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对艾滋病认知现状及校园干预研究进展
2018-03-18梁海旭恽朝晖张莹
梁海旭,恽朝晖,张莹
(1.沈阳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2013级3班,辽宁 沈阳 110034;2.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所致的以免疫系统损害和感染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1]。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2017年发布的GLOBAL AIDS UPDATE显示,全球共计3 670万人携带HIV,2016年全球新增180万HIV感染者,其中15~24岁的青年人HIV感染者占37%[2]。我国AIDS疫情主要呈现为低流行态势,但HIV感染者和患者的数量持续增加,全因死亡人数趋稳,并且在不同人群中的流行趋势存在较大差异,性传播已成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3]。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5年5月颁发的《2015年中国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现存活HIV感染者29.6万、AIDS患者20.5万,死亡人数15.9万,AIDS病死率自2011年以来持续下降,2013年病死率已下降至6.6%。《2016年中国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指标显示,15~24岁的青年人能够正确识别AIDS经性传播的途径并摒弃错误观念的仅占61.3%,其中20~24岁的大学生群体比例占45.2%[4]。
目前,AIDS在临床上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健康教育是目前公认的预防AIDS最有效的方法[5]。大学生作为一个脆弱的群体,正处于性活跃期,存在思想不成熟、自制力和意志力差等特点,极易受社会中各种诱惑的影响导致无保护性性行为的发生,这是大学生感染HIV的潜在危险因素[6]。近年来国内外对大学生AIDS认知现状及校园干预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将着重分析我国大学生对AIDS认知现状及校园干预研究进展,现综述如下。
1 大学生对AIDS认知研究方法现状
目前针对AIDS研究采用的抽样方法具有多样性,主要包括横断面现场问卷调查方法、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和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等。龚敏等[7]采用横断面现场问卷调查方法对抽取的570名江西省某高校学生进行AIDS认知状况及健康教育需求现状调查。申元英等[8]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云南省某高校南亚留学生与国内学生AIDS知信行状况进行调查,每层样本约为175人,总样本量700人。王利兵等[9]则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并辅之以个别访谈法对安徽某高校大学生AIDS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孔庆滨等[10]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东北林业大学2015级新入学大学生1 146人进行了对AIDS认知及性行为问卷调查。黄静等[11]采取目的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山东省、陕西省3所大学,以班级为单位抽取学生共计730名,采取不记名自填问卷的方式对纳入的713名大学生AIDS知识态度行为进行调查。
调查方式主要为问卷调查,包括统一发放和自行设计两种问卷类型。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最为常用,内容一般包括人口学特征,HIV/AIDS基本防治知识、传播途径、对HIV/AIDS的认知、态度及相关生活技能等[12]。也有部分采用教育部高校AIDS防控工作试点方案统一发放的由高校预防AIDS健康教育课题组《2014版大学生预防AIDS相关知识调查问卷》实行无记名自填方法[10]和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推荐的《大学生预防AIDS相关知识、态度及其行为的调查问卷》[13]。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在对大学生AIDS认知状况研究中,样本量小的多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或目的性抽样,样本量大的多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研究方法多为定量调查,缺乏多样性,问卷内容多为自行编制,内容不统一。
2 我国大学生AIDS认知现状调查
目前,我国大学生对AIDS防治基本知识虽有一定了解,但认知程度仍在较低水平,且知晓率存在着性别、地域等差异。王雪岩[14]对某高校大学生AIDS认知水平调查发现,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大多数人了解“AIDS是一种传染性疾病”等基础性知识,但对“HIV/AIDS在我国长期处于流行增长期”等知晓率较低,其中“使用优质安全套可预防HIV/AIDS”等知晓率均不超过60%,表明大学生缺乏对AIDS的较为深入了解。有研究随机抽取297名新入学大学生进行HIV/AIDS知识及态度调查,结果知晓血液传播的占92.93%,共用注射器占91.25%,无保护性的性行为占88.55%,母婴传播的占79.46%,但错误的认为通过蚊子传播的占54.21%。对AIDS患者的态度有38.72%学生认为需要隔离,71.04%学生认为应强制性检测,35.35%的学生同意使用患者的用具,这表明大学生在针对AIDS的某些问题上还存在着严重的错误的认知[15]。由此看来,我国高校针对大学生缺乏全面系统、有针对性的AIDS健康教育,如何在未来的知识普及中使高校大学生群体的AIDS自我防范意识全面提升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16]。
