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转变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思考
2018-03-17李高
李高
[提要]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要实现这一百年目标,当前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补短板,而在诸多的短板中,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是最为突出的短板之一。新问题、新挑战,这都迫使我国农业在“十三五”时期必须实现战略转型与突破,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关键词:全面小康;农业现代化;补短板;战略转型与突破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1月30日
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到来,我国农业也进入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当前农业的发展,在农产品价格方面“天花板”日渐封顶,在生产成本方面“地板面”不断抬升,在资源环境方面“紧箍咒”日益加剧……这些新问题、新挑战,迫使我们必须切实加快转变现代农业发展方式。
在“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补短板,而在诸多的短板中,农业现代化是最为突出的短板之一。改革开放近40年来,相比国家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显得尤为滞后。而“十三五”时期是补短板的窗口时期,必须紧紧牵住这个牛鼻子,力促农业发展实现战略转型,走上农业现代化的康庄大道,形成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一、农产品价格的“天花板”日渐封顶,必须实现从“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的转变
“价格竞争”是传统农业中农产品竞争的主要手段。研究表明:近代以来,我国的农业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单位面积的人力资源量持续增长,虽然总产量也不断增长,但整个农业的发展并没有质的突破,仍然是在传统农业的范畴之内回旋挣扎,国外学者名之曰 “内卷化”,即有增长、无发展,边际效益不断递减;另一方面,从产业发展的视角来看,则是我国农业的产业链太短,溢出效应微乎其微,进一步加剧了其在国家产业中的弱势地位。而“价值竞争”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果说“价格竞争”从量,那么“价值竞争”则从质,今天中国的经济已经从一味地追求数量的时代转而全面追求高质量了。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之后,老百姓对农产品的要求更注重于品质与服务。纵观欧美国家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价格竞争”都不是首选项,他们都是不断地提升品牌品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拓展销售渠道等来约束和超越竞争对手,同时也为自身创造更为有利的发展条件,这些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农业发展要为社会提供更好、更优、更具个性特色的产品与服务。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关键不在于“价格竞争”,而在于能否为老百姓创造出更高、更优的价值,不断地为老百姓提供具有新的价值的农产品。此外,“价格竞争”更大的恶果还在于会使我国农业现代化之路停滞不前,最终会形成多方受害的不堪局面。只有走“价值竞争”之路,才能使我国农业不断提升自己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利润、不断创造出差异化的农产品,走出传统农业的牢笼。
所以,我们要大力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倡导农产品本地生产与本地消费同步,积极发展自然农夫市集等新型业态,培育农产品拳头品牌,增加农产品的文化元素,以此来不断增强我国农产品在“价值竞争”方面的优势。
二、生产成本的“地板面”不断抬升,必须实现从依靠大量物资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转变
量增质难增,丰产增效难,这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弊病。仅就粮食而言,一方面是粮食进口量不断攀升,另一方面则是粮食的库存量也在不断攀升,并形成了“两高”、“两大”的怪局:“两高”即产量高、库存高;“两大”即进口大、亏损大。这一怪局的形成,主要原因则在于“价格倒挂”。
近年来,国外大宗农产品进口到岸税后的价格比国内大宗农产品价格还要低,因此这两年我国粮食大量进口,这是直接原因,但这也只是表面原因。短期来看确实如此,然长期看则并非如此,而是由我国资源禀赋所决定的。对于人多地少的国家,其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如果农业现代化跟不上的话,其农业肯定是越来越昂贵的农业;日、韩与台湾地区都曾经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并且这种“价格倒挂”的现象可能会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存在下去,会形成一种常态。而寄希望于“价格倒挂”逆转,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我国农业的人工成本、土地成本都在快速上涨,目前已经普遍高于欧美水平了,以后恐怕也难有改观。
在经济新常态之下,如何打破生产成本“地板面”不断抬升的魔咒,已经刻不容缓。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打破生产成本的“地板面”不断抬升的魔咒,就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一是提高农业发展的基础性竞争力,要鼓励、支持和积极促进农村土地流转,适度集中,形成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效益;二是加快建立健全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与相关制度。首先,农业领域要实现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转变,积极稳妥地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基本策略,粮食价格要紧跟市场,避免价格脱离实际,稳住粮食的产业链;其次,通过“价补分离”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为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保证。
三、资源环境的“紧箍咒”日益加剧,必须实现从透支资源环境向建设生态文明农业的转变
我国农业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透支资源环境,即我国农业今天所达到的巨大产能是在过度消耗资源、生态的前提下所取得的,而这实际上也是对未来的透支,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这一问题在“十三五”期间不仅必须正视,而且亟待采取措施解决好。
解决该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过剩产能、非健康产能、无竞争力产能或是低竞争力产能,要使其找准相关支点,做到坚决退出;迫使过剩产能、非健康产能、无竞争力产能或是低竞争力产能所溢出的外在负效应能够内部消化或者化解,即要让过剩产能、非健康产能、无竞争力产能或是低竞争力产能制造者付出代价,从以往的被动撤出转变为现在的主动撤出,从以前的要我退出转变为今后的我要退出。让农业生产回归绿色、环保、健康的生产方式;二是非过剩产能、健康产能、有竞争力的产能其增长应相对高于过剩产能、非健康产能、无竞争力产能或是低竞争力产能的撤出速度,我们今后应当严格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即“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走生态文明农业产业发展之路。所以,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要大规模的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大规模开展基本农田水利建设,要大力提升农业科技发展。
四、结语
著名学者贺雪峰教授曾指出:应当让“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 ‘稳定器和‘蓄水池”。其实“三农”问题在本质上而言,就是一个问题,即如何走现代化发展之路的问题,这也是中国在21世纪必须解决好的基础性问题。“三农”问题解决好了,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就有了,“蓄水池”也有了。“三农”问题不仅仅指产业、社区和人三者之间的简单关系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区域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高级而复杂的问题,而农业则在其中是一个联结农村与农民的枢纽与关键,孟子云:“无恒产着无恒心”,正是从此意义而言。因此,在“十三五”期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内),要通过补足农业现代化的短板,使之质优价廉、绿色环保,花大力气做好农业这篇大文章,至为关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指出:“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改革蓝图有了,现在的关键是把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夯实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要加快建立現代农业产业体系,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十三五”期间,只有通过狠抓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才能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而言,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对于农业领域而言,把农业现代化摆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发展,才能补上我国现代化的“短板”,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J].社会学研究,2004.5.
[2]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1992.
[3](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4]贺雪峰.农村应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1.25.
[5]陈锡文.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J].中国合作经济,2015.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