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升本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2018-03-17李亚雄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8期
关键词:转型发展

李亚雄

[提要] 本文从微观的内外部环境和宏观环境三个方面分析新升本地方高校发展所面临的环境,系统阐述当前新升本地方高校发展的影响因素,为新升本地方高校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新升本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战略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1月29日

新升本地方高校是指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教育改革背景下由地级市师专和专科升格的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其具备我国普通大学组织构成的普遍性的特征,我国大学组织面临的战略环境就是组织内外部可能对组织发展造成已有的或潜在影响的各种机构力量。其主要构成包括:内部环境,由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组成;外部环境,由政府、社会、行业等组成。与此同时,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新的变革时期,宏观的时代大背景要求新升本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要求其转变发展模式,提高区域适切性,加强学校特色。因此,要想平稳推进新升本地方高校改革,必须了解新升本地方高校这个群体所面临的战略环境,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下更好地把握高校发展,制定合理的战略规划。

一、微观环境分析

(一)内部环境分析。新升本地方高校成立之前,是由当地师专和当地所有的专科合并升格而成的本科院校,升格之初,管理班子构成和教师资源大体上是原本专科转制过来的,这部分在本科成立之前,基本上都没有很深的本科办学和教学经验,因此在其发展伊始,其将一流的大学作为标杆看齐,模仿其办学实践,实践证明,这种“拿来主义”是不成功的。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其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管理者对本科办学实践有了更加深刻和理性的认识,大部分新升本地方高校的领导都有过高水平大学的管理经验,许多管理者都是在办学水平更高的大学担任过领导职务。其对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建设十分重视,因此引入了大批的具有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和专家,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以往的高校招生是以高校为单位、分批次录取,被列入第一批招生的高校总能招到高分考生,被列入第二批、第三批招生的高校则只能从剩余考生中顺次录取。由于人为地将高校分为三六九等,限制了各高校的招生范围,而新升本地方高校所录取的考生就是第二批次的学生,这类学生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并非是顶尖的学生,但也是未来我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中,一小部分具备成为一流的社会领袖的能力和潜质,但大部分人只具备着成为社会和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潜力。

(二)外部环境分析

1、政府环境。政府环境,主要是通过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及其他政策的环境,是影响大学发展的直接原因。我国《宪法》和《高等教育法》的确赋予了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政策是政府管理大学的工具,国家通过政策引导配合相关财政支持引导大学发展。政府在人、财、物方面具有极强的控制力,政府资源是我国大学办学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教育经费拨款多少直接影响高校的发展,教育投入增加势必带来高校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大学千方百计地迎合政府政策的原因之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资源的有限性使其成为了各大学组织的竞争对象。

新升本地方高校政府环境是由中央政府高等教育政策、省级政府政策以及所在地区的地市级政府的政策组成的体系。当前,中央政府逐渐意识到了大学层级划分带来的影响,意图通过新一轮的政策引导普通本科院校的改革发展,地方政府也大力推动,相关省市均响应中央号召积极颁布政策,占普通本科大部分的新升本地方高校现面临着良好的发展环境,主动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的院校将获得极大的政策倾向,这类高校转型发展是其未来主要面临的工作之一。

2、社会环境。一般而言,大学的社会环境是指社会对大学的认知程度和社会声誉,大学是依附于社会存在的,没有社会的支持和认知,大学的发展是难以为继的。新升本地方高校作为普通本科院校的一部分,具有所有大学的一般性,但也具备其特殊性,它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其不仅包括一般社会环境,还包括所在区域社会环境。在其升格之前,多为地方师专,在所在区域社会认知程度较高,在升格、更名之后,而在其发展过程,专业实力、人才培养质量等内涵并未产生新的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且原有的内涵所具备的区域社会影响力也在逐渐弱化。地方大学必须紧紧依靠地方才能打牢基礎,新升本地方高校发展必须与区域社会环境相协调,其服务面向必须是为所在区域服务,紧紧依靠当地社会,细分地方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才能被区域社会认可。例如,吉首大学作为地方院校,其紧紧依托武陵山区及湘西民族自治州,培养当地具有民族特色和满足地方需求的人才,在湘西区具有极高的社会影响力。该关系使学校和区域之间形成了天生的相互依赖和信任的固定联系,这种联系成为了学校发展的特色和方向。

3、行业环境。行业环境,主要是指大学在过去的发展中与某一行业形成的亲缘关系,该关系使学校和该产业之间形成了天生的相互依赖和信任的固定联系,这种联系成为了学校发展的特色和方向。非中心新升格地方本科院校多由地级师专升格而来,教师属于公共服务业,在我国基本是享受国家事业编制,岗位数量稀缺,无法吸纳大量的毕业生。新升本地方高校其行业特色并不明显,因此这类院校必须主动寻找区位行业资源发展特色。要深入企业、社区寻找项目,通过以非行政的方式建立起联系,主动承担区域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和科研的任务,为区域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这样就有利于形成支撑新升本地方高校发展的办学特色。

