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之我见
2018-03-16陈小钟
陈小钟
[摘 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应成为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数学思维;思维品质;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5-0090-01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只会模仿。这种对知识点掌握不透彻的现象是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缺失,是数学教学长期重结果而轻过程导致的。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教学过程的点滴做起。
一、教学设计合理预设,夯实基础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种极具个性的主动探索行为。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整合各种有价值的学习素材,科学合理地进行预设,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课堂上有思维碰撞,让学生能从多角度、更深入地思考问题。
例如,教学“年、月、日”时,在学生掌握了二月天数少以及利用拳头数大小月等知识后,教师设计了3个环节:1.起立坐下游戏,游戏规则是读到大月时,男生起立,读到小月时,女生起立;2. 算出一年的总天数;3. 根据提示猜老师生日,(1)老师的生日在小月,(2)后面连续的2个月是大月,(3)在暑假之前。这些问题的设计环环相扣,将知识累积在问题处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思辨和推理能力。
二、练习设计注重变式,引起反思
课堂允许学生犯错,但如果学生一直犯错则有可能是学生理解不深刻,凭经验解题造成的。教师应当就地取材,因势利导,将练习进行变式,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进一步理解相关概念和挖掘知识的内涵。
例如,教学“分数加减法实际问题”时,学生对分数表示具体数量还是分率混淆不清。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可以以题组的形式呈现:(1)一根电线长3/4米,剪去它的1/4,还剩整根电线的几分之几?(2)一根电线长3/4米,剪去1/4米,还剩多少米?学生通过对比与讨论发现:题(1)中的1/4是分率,是把“一根电线的长度”看成单位“1”,用单位“1”去减;而题(2)中1/4米表示具体的长度,计算生产剩下多少米应该用总长度3/4米去减。教师帮助学生在“形似”中有所思考,在“神不似”中有所感悟,从而建构完整的知識体系。
三、课堂教学善待质疑,激发欲望
质疑是打开学生创造性学习大门的钥匙。虽然有时学生可能偏离教师预设的轨道,但是教师依然要站出来为发出质疑的学生解答。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才敢、才会提出质疑。
例如,讲解习题“1/5<( )<1/4”时,有学生提出用1+1/5+4来求得,这个“特殊”的方法引起部分学生的质疑。
生1:为什么把分子和分母分别相加就能得到符合要求的中间数呢?
生2:这个想法看似没有道理,可得数却符合题意。其他类似题目是否都可以这么做?
师:同学们一起来讨论一下,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经过讨论,学生发现:分别取分子、分母的平均数,即(1+1)÷2=1,(5+4)÷2=4.5,由于组成的分数分母是小数,所以分子、分母应同时再“×2”,在这一过程中,“÷2”与“×2”互相抵消,即剩下1+1/5+4。学生为这一发现兴奋不已,提出质疑再解决质疑的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还让学生建立了一定的自信。
四、数学表达要求精练,有的放矢
教师不仅要学生会做题,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表达。学生如果没有精炼、准确的进行数学表达,说明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还不到位,教师应进一步引导。
例如,教学“认识圆”时,教师提问:“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
生1:车子开起来平稳。
生2:车轮中心到车轮边缘的距离都等于圆的半径,滚动时与地面的距离不变,会比较平稳。
生1的回答相对简单,生2的回答体现出了一定的思维能力,重视用数学思维进行表达,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将知识点成功内化为数学语言,说明生2真正掌握了数学知识,思维也就更深刻。
数学学习是思维再创造的过程,教师需要在每一个细节中精雕细琢,推敲如何科学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使思维能力有差异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使数学课堂绽放异彩。
(责编 韦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