逆反(围绕超文加以讥讽),或是出于欣赏;另外,戏拟几乎总是从经典文本或是教科书里的素材下手”[4]42。戏拟诗是有意摹仿套袭前人的经典诗篇,含有嘲讽和诙谐的意味,能借原诗的名气获得特殊的效果,某些作品借古讽今,像投枪像匕首,战斗性极强。剥皮诗是戏拟诗的一种,崔颢《黄鹤楼》的影响延续到现代,章太炎、鲁迅的剥《黄鹤楼》诗是对崔诗的戏拟,取得了强烈的政治讽喻效果。袁世凯阴谋称帝之际,把黎元洪软禁在南海沄台。章太炎剥崔颢《黄鹤楼》诗讽刺他,诗曰:“昔人已化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狼千载空悠悠。时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白鹭洲。日暮乡关何处是,黄兴门外使人愁。”诗中保留了崔颢《黄鹤楼》的4句原句,仅改动个别语句就嘲讽了袁世凯的卑劣行径,与崔诗的互文关系一目了然。“阔人已乘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⑤鲁迅《崇实》一文中的《剥崔颢<黄鹤楼>诗》通过对崔诗的互文转换,辛辣地抨击了国民党置民族存亡于不顾,醉生梦死,借机大发国难财的罪恶行径。1933年日寇入侵山海关(榆关),国民党政府不但不抵抗,反而搜罗北平的珍贵文物仓皇南逃,指责学生罢课参加抗日运动,达官贵人依然沉醉在烟花场上。鲁迅痛恨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忿而写了《崇实》一文进行抨击,讽刺国民党反动派抢运古董是在于“崇实”能“随时卖出铜钱来”。而大学生没有古董那样值钱,所以受到冷遇,因而“剥崔颢《黄鹤楼》诗以吊之”。在剥皮换骨之后,人们仍能看出两首剥皮诗与崔诗的互文性联系。
(八)隐述。除了直接引用和间接转换外,间接隐述他人的文本也体现出文本之间的联系。“黄鹤仙人身姓谁,空传崔颢旧题诗”(明顾璘《题黄鹤楼》)、“我闻崔颢诗中语”(清陈廷敬《黄鹤楼歌送魏使君》)、“昔闻崔颢题诗处”(明沈周《黄鹤楼》)、“昔读司勋好题句”(清黄景仁《黄鹤楼用崔韵》)、“太白未轻崔颢句”(明何景明《登黄鹤楼》)、“何处崔郎更赋诗”(清吴绮《黄鹤楼二首》其二)、“崔颢诗中旧日愁”(明戴复古《鄂渚烟波亭》)都写到崔诗。“楼真千尺迥,地以一诗传”,清赵翼《题黄鹤楼十六韵》指出黄鹤楼因崔颢的千古绝唱而声名远播。这些诗句都提到崔颢《黄鹤楼》诗,隐含着崔诗文本,与崔诗文本有间接的联系,也存在互文性关系。
在互文性的视域下解读历代黄鹤楼诗,不仅可以看出崔颢《黄鹤楼》作为经典文本的强大影响,后人如何记取崔颢《黄鹤楼》,而且与互文性理论不谋而合:“﹙互文手法﹚告诉我们一个时代、一群人、一个作者如何记取在他们之前产生或与他们同时存在的作品。”[4]58
二、李白黄鹤楼诗与后代拟作的互文性
接受美学把文本分为“第一文本”和“第二文本”两种。“第一文本”即作者创作出来的文本,“第二文本”是与接受者直接发生关系的文本。本文把崔颢《黄鹤楼》视为接受史上的“第一文本”,把李白的黄鹤楼诗视为“第二文本”。诗仙李白才名卓著,其《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等黄鹤楼诗亦是历来传诵的名篇,被后世诗人模仿、借鉴,与后代作品存在互文性关系。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是李白晚年的作品,写其游黄鹤楼时听笛的经历,抒发了羁旅之情和身世飘零之感。落梅花即古曲《梅花落》,多写身世飘零和去国怀乡之情。诗中巧借笛声渲染愁情,含蓄蕴藉。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评曰:“凄切之情,见于言外,有含蓄不尽之致。至于《落梅》笛曲,点用入化,论者乃纷纷争梅之落与不落,岂非痴人前不得说梦耶?”[17]717
此诗对后世的影响较大,许多黄鹤楼诗中运用“笛”、“梅”的意象和典故,化用其中的名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李诗形成互文性关联。宋高似孙《答武昌吴广文》中“庾亮笛吹黄鹤月”,运用庾亮夜登南楼谈咏的典故,化用李白诗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描绘文人雅士月夜登楼听笛的情景。清黄景仁《武昌杂诗》中“五月不风犹落梅”,化用李白诗句“江城五月落梅花”。明管讷《黄鹤楼》诗“笛吹江上野梅开”句,明张居正《望黄鹤楼》⑥诗“一笛梅花落远天”、清陈淮《月夜登黄鹤楼》诗“不知何处笛,解作落梅声”、清袁渭钟《登龟山望黄鹤楼》诗“不识何人吹玉笛,梅花未落已销魂”,都化用了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句。
