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英语听力中的运用
2018-03-16尹晓菲
尹晓菲
1. 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以下称《标准》)指出,高中英语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标准》中语言技能的描述也非常明确,如六级目标中听的技能就描述为:(1) 能抓住所听语段中的关键词,理解话语之间的逻辑关系;(2) 能听懂日常的要求和指令,并能根据指令进行操作;(3) 能听懂故事或记叙文,理解其中主要人物和事件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4) 能从听力材料、简单演讲或讨论中提取信息和观点。
众所周知,学习语言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交流,为了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听是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重要方面,也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中,听和读属于输入性的,也叫理解技能,说和写属于输出性的,也叫表达技能。事实已经证明语言的输入越多,输出就越多,它们之间是成正比的。听和读的这种功能就是学习功能。因此文秋芳也提出:“练习听有双重目的:(1) 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2) 吸取新的语言知识。” 在课堂上出现了如下一些不正常的现象:(1) 听力练习考试化,学生听完后教师直接对答案,学生听的策略和技能培养则无从谈起。(2) 由于教学压力大,听力部分干脆去掉,使本来缺乏英语学习环境的状况进一步加剧,不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改的实施,听力教学再一次进入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
2. 问题的解决
2.1 问题支架
问题支架是指在听力进行前根据对材料难度的预测而采取的“信息备案”过程,目的是使学生有相关的语音和信息储备。如模块1第5单元听力练习,这篇听力材料是通过Elias介绍南非黑人的悲惨生活和境况以及他加入非洲人民大会党的原因。由于这篇材料是课文的拓展,笔者于是将练习1中的问题 What things do you think were unfair in South Africa? 改为 What problems did the black like Elias have in South Africa?
Sa: He did not have a passbook, so he could not continue to work. Sb: They did not have the right to vote or choose their leaders. Sc: They could not get the jobs they wanted.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课文,因而这个问题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也容易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回顾进行回答。问题“支架”就是通过问题的回答激活学生的意义图式,帮助学生主动构建语音和信息的平台,为听力的进行做好前期的准备。
2.2词汇支架
听力练习时最大的障碍来自于词汇量的不足或关键词意义的缺失,因而影响了对整个材料的理解。最典型的例子无疑是旧高中英语教材第一册(下)第20单元的听力练习。本篇主要通过奶奶和孙女的对话,给我们讲述了奶奶和爷爷的恋爱竟然是从一句歧义句Will you marry me?开始的,经过出人意外、引人入胜。但由于学生不能理解minister(牧师)在西方文化中的内涵,对于marry的意义也仅局限于“结婚;和……结婚”。因此整个妙趣横生的对话在学生听来味如嚼蜡。笔者做了如下铺垫: What does “minster” mean in Chinese? Who knows what job the minister does in church in western countries? 由于部分学生看过西方的电影和电视,可能会用汉语说出“主持婚礼”这样的词,笔者因势利导,给出例句让学生试着理解:One of a ministers jobs is to marry couples.
再次引导学生构建marry的新意义,这样就为学生搭起了一个词汇和文化内涵的“支架”,为听力的顺利进行扫清了障碍。
2.3线索支架
线索支架就是针对听力材料和听后问题的特点,充分利用听前的练习,引导学生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并进行“信息备案”的过程。如模块5第2单元听力练习,这篇听力材料介绍了伦敦塔以及与它有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材料较难,而且人名较多,极易混淆。笔者领读了人名后引导学生关注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家谱中的Edward 1483-1483。笔者问这一年代说明了什么,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推理:Sa: Maybe he was ill and died soon. Sb: He was probably forced to leave the palace. Sc: He was possibly killed. 笔者抓住这一有价值的回答,进一步询问: Who was likely to kill Edward? 这一问题的提出为学生的听力做好了“信息备案”工作,使学生的思维朝着预定的目标迈进,听力练习的效果很好。
2.4情景支架
情景支架就是充分利用听力练习中的图片,从词汇和意义进行情景再现,其目的还是在于激活学生的背景图式。一般来说,每一单元的听力材料都是本单元课文内容的延伸,所以在进行图片讨论时不存在词汇方面的障碍。如第3模块第1单元,听力材料是关于特立尼达岛的狂欢节。图片提供了特立尼达岛的地理坐标来暗示了炎热的气候,其他图片人物的衣着也可以看出这点。因此导入如下:
T: Look at the picture on the right to find out Trinidad and Tobago. What kind of weather does it have from its location? T: Look at other pictures and predict what problems you will have when going to such a carnival?
由于有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预测出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即由于天热引起穿衣和喝水等问题。进行听力时,学生在情景支架的帮助下顺利地获取了所需的信息。
3. 结束语
当然,影响学生听力的因素很多,有学生方面的,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也有教师和学校方面的。“支架式教学”只是通过对学生听力困难的预测而做的一种辅助手段,旨在激活学生的语音和信息图式,为学生搭建通往第二个發展水平的阶梯。但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听力兴趣和策略,还需要教师要给予明确的指导和长期的训练。正如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ong认为的那样:“当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得以发展时,他们才能对其语言充满自信。”好在新课改的实施和高考英语试题结构的改革,为听力教学的研究和开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罗之慧. 高中学生英语听力发展的教学策略[J]. 中小学外语教学, 2011(08).
(作者单位:安徽省临泉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