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宫洪涛教授从脾论治眩晕经验总结

2018-03-18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治则清阳头晕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眩晕称之为“眩冒”,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眩即眼花,晕是头晕,,故统称“眩晕”。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站立不稳,眼球震颤伴恶心、呕吐、汗出、耳鸣、听力下降,面色苍白甚则突然仆倒等症状。《医学正传·眩晕》谓:“眩晕者,中风之渐也”,指出其预后情况[1],认识到眩晕与中风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现代医学根据眩晕的病变部位、病因分为前庭周围性眩晕、前庭中枢性眩晕、全身疾病性眩晕、眼病性眩晕及神经精神性眩晕。治疗上西医多采用盐酸氟桂利嗪、地西泮等药物,但只是对因治疗,因延长患者的前庭功能代偿时间而在短时间内起效[2]。宫洪涛教授在多年的实践中对眩晕的治疗有其独到见解,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 病机分析

历代医家对眩晕病机认识不一。《灵枢·大惑论》中曰:“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人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提出了外邪致眩学说。《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主张眩晕的病机应从风火立论。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治病因素之一,《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心下支饮,其人苦冒眩”。《丹溪心法·头眩》中强调“无痰不做眩”, 提出痰饮致眩学说。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首先提出用通窍活血汤治疗眩晕,说明眩晕与“淤”有关。《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提出了眩晕的发作与髓海不足有关。《景岳全书·眩运》篇中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指出“无虚不能作眩”。归纳起来有风、虚、痰、淤五个方面,涉及肝、脾、肾等脏。

宫教授认为眩晕的病位在头,头为“清阳之府”。人体的清阳之气、精华之血皆上注于头,头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而眩晕的发生与脾功能失常有关。《士林余业》云“有因气虚下降而眩晕者 , 盖脾居中州 , 主升清散精 , 今中气不足,则清气不升,不能上奉清空,清空失养,故头为之倾 , 目为之眩”。《素问·厥论》云:“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忧思劳倦伤脾,以致脾阳不振,健运失职,水谷不化精微,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湿内停,积聚成痰,痰扰清窍而致眩晕。《医学准绳.六要》云“中宫湿痰 , 壅塞清道 , 因头眩晕 ”。路志正亦认为“脾虚失运痰湿生”是眩晕病机的关键,倡导在健脾益气、燥湿化痰、升清降浊的同时灵活变通[3]。脾胃位于居于中州,是气机升降之枢纽。《医门棒喝》云: “升降之机者,在于脾土之健运。”脾主升清,引导着肝的升发、肺的宣发、肾水的上升,胃主降浊,引导着心火下降、肺气肃降、肾的纳气,维持人体处于阴阳平衡状态。《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云:“脾胃一伤、无乱互作……头痛目眩。”指出脾胃亏虚,则气乱于头、神明昏乱,而发眩晕。黄元御所论:“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故医家之要,首在中气”。故宫教授在眩晕的诊疗中注重“脾”生理功能的调理,强调“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在眩晕治疗中的重要性。

2 验案举例

2.1 肝阳风火,上扰清窍

张某,女,42岁,个体,头晕伴耳鸣3 d,口苦,失眠多梦,家庭不和,平素喜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数。此型辩证为肝阳上亢证,以平肝潜阳,清火熄风为治则。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组方:天麻12 g,钩藤12 g,石决明9 g,桑寄生12 g,黄芩9 g,栀子12 g,茯神9 g,夜交藤12 g,川牛膝9 g,杜仲12 g,枸杞子20 g,龙胆草12 g,丹皮12 g。患者服用7剂后,复诊,头晕症状明显改善,口苦症状消失,上方减龙胆草,丹皮,继服7服后复诊,症状痊愈,嘱患者平素注意畅情志。本例患者平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阴耗伤,风阳易动,清窍被扰,本方的配伍应用使亢阳得潜,肝风得熄,清窍得平。

2.2 痰湿中阻

李某,男,36岁,文员,头晕2 d,平素过食凉饮,现患者头晕、耳鸣、视物旋转,胸闷呕恶,呕吐痰涎,舌苔白腻,纳差便溏,小便可,夜寐可,脉滑, 此型辨证为痰湿中阻型眩晕,则拟健脾燥湿、运脾化痰为治则。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组方:茯苓20 g,法半夏 12 g,白术 10 g,天麻 10 g,石菖蒲 10 g,丹参 15 g, 川芎12 g,党参 20 g,厚朴12 g,橘红12 g,陈皮 12 g,焦三仙各 30 g,竹茹9 g,生甘草 6 g,生姜3片。服用3剂后症状明显改善,复诊,继续守原方巩固治疗3剂后,临床症状痊愈。本例患者平素过食凉饮,损伤脾阳,脾位于中焦,主运化水液,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脾阳受损,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则水液代谢障碍,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清窍引发眩晕,故以健脾燥湿、运脾化痰为治则,本方的配伍应用使痰邪去,清阳生、浊阴降,眩晕止。

2.3 气血亏虚型

张某,女,32岁,职员,间断性头晕半年,再发1 d,近日,由于工作压力较大,经常加班,形体偏瘦,每于劳累后头晕易发作,面色晄白,懒言,腹胀纳差,夜寐差,二便正常,舌淡苔白,脉细弱,此型辩证辨证为气血亏虚型眩晕,以补养气血,调养心脾为治则,使清窍得养,方选:归脾汤加减,组方:黄芪15 g,党参12 g,白术12 g,当归12 g,木香9 g,川芎12 g,白芍12 g,熟地黄12 g,茯苓10 g,龙眼肉12 g,夜交藤10 g,大枣3枚,炙甘草6 g, 服用10付后头晕症状明显改善,时有心慌,上方加远志12 g,柏子仁12 g,继服10付后痊愈。本例患者久疲劳倦,损伤脾胃,气血亏虚,气虚清阳不升,血虚清窍失养,而致眩晕,本例患者以补养气血,健运脾胃为治则,使气血足,脾气健,眩晕愈。

3 小结

眩晕是临床的常见病,症状发作时极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发作突然、急骤,极易发生危险。宫教授认为随着现代人工作压力的增大,生活节奏的加快,过食辛凉、肥甘油腻,生活作息的不规律,损伤脾胃,使脾不升清,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而致痰饮内停;无以化生水谷精微,上输于肺,肺失所养,而致肺失肃降,通调水道功能失职,水、湿、痰阻滞清窍而致眩晕。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晰,其治疗大多以对症处理为主,远期疗效不肯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治疗眩晕方法丰富、临床疗效肯定,具有明显减少发作次数和缓解临床表现症状,宫教授认为眩晕发病基础是脑失所养,髓海不足,病理因素为风、火、痰、淤、虚,其中痰、虚起着关键的作用,在临床辨证中从脾入手,以健脾燥湿,养气血,以达到调整脏腑阴阳,使阴阳平,气血和,眩晕愈,疗效肯定,具有很高的临床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廖成荣.杨廉方治疗眩晕经验浅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32(10):1014.

[2] 阿道夫M·普朗斯坦,托马斯·伦珀特.眩晕和头晕实用入门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

[3] 刘 建.路志正运用调理脾胃法治疗眩晕举隅[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11):1457.

猜你喜欢

治则清阳头晕
防跌倒,当心直立性头晕或眩晕
汽车发动机机械故障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研究
头晕和眩晕有何区别
孔伯华治疗眩晕用药与治则的数据研究
治则在中医临床诊治中的作用
梳走头晕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
头晕晕的,好像中暑了
小儿湿疹的中医临床治则探微
江苏清阳机器有限公司 原江苏清淮船舶机器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