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
2018-03-16李雷贺楠��
李雷+贺楠��
摘要: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我国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课程体系是教育的载体,因此,如何科学地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各个高校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从总体上讲,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借助外国高校成熟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批判地加以使用,是一个可行办法。在对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状况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对国内外课程体系的核心特点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利用比较研究法,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分析了国内外的异同及其中存在规律。基于这些比较和分析,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了综合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09.082
随着高校扩招的推进,我国高校学生数量不断增长,但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迫切要求,更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高校作为创新创业的一个平台,在这方面更应起到主导作用。因此,教育部提出要在全部高校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面向高校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并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到学分管理中。
通俗地讲,创新创业是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活动,并非单纯的创新或创业。这里的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前提,创业则是对创新理念的体现和延伸。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梳理文献发现,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已发展得相当成熟。其中,美、英和日本最具代表性,他们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网络较为完备,而且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各具特色,被理论学界誉为北美、西欧和亚洲范式。近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管理,在高等教育质量、学生发展、毕业生创业就业等方面都有所提升。但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内起步较晚,还属于新鲜事物,很多高校还处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探索阶段,在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教育部强调,坚持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独立向融合的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能力的转变,教育群体也由有创业意愿的小范围轉向全体学生,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提高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因此,本文以美国、英国、日本作为比较对象,通过对他们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梳理和总结,在与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1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分析
20世纪40年代末创新创业教育概念在美国被提出,目前已发展得相当成熟,并已形成了完备的教学课程体系。本文以美国、英国和日本三个国家为代表,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模式和资助扶持四个方面对国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介绍。
1.1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分析
在课程设置方面,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特点可以总结为重实践、体系性强、内容丰富,遵循从低龄到高龄、先基础后高端、先理论后实践的原则,采取三位一体、层层递进的策略。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依照课程难度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程,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美国百森商学院的“金字塔”模式,即三段式本科创业教育课程和模块化研究生创业教育课程,课程层层递进,要求学生必须修完基础课程,才能选修其他课程;以及斯坦福大学的圆形模式,包含商学院的创业课程、非商学院的创业课程以及第二课堂创业实践活动,以创业者的需求为主导开展课程设计,如表1所示。
对比发现,除重视此类教育外,三个国家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各具特色。其中,美国和日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都强调产学研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但二者又存在差异。美国强调意识、素质、知识和实践类课程四轮驱动,日本则强调基础、拓展和实践课程的产学研一体,更加重视课程的体系性建设,在课程设置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从普及性讲座到俱乐部科研探讨,再提升到创业孵化研究的高度。而英国则重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以此提升在校学生对机会识别和把握的能力,并将把握创业机会的意识作为核心。同时强调学习创业为了创业的理念,课程设置也以创业为目的,包括以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并在其他相关学科中融入创业知识以及一些与创业相关的实用技巧。
1.2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分析
在师资队伍方面,国外高校师资队伍主要包括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对教师的选拔要求必须兼备课程理论和企业实践经验,并通过学习和研讨交流的方式对在任职期间的教师进行培训,以提升教师关于创新创业方面的教学能力。就师资选聘而言,国外高校鼓励选用从事创新创业科研工作的教师以及企业成功人士,英国注重“专才专用”,选拔课程理论和科研工作的学术造诣较高的教师以及有企业经验的专家或成功人士;而日本高校不仅重视教师的学术水平,更加注重创业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多数高校以聘任的形式聘请兼职创业教师,企业是高校相关课程的师资力量的主要来源。在师资培训方面,美国采用“专职教师+企业人士”配对的培训方式,通过科研成果和创业经验的交流,使创业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与美国的方式类似,日本采用交流会或座谈会的形式,采取头脑风暴法来发现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然后再进行集中讨论进行互相学习,来提升创新创业教师教学水平。与他们不同的是,英国通过高等学院和美国考夫曼基金会一起设立的“国际创业者项目”为教师培训提供支持,达到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水平的目的。
综上所述,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情况比较分析如表2所示。
1.3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分析