2.1 专业及年级差异 吴登艳等[17]研究甘肃省兰州市高校学生AIDS认知状况发现,不同专业大学生对AIDS一般知识的认知存在差异:医学生对AIDS一般知识的认知情况较文史和理工类学生高,但各专业对“单从外貌感官不能判断是否携带HIV”的正确认识率偏低,且不同专业间对“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不是同一概念”“目前无预防AIDS的疫苗”的认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孟巍等[18]也发现不同年级的医学生知晓率有所不同,对于HIV的英文缩写、AIDS治疗方法、临床表现、什么是“窗口期”等问题,高年级医学生知晓率明显高于低年级医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辛青等[19]对潍坊某医学院部分大学生AIDS认知及态度调查也发现医学专业学生的知晓程度好于非医学专业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医学相关专业学生掌握医学知识较多,获得各方面知识的渠道较广有较大关系[20]。
2.2 性别差异 李利兰[21]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对AIDS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高,平均超过80%,但男生对AIDS防治基本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我国应着重对女高校大学生开展AIDS防治基本知识教育。吴登艳等[17]在对甘肃省高校大学生AIDS的认知状况调查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对AIDS一般知识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男女生对“AIDS是传染病”和“目前无预防AIDS的疫苗”问题上认识有差异,且这两项中男生的认识程度(96.50%,80.80%)均较女生(92.50%,66.00%)高。这可能与男生群体更易于接触传播多渠道、多形式涉性电影媒体和书籍等有关[22]。
2.3 城乡差异 吴韶彬[23]通过对不同生源地学生调查发现,农村学生对“蚊虫叮咬是否会传播HIV”等AIDS传播途径知晓率低于城市学生,表明大学生对AIDS防治基本知识存在地域差异。朱丁等[24]以1 218名新生为主体探讨城乡生源是否存在AIDS认知差异时发现,仅有38.3%城市生源和27.8%农村生源清楚蚊虫叮咬不会传播HI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在以后的健康教育应针对农村生源给予针对性的指导[25]。
2.4 父母文化程度与职业差异 郭振友等[26]研究AIDS高发地区医学院校大学生对AIDS的知信行现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影响大学生对HIV传播途径的知晓。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对HIV传播途径的知晓情况反而越差。父母职业不同的大学生对HIV传播途径的知晓情况存在差异,其中父母职业为教师和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大学生,对HIV传播途径的知晓情况较好。这表明家庭因素如父母文化程度等,是影响大学生知信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后的AIDS防控工作中应要求家庭重视并开展AIDS健康教育。
2.5 防治态度差异 有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对AIDS患者没有较为明显的歧视行为,性健康教育接受度普遍较高,但部分学生对AIDS防治态度存在误区。一项调查发现,有45%的大学生“愿意帮助AIDS患者”,39%大学生“同情但与AIDS患者保持距离”,16.5%大学生“讨厌、鄙视AIDS患者”,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对AIDS患者具有较为积极的态度[27]。郭建丽[28]调查3 500名清华大学新生对AIDS健康教育的看法,发现AIDS的健康教育活动普遍得到学生们的欢迎,95.9%的学生们认为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开展预防AIDS的内容,有88.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正确使用安全套的教育,说明大学生还是很乐于接受性生殖健康教育。李晓燕等[29]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医学生较其他专业学生对待AIDS患者更能表现积极的态度。但另有研究显示,近33%的医学专业大学新生认为应将AIDS患者与健康人隔离或统一管理,这表明部分医学生仍对AIDS防治态度存在较大误区[30]。徐群英等[31]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南昌市某高校学生进行AIDS相关问题调查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AIDS患者的态度存在着思想障碍,98%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预防AIDS知识的健康教育和掌握预防AIDS的技能,部分学生的态度有待改进。由于我国对青年群体性健康教育的匮乏,导致对大量学生缺乏性知识的正确引导和认知,大学生对AIDS的不正确态度亟需改善,对AIDS感染者的消极态度将构成社会性危险因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着重提升大学生对AIDS患者的同情、关爱的积极态度,逐步消除对AIDS的恐惧心理[32]。