二、宏观环境分析

(一)知识社会时代背景。知识社会时代,知识的应用性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主流。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知识和技术创新逐渐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当前,新的经济——技术范式已经开始在产业中凸显,以互联网为基础、以新能源为核心的新的生产技术不断在市场竞争环境中被发明,智力资源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优势竞争资源。支付宝、微信等基于互联网技术和移动设备集合的应用软件已悄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的互联网技术正在蓬勃发展,这些都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知识应用的结果,这些新兴知识都是在特殊的产业情境中产生的。以学科为知识生产单位的高校已经不再是科学的主人,科学已经散落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各式各样的社会组织在具体的生产情境中生产出情境化的知识。知识社会中新的知识生产模式正在超越传统学科的界限,打破由学科制度化所建构的人类的认知的“铁的牢笼”。高等教育活动的本质是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传统大学是生产和传播知识的地方。但是在知识社会里,知识的产生速度已经远远快于高等教育活动的速度,高等教育发展不仅仅在结构上不适应产业发展,更是在组织创新速度上落后于产业更新速度。大学面对社会发展变革,培育高新科学的人才已逐渐成为大学新的使命。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所主导的新时代,新经济、新业态蓬勃兴起,应用性正在成为现代高等教育获取合法性的新来源。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未来新产业的发展需求,大学必须改变培养模式。因此,大学新的战略定位既要谋一域,更要谋全局,还要谋未来,要满足当前新经济发展的人才需要,更要布局面向未来新的技术和产业的新专业。

(二)国家复兴战略全局。国家复兴离不开发展,发展必须依靠丰富的人力资源,特别是在全球化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中国要想实现大国复兴必须加强高质量人力资源的建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劳动力优势成为世界制造工厂,而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世界各发达经济体提出“再工业”战略,欲通过发展和巩固制造业,以此来促进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特朗普政府主张贸易保护“收缩策略”,通过政府主导提高制造业竞争力,主张迁回海外工厂,让美国工人有工可做。德国政府推出《德国工业4.0战略计划实施建议》,以智能制造来巩固全球制造业的龙头地位。英国政府发布《英国低碳转型计划》,未来将在政策倾斜、产品采购、教育培训、标准化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制造业全面支持。中国人口红利也逐渐散失,制造中心逐渐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转移,中国制造大国地位已经受到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面冲击。同时,世界经济竞争进一步白热化,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协定进一步强调了对知识产权、劳工标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高标准要求。这无疑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货物出口带来限制。再者,中国已经进入了经济新常态,经济增速减缓,以生产资本投入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适宜当前的发展,201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1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但也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难题。面对世界经济的新挑战,中国必须改革经济发展方式。面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同步发展,构建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不仅仅要培养“高精尖”科学人才,也要培养能促进产业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和深入一线生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当务之急,高校必须深入产业、企业,产学研结合协调发展,扩大应用型的规模和提高培养质量,这是中国激发经济潜力,继续保持经济增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三)产业发展变革大局。当前,知识产业化浪潮即将来临。中国必须优化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本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要素,其数量、类型和结构影响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程的快慢。日本、韩国发展经验启示,日韩两国劳动力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比较优势,并在后续的经济增长中因为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带动了企业技术的创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入不足和高等教育存在的弊端,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的存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我国的产业发展仍处在产业链的低端水平。因此,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我国产业升级的关键,而培养适应产业升级的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产业升级所需的人才是什么样的人才?对比美国发展经验的启示,美国大学推动的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得以提高的根本源泉。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就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成为德国经济复兴和迅速发展的保障。大学在面对危机时的灵活性与变革是高等教育自身更是一个国家摆脱危机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应该理性思考变革的问题,面对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对国家发展的危机,我国高校必须敢于变革观念,推行制度创新,大力推进向应用型转型的力度,促使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的成果满足产业技术进步和升级的需求。

(四)高等教育发展困局。2015年《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本科院校有1,202所,其中包含283所独立院校,数量相较于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前是翻了一番。但是,我国高校在大众化的进程中也出现了迷失的现象,趋同化严重,可以说“千校一面”毫不为过。我国学者将我国高校趋同的表现主要总结为四点:一是发展规模“求大、求全”;二是发展目标“求高”;三是学科设置“求上”;四是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高校趋同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人才培養无特色,社会适应性不强,特别是许多地方性新升格本科院校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脱节,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发挥欠缺,知识、人才等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未能充分发力,出现一方面大量大学生“失业”,一方面大量用人单位人才紧缺的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也深刻地反映了高等教育结构、层次比例、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改革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多样化发展形态正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本质所在和必然要求。当前,国家提出分类发展,引导一批高校转型发展,成为应用型高校。应用技术大学是部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一种方向性目标要求,并非一种标准化、定型化的模式,更不是低层次、低水平高校的称谓。应用技术大学的主体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但并不是说一所大学的所有学科专业都要统一化、标准化,每一所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办学传统与办学条件以及所处区域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来进行新的目标定位,其内部都应存有多元化与多样化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特长学生的个性化、特色化发展,培养各界精英。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处于的一个特殊的时代,新升本地方高校发展所面临的环境也日益负杂,对于其发展环境分析了解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开拓其经费来源,补齐其建设的掣肘。在新的境况下,了解了新升本地方高校的发展环境,有利于对应用型转型发展提供指导,提高战略规划制定的适用性。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建华.高等教育的应用性[J].教育研究,2013.4.

[2]邱晓东,吴福象.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与中国发展战略调整[J].国际论坛,2016.3.

[3]杨林,陈书全,韩科技.新常态下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协调性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5.21.

[4]刘文,王静.中日韩经济发展方式的比较与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11.7.

[5]何菊莲,李军,赵丹.高等教育人力资本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3.2.

[6]温正胞.科技创新与竞争力:二十一世纪美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关键词[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4.

[7]杜才平.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及其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5.3.

[8]黄海刚.经济危机与高等教育变革——美国的历程与经验[J].高等教育研究,2009.6.

猜你喜欢

转型发展
转型发展形势下公共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探索和思考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转型发展形势下国际市场营销学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