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2018-03-17许淑贤
许淑贤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体育文化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强健人的体魄、健全人的精神、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毛泽东主席早就提出:“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校园体育文化是体育教学的外在环境,为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缺乏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视,在体育教学、体育竞赛、课外活动、运动技能掌握、运动安全知识方面有所不足,尤其是非物质体育文化领域,还存在认识的误区。近年来,体育文化虽然逐渐得到重视,但是更多是注重体育设施和硬件配套,在革新体育观念、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塑造体育精神、构建大学生群体体育文化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校园体育文化要与德育、智育、美育一起构成校园文化群,还要外延到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中构成广泛的体育文化群,作为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针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和体育教学结合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希望可以为高校事业体育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1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1.1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大学生个人体育运动
1.1.1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能够塑造大学生强健的体魄(1)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积极的体育环境,能够激发大学生主动锻炼的意识,提高他们的锻炼兴趣,强化他们运动的意志,进而养成积极运动的习惯。(2)在积极的体育文化下,大学生之间能够形成良性的竞争,只有在竞争的环境下才能够推动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3)体育文化的外部性能够给大学生压力,逼迫他们进行锻炼,培养体育的兴趣爱好,将外部的压力转化为内部的动力,用环境感染他们融入体育锻炼的大家庭。
1.1.2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能够养成大学生的健康心理(1)在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下,大学生从事体育运动,就不会沉迷于网络,能够远离那些消极因素和思想,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2)校园体育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抗压能力,在他们面对挫折时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人生。研究表明,从事体育运动的人心里更加阳光,更容易缓解心理疾病。(3)在体育活动中,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与人交往,打破封闭的心灵,克服心理障碍,建立良好的情绪,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产生运动愉悦,并且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建立自信心。
1.1.3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能够强化大学生的意志品质(1)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完善大学生的人格,通过体育竞技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健全个性,养成拼搏进取、公平竞技的精神。(2)在运动中能够提升他们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及反应能力,这会改善他们的运动协调性和机体能力。(3)体育文化环境能够促进竞争和合作,逐渐培养学生的控制力和意志力。
1.2 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1.2.1 校园体育文化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动力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可以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发展和校风学风建设,弘扬体育精神,让大学生体现出完全不同的精神面貌。通过体育活动为师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强化师生的道德修养,实现体育与文化并举,体格与人格并重的目的。
1.2.2 繁荣的校园体育文化造就高校体育盛事只有真正尊重体育本身,让体育回归体育,尊重运动员的成就,才会建立荣誉感,才不会为其他因素所左右,体育的发展就是建立在这种意识之上不断打破纪录,超越前人的。如果从事体育是为了谋生谋财,那么体育就会失其道,出现弄虚作假、以权谋私等状况。我国高校体育就存在这种现象,尽管个人荣誉价值观强烈,但是体育道德规范意识还有待加强。
1.2.3 高校体育文化是最为活跃的校园文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内容丰富、层次多样,其参与人数之多,发展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都是其他校园文化所不能比拟的。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未来,高校体育事业将会占到越来越重的比例,而优秀的体育人才也都将在大学中产生,所以体育文化建设越繁荣,锻炼气氛越活跃,高校和运动员在体育项目上也就越有竞争力。
1.3 校园体育文化对体育教学的积极作用