李白《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⑦也引发了后人的拟作。诗云:“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岳飞之孙岳珂来到曾是抗金大本营的鄂州,触景伤情,借《黄鹤谣寄吴季谦侍郎》为其祖父千古奇冤一吐胸中积愤。末句“欲捶此楼呼酒狂”,化用李白诗“黄鹤高楼已捶碎”,在与李白诗的互文性关联中将愤激之情推向高潮。
明魏耕性格豪放,与李白有几分相似,其《拟李翰林〈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在标题、主题、风格、诗体、章法等方面模拟李诗,酷似李白的原作。“黄鹤高楼压荆州,影落洞庭三万秋。凭陵大啸弄明月,崩摧卷入天河流。太守却来相调笑,讥余捶碎黄鹤楼。黄鹤已捶碎,更铲叠嶂倾豪辈。洪涛浩瀚驾青雀,乘风啸傲事沉醉。醉后狂吟渌水歌……愿君归汉阳……振笔为文章……”此诗的标题既体现出对李诗标题的模仿,又点明模拟李诗的主题。诗中模仿李白的口吻对嘲笑其捶碎黄鹤楼的人再次作答,对李诗的主题进行了模仿。诗人要把黄鹤楼捶碎,还要铲尽叠嶂,倾覆“豪辈”。即使大醉,也要在浩瀚洪涛之上“乘风啸傲”。诗中充满汪洋恣肆、激越奔放的豪宕之情,颇似李白的风格。魏诗仿效李诗的诗体,亦采用了七言古诗的形式。诗歌的章法也酷似李诗,先对嘲笑李白要捶碎黄鹤楼的丁十八作答,再劝告他也要酣饮畅言,振笔写诗。与李白诗在标题、主题、风格、诗体、章法等方面都存在互文性关系。
宋元以后,崔颢《黄鹤楼》和李白的黄鹤楼诸作往往浑成一体,共同作为诗歌经典成为诗人规摹学习的对象。清代的一些黄鹤楼诗博采众长,吸收、转化了崔颢、李白诗两个经典文本,文本之间形成复杂的多重互文性。例如赵翼《题黄鹤楼十六韵》中“洲犹芳草色,笛正落梅天”,化用了崔颢诗句“芳草萋萋鹦鹉洲”和李白诗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秋色已老汉阳树,春风空忆武昌城。我闻崔颢诗中语,黄鹤长江万里情。白云缥缈楚天外,黄鹤飞去楼空在……”,陈廷敬《黄鹤楼歌送魏使君》也借鉴了崔颢、李白黄鹤楼诗两个文本。“秋色”句化用崔颢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春风”句化用李白诗句“春风十三度,空忆武昌城”;“黄鹤”句化用李白《送储邕之武昌》诗“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白云”句化用了崔颢《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句。
清张炳翔撰《留月簃诗话》采佚名《明诗余论》云:“诗人必目空千古,乃能横绝一时……题黄鹤楼者众矣,大半为唐贤所压。余最爱张从孚句云:‘二千里外独登楼,楼外天横一片秋。远树层层连赤壁,轻帆点点下黄州。英雄气向当时尽,江汉波同此处流。好借仙人手中笛,梅花吹落不知愁。’浑成自然,调高气逸,安见不突过前人耶?”[18]此论对张从孚诗的评价过高,从互文性的角度看,张诗不仅没有“目空千古”,还借鉴了崔颢诗、李白诗两个文本。押尤韵、用叠字、采用七律的形式效仿崔诗,“梅花吹落不知愁”化用李白诗“江城五月落梅花”。尽管有创新之处,但仍未能脱离唐代黄鹤楼诗的痕迹,与两个经典文本都有互文关系。
三、结语
历代黄鹤楼诗中存在如此丰富的互文性现象,令人惊奇,也引人深思。在《黄鹤楼》、《凤凰台》接受史中,崔、李“优劣论”是诗论家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崇拜“诗仙”耀眼光环的人们为《凤凰台》、《鹦鹉洲》更胜一筹找种种理由,当代虽有学者指出这种“批评的焦虑”[9]518,仍有一些学者坚持认为《凤凰台》超越了《黄鹤楼》。互文性是文学的记忆,“文学的记忆紧密依赖于读者的记忆,还依赖于作者的记忆,因为作者同时也是读者,他的记忆是有遗漏、有顺序和有选择的。这种记忆指引着文本的走向并决定了文本在时间里的留存。自此,互文性成为复杂而交互的游戏,它由构成文学空间的两类互补的活动来完成,也就是写作和阅读;两者就是这样不断地互相追忆。”[4]88互文性分析不仅能揭示经典诗作的影响,还可以看出影响的大小,互文性越多,影响越大。通过以上互文性阐释,可以看出,历代黄鹤楼诗中,崔颢《黄鹤楼》的仿作数量更多、仿作的形式更多样。我们不得不承认,崔颢一首《黄鹤楼》诗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李白的《凤凰台》和其他几首黄鹤楼诗,经过时间检验、由历代读者、作者选择接受的结果应该更客观公允。
后代诗人通过多种手法对崔颢、李白的黄鹤楼诗进行模仿、反模仿,其中有一些与互文性理论术语相通的概念,也有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有的方法。特殊引用、剥皮、间接隐述、转化两个经典文本等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有的互文性现象,是西方互文性理论家未曾关注的。如何从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中总结归纳互文性现象,概括中国古典诗歌中与互文性理论相通的概念和命题,进行中西对话,补充、丰富西方互文性理论,有待于学界的深入探讨。
