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研究
2018-03-17肖婷
肖婷
[提要] 本文依据各省统计年鉴,对2011~2015年我国制造业产业在八大经济区域上空间转移特征进行相关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从转移强度来看,在研究时段内中国制造业产业转移主要以劳动、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为主。(2)我国制造业产业区域转移呈现出“自东向西”、“从沿海向内陆”的基本趋势;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制造业产业区域转移主要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3)我国制造业产业区域转移遵循梯度扩散原则。
关键词:制造业;产业转移;转移强度;转移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1月20日
一、引言
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可见我国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问题。基于此,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发展问题将成为学术研究热点与焦点。
二、文献综述
自英国工业革命发生以来全球制造业中心已经发生了三次大转移,与此同时,众多学者将当前在中国沿海地区出现的大量制造业产业从东部地区向内陆及周边国家转移看作是全球第四次正在发生的制造业中心转移。安虎森(2017)研究发现,1978~2003年我国几乎没有发生东西方向上的产业转移,2003~2013年制造业产业发生由东向西转移现象并且在转移幅度上中部要超过西部。
由于产业转移难以直接观测和度量,国外学者多从微观视角以企业迁移来度量产业转移;国内关于制造业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学者通过替代指标如产业梯度系数、FDI变化、静态年份数据对比、产品污染含量变化等进行定量测算来研究表示国内制造业产业转移;另一部分研究主要关注产业转移在区域的动态流过程,覃成林(2013)基于相对净流量指标的测度认为我国制造业产业转移中集聚性转移和扩散性转移并存,且发生阶段性转换,且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产业转移有明显差异。陈皓等(2012)通过比较上海、江西、安徽、湖北的区位熵数据论证了各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通过实证研究明确了上海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去向。段小薇(2017)基于2000~2009年数据研究发现河南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以中原城市群为中心的核心——外围模式的时空格局。从制造业分行业来看,大量学者对纺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部分高端制造业产业转移进行了深入研究。
由于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是将制造业行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产业转移,缺乏制造业细分行业内部差异的区域转移,本文在研究制造业产业转移的空间差异基础上,着重分析行业大类层面上的横向对比研究,使用的空间尺度采用国务院“十一五”提出的“八大经济区域”的划分标准。因此,本文拟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研究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区域转移现象:一是探讨不同大类制造业产业转移强度;二是我国不同类型制造业产业转移的路径研究。基于这个两方面的相关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理解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产业转移过程及内在机理提供一定参考。
三、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的强度特征及路径特征
(一)数据与行业细分。本文所有数据均来源于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统计年鉴2012、2016》,涉及制造业27个行业大类,取规模以上行业大类(2011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的总产值表示其发展水平。本文剔除采掘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因为这些行业的生产主要依赖当地资源,区域转移的门槛较高、转移可能性较低。由于涉及的行业大类数量较多,基于生产要素在不同行业大类的密集程度将其分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13个)、资本密集型制造业(8个)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6个)。具体划分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包括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屬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二)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的强度特征。为了分析我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的强度特征,本文利用2011~2015年制造业各行业大类在中国八大经济区域的份额变化幅度来观衡量,可以看出各行业大类区域转移的强度特征有明显差异。研究发现:从份额变化幅度来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变化幅度最大,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变化幅度次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变化幅度最小;从份额变化幅度的变异程度来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变异程度最大,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变异程度次之,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变异程度最小。总的来说,2011~2015年制造业在八大经济区域尺度上的份额变化幅度较小,制造业空间分布格局并未发生较大变化。
具体来看,份额变化幅度最大的前五位行业大类分别为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5.236)、造纸及纸制品业(15.12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3.683)、通用设备制造业(12.242)、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0.075)、份额变化幅度最小的前五位行业大类分别为医药制造业(3.126)、仪器仪表制造业(3.130)、烟草制品业(3.520)、食品加工业(4.253)、饮料制造业(4.874)。以各行业大类份额变化幅度均值为界限,共有13个行业大类位于均值以上,属于空间差异演化强度较大的行业,从以生产要素划分的行业类型来看,其中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涉及7个行业大类,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涉及4个行业大类,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涉及两个行业大类。从以生产要素划分的行业类型来看,空间差异演化强度较大的行业多集中在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等,由此可以得出研究时段内制造业转型升级空间差异的演化主要是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劳动、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仍有近一半行业大类属于区域产业转移的不明显类型,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可以说几乎没有参与到区域转移中来。
(三)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的路径特征。經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产业区域转移呈现出“自东向西”、“从沿海向内陆”的基本趋势。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制造业产业区域转移主要是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制造业产业区域转移遵循梯度扩散原则。
从以生产要素划分的制造业类型来看,我国制造业产业区域转移的大体路径特征趋势如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路径主要由东北地区(-28.049)、东部沿海地区(-15.230)、南部沿海地区(-11.332)向北部沿海地区(28.761)、长江中游地区(16.963)转移。总的来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出、转入地区数量多、区域跨度大,且各地区份额变化幅度差距较大,说明劳动密集制造业属于从东南沿海、东北地区向北部沿海、黄河中游地区的扩散式和跳跃式转移。
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路径主要由东北地区(-55.107)、黄河中游地区(-13.237)向北部沿海地区(66.813)转移,总体表现出由“内陆向沿海地区”转移的基本趋势,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在北部沿海地区集聚,表现出扩散式和跳跃式的产业区域转移,在空间尺度上呈现出多对一的转移模式。
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演化主要由东部沿海地区(-45.00)和东北地区(-17.92)向北部沿海地区(33.826)和西南地区(13.202)演化。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总体上属于从“从沿海到沿海、从沿海向内陆”转移,在空间尺度上呈现除扩散式、跳跃式的产业转移。
四、结论
本文在八大经济区域空间尺度上分析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产业区域转移强度、转移路径两部分内容,得到了如下结论:(1)从转移强度来看,在研究时段内我国制造业区域转移主要以劳动、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为主。(2)我国制造业产业区域转移呈现出呈现出“自东向西”、“从沿海向内陆”的基本趋势;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制造业产业区域转移主要是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3)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制造业产业区域转移遵循梯度扩散原则。
主要参考文献:
[1]Humphrey J,Schmitz H.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J].Ragional Studies,2002.36.
[2]刘志彪.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业政策功能的转型[J].南京社会科学,2015.3.
[3]贾仓仓,陈绍友.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负债、分红与企业价值[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