1.3.1 提高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1)改变过去学校学科建设上轻视体育的习惯,将体育视为实用而且经常实践的学科,并且因此不断完善体育课程建设,改变边缘学科的地位。(2)良好的体育氛围会让全校师生都广泛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在实践中建立对体育运动重要性的共识,强化教学的紧迫性。(3)可以推动高校增加投入课程经费、设施费用、训练费用等,并且增加课时,针对课外体育活动和竞技比赛的日程针对性地安排教学计划。
1.3.2 为体育教学提供多重保障(1)从物质文化角度来说,为了满足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需要,就要加大硬件设施投入,改良运动场地,更新运动设备,这为教学提供了硬件保障。(2)制度文化指引了体育教学的方向,让体育教学规范化。(3)精神文化引领体育教学的价值,真正引领体育事业发展。(4)行为文化指导体育教学课程的实施,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根据体育活动的需要完善课程。
2 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和重视不够
(1)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认识和理解不够系统全面,研究上有局限性,能够认识到教学上的问题,但是对文化建设缺乏根本性认识。(2)对体育文化建设缺乏重视,领导重视学科建设而轻视体育,将其视为边缘学科,在长期应试教育的思维下,学校只重视考试的知识,体育教学也是如此,受到学科化思维影响,将体育作为一个枯燥的学科去教,而对本应在课外开展的各项体育文化活动缺乏重视。(3)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没有重视人文关怀,我国体育教学缺乏价值观念,这恰恰是体育事业最永恒和最本质的东西。
2.2 体育文化建设不完善
(1)学校缺乏体育文化建设环境,体育设施不足,器械老旧,球类运动不仅球场不足,而且存在用球损坏的现象,体育教学没有充足的资源。(2)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改革参差不齐,教学上缺乏系统性,实践性差,没有体现出制度文化,教学方向和教学目标都不够明确。(3)教学方法上陈旧落后,以教师示范讲解为主,体育文化没有融入课程当中,缺乏共同的课程理念和价值观念,教学方法效率很低,学生参与性不高,不利于学生技能的掌握和终身锻炼意识的培养。
2.3 体育文化活动组织较少
(1)没有建立类似德国高校体育俱乐部那样的常规组织,除了专业院队之外,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基本上都靠自发。(2)体育文化活动组织频率少,竞技性相对较差,没有形成系统的竞赛模式。(3)体育文化活动参与性低,无法做到全员参与和高频率举行,而且不会利用赛事与体育教学结合,缺乏阶段性和系统性。
3 高校体育文化活动创新的途径
3.1 将体育教学纳入体育文化体系中
3.1.1 正确认识高校体育文化(1)要认识到体育文化对教学的根本性影响,以文件、电视片、网络的方式向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层层传达,建立对体育文化的正确认识,并且形成重视。(2)将体育作为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区别于其他应试学科,体育学科要重视体育文化长效机制的构建,将课外体育活动体系和课内体育课程相结合。(3)确定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真实发展学生的体育技能,帮助他们改善身心健康,建立服务宗旨。
3.1.2 重构体育教学目标(1)坚持创新理念和精神,不断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在体育文化活动可持续长期的框架下,不断细化和微调具体教学目标,最后实现教学目标的重构。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原则,不要拘泥于应试框架,要敢于打破常规。(2)系统建立“目标与量化管理”体系、组织与管理体系、效果评价体系、学习与宣传体系、竞赛体系等以支持教学目标。
3.2 强化体育文化建设
3.2.1 加强物资文化建设(1)加大体育投资,增加学校场馆建设力度,更新换代设备、器械,确保学生平时有足够的场地进行体育锻炼和日常学习。(2)增加体育经费支出,可以采用校企合作、企业赞助、社会捐助、设施有偿开放等方式,增加资金来源。(3)增加体育课时,大学4年都要确保学生有课外体育活动,能够享有充分的体育资源。
3.2.2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1)健全的高校体育管理制度和规范的体育法规,规范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建立专项体育运动委员会组织管理机构。(2)参考国内外课程经验,建立体育特色校本,要给予民族精神和国际体育管理,强化价值观建设,将其融入课本中。(3)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阶段性,根据学生兴趣开发课程体系,除了传统运动之外,还可以适当开设健身、搏击。
3.2.3 改革教学方法 改变示范讲解的方法,多采用小组训练和竞赛法,将信息化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意识到教学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帮助他们掌握技能,甚至是对他们的生活和专业有所帮助。
3.3 创新体育文化活动
3.3.1 组织体育运动专业社团要组织专业的体育俱乐部和社团,定期组织比赛,让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来,并且建立外部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参加锻炼。
3.3.2 建立业余联赛和竞赛模式要将体育俱乐部和社团组织起来,举办各种体育竞赛,为了扩大竞赛的影响力,可以通过竞赛拉企业赞助,进行商业化运作,培养明星球员,实现校级交流。
3.3.3 创新趣味性体育活动针对大部分同学无法参加竞技比赛的问题,可以进行项目创新,组织新颖乐趣、参与兴趣强、门槛低的趣味性活动,还可以进行拓展训练。
4 结 语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高校体育教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纵观国内外一流体育大学,无一不是有着崇尚体育的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就是高校体育教学的环境,其建设要重视个人价值,尊重体育本身,真正去培养学生,赛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体育融入自我价值实现和学生发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