注释:
①主要论文有:彭伟《崔颢诗歌论稿》,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陈文忠《从“影响的焦虑”到“批评的焦虑”——<黄鹤楼><凤凰台>接受史比较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沙元伟《评崔颢<黄鹤楼>和李白<凤凰台>》,《文学遗产》2001年第2期;沈文凡、彭伟《<黄鹤楼>诗的接受——以崔、李竞诗为中心》,《燕赵学术》2009年第1期;张明华《崔颢<黄鹤楼>首句作“昔人已乘白云去”之辨》,《古典文学知识》2014年第2期;胡可先《唐诗经典名篇的多元解读:以崔颢<黄鹤楼>为例》,《名作欣赏》2014年第4期。
②崔颢《黄鹤楼》收入编成于天宝三载的《国秀集》,详见傅璇琮《唐人选唐诗新编》。
③学界关于《凤凰台》的创作时间有不同观点,袁行霈先生认为其为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肖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第333页),笔者倾向于袁先生的观点。
④本文所引黄鹤楼诗均见汪昭才等选编《黄鹤楼诗词曲选详注》,武汉出版社1989年版。
⑤原载于《申报·自由谈》,1933年2月6日。收入《鲁迅全集·崇实》第四卷。
⑥一作《拟黄鹤楼》,见《张太岳文集》卷五,明万历刻本。
⑦虽然杨慎以为此诗为伪作,但不能抹煞其产生的实际影响,魏耕即把其当做是李白诗并仿作。
参考文献:
[1]严羽.沧浪诗话[M]//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699.
[2]王兆鹏.寻找经典——唐诗百首名篇的定量分析[J].文学遗产,2008(2):42.
[3]朱莉娅·克里斯蒂娃.词语、对话和小说[J].祝克懿,黄姝锦,译.当代修辞学,2012(4):34.
[4]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M].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5]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M].徐文博,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101.
[6]陈永国.互文性[M]//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7]赵一凡.欧美新学赏析[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142.
[8]蒋寅.拟与避:古典诗歌文本的互文性问题[J].文史哲,2012(1):22.
[9]陈文忠.从“影响的焦虑”到“批评的焦虑”——《黄鹤楼》《凤凰台》接受史比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5).
[10]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1] 殷晓燕.论汉学家在中国文学研究中的“互文性”运用——以宇文所安对唐代怀古诗的研究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0(2):110.
[12] 胡可先.唐诗经典名篇的多元解读:以崔颢《黄鹤楼》为例[J].名作欣赏,2014(4):14.
[13] 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4.
[14] 李白.李太白全集[M].王琦,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842.
[15] 詹锳.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407.
[16] 热拉尔·热奈特.热奈特论文集[M].史忠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69.
[17] 陈伯海.唐诗汇评[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717.
[18] 张炳翔.留月簃诗话[M].苏州图书馆藏光绪三十一年(1905)青丝栏稿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