2.6 防治相关行为差异 在大学生群体中,无保护性性行为发生率较高,处于HIV感染的高危境地,男性同性恋的高危同性行为较为普遍,初始性行为年龄的提前,大大提高了大学生感染HIV的危险性[33]。吴韶彬[23]对武汉市大学生AIDS的知信行调查中发现,如果家人或亲戚得AIDS,85.6%的学生表示愿意照顾,3.2%和11.2%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和不知道,72.2%的学生愿意与AIDS患者继续来往,表示不愿意和不知道的人分别占8.5%和19.3%,愿意和AIDS患者一起学习的学生占68.3%,还有12.5%的人不愿意,19.3%的人选择了不知道。某医学院校大学生调查结果表明,59.5%的大学生表示能够接受婚前性行为,20.2%的大学生告知已发生过插入性性行为,85.7%的大学生知道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预防性传播疾病[34]。这表明当代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较高,并没有意识到高危性行为易传播和感染HIV,这极易使大学新生处于感染AIDS的高危境地。黄琳等[35]对惠州市各AIDS自愿咨询检测点咨询检测的223例男男同性性行为者调查发现,首次发生同性性行为的年龄为15~45岁,开始有同性性行为至今接触过的同性人数为1~30人,性行为方式主要为肛交(94.6%),且最近1次肛交时用安全套的比例仅为57.0%,HIV感染率为10.8%,病例主要集中在20~29岁,调查的职业中学生占16.7%。高校应加强对男性同性恋AIDS知识的健康教育,使其正确了解和掌握AIDS知识。当代大学新生的性行为观念逐步开放,但缺乏对AIDS的预防意识和技能[36]。作为防治HIV传播的重点人群,在今后的教育中应着力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广泛开展行为干预策略,改变危险性行为,只有实现知识到行为的转变才能有效控制HIV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
3 AIDS校园干预研究进展现状
大学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和获得生活、工作技能的场所,在学生接受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得到为保持健康和避免严重健康问题所需的知识、态度、价值观及技能等服务[37-39]。但近些年来高校对AIDS重视程度并未有显著的提升,只有极少数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AIDS干预手段,大多数高校碍于传统守旧观念,并未采取有效干预措施[40-41]。龚敏等[7]研究发现大学生期望获得AIDS的途径依次为公益宣传、大学选修课、报纸、专家讲座等,50%的大学生希望大学开设AIDS选修课、专家讲座。这表明目前高校在AIDS健康教育方面的不足,高校作为AIDS防控的重点区域,应格外注重对学生AIDS的健康教育。陈沄渟等[42]对南通市大学生AIDS认知及性行为调查时发现,因同龄人背景相似且易沟通,同伴教育在性教育中优势较大。建议高校尝试同伴教育,积极开展同伴教育员培训工作,定期为大学生提供健康咨询。也有研究表明,大学生预防AIDS健康教育较理想的模式应以同伴教育为主,兼顾专家教育和自我教育,三者优势互补,可取得良好的效果[43]。张晴雯等[44]发现我国大学校园内公开开展性教育课程严重欠缺,缺少系统、规范、科学及全面的性健康教育内容和模式,课堂传授在AIDS健康教育中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高校应适当开展AIDS健康教育讲座或开设理论课程。在大学校园中开展全面的AIDS教育势在必行,应充分发挥学校社团等平台的作用,鼓励同学积极参与AIDS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高校的AIDS宣传教育工作。
4 总结与展望
从1981年美国首次发现AIDS以来,AIDS已在全世界传播,对人类生命、社会、经济和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中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AIDS病例后,HIV感染者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防治AIDS是当前社会一项重大而迫切的公共卫生工作。我国在《中国遏制与防治AIDS“十三五”行动计划》中有关高校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是:青年学生等重点人群以及易感染AIDS危险行为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均达90%以上[45]。该行动计划强调了今后我国预防控制AIDS的工作重点,要有效控制性传播,持续减少注射吸毒传播、输血传播和母婴传播,进一步降低AIDS病死率,将我国AIDS疫情继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由于目前AIDS传播蔓延的危险因素仍较广泛地存在,给AIDS预防控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疫情正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中25岁以下的青年占有较大比例,我国大学生AIDS健康教育较为薄弱,大学生对AIDS的知识掌握并不全面,仅对基本知识具有一定了解。社会及学校应加大对AIDS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针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性别、地域等因素差异,进一步开展AIDS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加强大学生AIDS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对其不健康行为的干预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充分了解大学生对AIDS防治的知信行现状并采取健康教育,提高其认知程度,不仅有利于预防校园内AIDS的爆发,也对我国AIDS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Anderson KG, Beutel AM.HIV/AIDS prevention knowledge among youth in Cape Town,South Africa[J].JSoc Sci,2017,3(3):143-150..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UNAIDS Global AIDS Update 2017[R].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7:1-16.
[3]张跃进.某高校部分新生对艾滋病认知水平的调查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6(1):67-69.
[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2016年2月全国艾滋病性病疫情及主要防治工作进展[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6,22(4):223.
[5]马明霞,黄香玉,耿文奎,等.桂林市低年级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状况及性行为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19(3):253-256,264.
[6]伍迎春,周振宇,官永玉.艾滋病高发区某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J].中国校医,2016,30(9):655-656.
[7]龚敏,汪德华,胡庭灵.江西省某高校大学生AIDS认知状况及健康教育需求现状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4):4821-4822.
[8]申元英,李丽娟,袁芝琼,等.云南省某高校南亚留学生与国内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状况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5,28(2):84-87.
[9]王利兵,叶良均.大学生艾滋病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6(8):558-560.
[10]孔庆滨,王云,张晓璐,等.大学生对艾滋病认知及性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6,32(9):1252-1254.
[11]黄静,绳宇,于荣辉.713名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2006,13(9):73-76.
[12]郑婷婷,刘洪庆,胡军,等.2007年潍坊某医学院部分大学生艾滋病认知及态度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08,14(12):1072-1074.
[13]王新华.女大学生新型毒品及艾滋病知识需求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9):1193-1195..
[14]王雪岩.某高校大学新生艾滋病认知水平和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干预效果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15]黄瑞英.通辽市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现状及干预效果评价[D].济南:山东大学,2008.
[16]赵群,王军芳.中美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模式及其对艾滋病歧视态度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9):1301-1303.
[17]吴登艳,袁宏,姬鹏宇,等.甘肃省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状况调查[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1,26(6):1-5.
[18]孟巍,洪丽,余良主.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6):1552-1554.
[19]辛青,刘冬梅,孙国芬,等.山东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认知及态度情况调查[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9(5):143-146.
[20]韩梅,张维,欧阳琳,等.1999-2015年重庆市青少年人群HIV感染状况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6,22(7):522-524.
[21]李利兰.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5,12(3):22-23.
[22]王海雪,朱广荣,温萌萌,等.北京市公共服务场所流动青少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影响因素[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6,22(7):528-531.
[23]吴韶彬.武汉市大学生对艾滋病的KAP调查及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24]朱丁,沈惠芬.1218名高校新生艾滋病认知水平的调查[J].中国校医,2009,23(2):158-159.
[25]王璐,余小鸣.校外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6,22(7):532-535,542.
[26]郭振友,黄丽仙,谢润德.广西某医学院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6,22(2):123-125.
[27]李宁,樊盼英,马彦民,等.河南省15~24岁青年学生HIV流行情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10):1729-1731.
[28]郭建丽.清华大学新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及性观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3):223-224.
[29]李晓燕,李莉莉,柳淑杰.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研究现状[J].医药前沿,2016,6(5):368-369.
[30]李一,彭涛,佟雪,等.黑龙江省4所高校开展艾滋病预防教育项目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6,22(7):573-575.
[31]徐群英,王红卫,胡敏,等.大学新生预防艾滋病知识及态度的现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2):229-231.
[32]马媛媛,金涛,胡晓远,等.新疆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6,45(21):2973-2975.
[33]张诤,王尚文,冯峻,等.昆明市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比较[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6,37(11):130-133.
[34]杨书,朱彦锋,王升力,等.成都某医学院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7,23(7):634-636.
[35]黄琳,李钰,薛妙钦,等.223例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高危行为与HIV感染影响因素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7,23(4):16-18.
[36]彭琳,张菊英,黎瀚东,等.成都市男男性工作者艾滋病性病知信行定性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9):811-813.
[37]王莹,姜戈,商晓娟,等.在大学生中进行艾滋病知、信、行调查及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9):559-560.
[38]卫生部,国家计委,科技部,等.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8(29):1105-1113.
[39]阿曼古丽·依不拉音,杨冬梅,阿曼古丽·依明,等.新疆巴州大中专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认知和行为调查[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6,31(4)10-12,27.
[40]杨桂玲,王莉,吴明,等.辽宁省2010-2013年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行为调查及HIV感染情况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4,15(5):408-411.
[41]黄亚阳,马迎华,周佳,等.我国15省市大学生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3(4):14-17.
[42]陈沄渟,庄勋,侯晓艳,等.南通市大学生艾滋病认知及性行为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5):779-780.
[43]张婉青,郎靖,卓琳,等.大学生不同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效果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8):1175-1178.
[44]张晴雯,姚志强,陶会.嘉峪关市在校大学生艾滋病认知状况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6):54-55.
[45]赵维婷.《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发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