在教学模式方面,国外高校主要进行创业知识的课堂讲授和创业实践的课外培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高校在对创新创业课程的脉络梳理后构建相应的教育体系,从而增强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理论深度。同时举办诸如创业大赛、创业讲座、创业项目实训等多种活动,通过模拟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情况,尽可能地使创业项目成功落地,并实现与企业实际活动的完美对接。其中,美国高校采用了“实践先行,理论支撑”的模式,结合第二课堂进行课程的设置,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百森学院利用百森商会、百森创业教育会、电子大厦等多种渠道营造逼真的创业环境,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英国侧重创新创业企业管理问题和成熟企业创业初期典型案例,重视对实战的分析,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如赛德商学院针对MBA学生开展了创业项目和战略咨询课程,前者是通过邀请到的企业家针对学生所提出的商业计划提出指导意见;后者则是进行团队项目,引导开发学生能力,并在需要时给予他们资源方面的帮助。而日本高校更加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尤其重视对创业者的成功案例的分析,也会有意识地教学过程中强调实际应用。同时鼓励学校与产业、学校与学校之间进行合作,联合企业和大学建立研发中心,构建出产学研相融合的发展模式。endprint
综上,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模式情况比较分析如表3所示。
1.4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资助扶持分析
在高校资助扶持方面,国外创新创业教育通常是由政府财政拨款和社会捐助共同构成的资金帮扶体系,但各国的情况又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其中,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事业是由联邦政府和社会各界所支持的,并形成了政府与社会相互协助的资金帮扶体系。政府财政拨款是英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的主要来源,资金帮扶体系相对较官方化和正规化。同时英国政府设立的创业基金数量和种类繁多,并依靠基金会、网站、企业等组织来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上的支持。而与英美不同的是,日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金帮扶体系具有金融特色,既有来自政府财政资助又有来自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但金融机构的支持主要是通过成立基金实现股本运作,来资助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科研工作和奖励优秀学子,以及赞助一些“创业道场”等类型的活动。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效性,国外高校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制定了较为完备的课程评价体系。以日本高校为例,2002年日本启动“21世纪COE(Center Of Excellence)项目”,引入了第三方的评价竞争机制,实行后检查制度,通过第三方渠道来对大学的教育、研究成绩进行评定,也就是说是由高校聘请专家和一些民间人士对高校各方面的成绩进行客观的检查评议。同时还建立合理的师生评价体系,让学生来对所学课程进行评价,从而促进教师对课程教学的改进,提高学生的课程满意度。
2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分析
2.1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现状
1998年,我国高校就开始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并逐渐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教育部2007年发文,提倡全部普通高校在教学计划中加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将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从入学到毕业贯穿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随后又进一步提出,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模和办学特色要能够适应学生发展尤其是学生的创业需求,分门别类地进行创业教育教学。目前大多数国内高校已经开展了创新创业的相关教育,并在高校校园内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以及创业孵化中心,部分高校还将课程融入到了人才培养体系中并把创新创业课程设定为公开课,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专业性不断增强。
总的来说,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可以归纳为:
其一,课程结构的开放性,内容围绕创新创业理论,实务和实践三个方面,并多以选修课为主,只有少数课程被设置为公共必修课,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开设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以及西安交通大学设置的现代企业管理、创业管理等与创业相关的课程。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但较少涉及创业课程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跨专业融合。此外,课程除了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以外,还包括了交叉课程和依托课程,这些课程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了较庞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交叉课程是涵盖了创业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学科,依托课程则是创业学科的来源学科,这些课程还融合了涉及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内容。
其二,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少数高校针对研究生开设选修类课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设了“创业管理”研究生课程,还有一些则探索不同学历阶段之间的衔接的课程,诸如清华大学针对MBA学生设立了“创新与创业”研究方向,并开设了“创业管理”等课程。
其三,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实践方面,国内高校将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除了讲授创业理论知识外,部分高校还邀请成功创业者开展创业专题讲座宣讲创业经验,用以辅助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开展,有效地将创业思路、创业方法、创业精神等传递给在校大学生,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同时采取一系列举措推进创业教育向实际应用方面转变,其中引进了KAB与SIYB相关创业教育的项目,成立用于培养创业教育类人才的实验区等。
其四,我国高校开始与企业和政府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如创建创业孵化中心、举办创业比赛、共建创业平台等活动,为创业教育得以实践提供了机会,如温州大学、义乌工商职业技術学院以及辽宁医学院通过建立创业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体系以及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开展企业家创业论和第二课堂等实践活动,涌现出许多学生创业成功的事例。
此外,国家提升了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度,相继出台了深化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文件,给予创业大学生的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2.2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问题研究
与国外相比,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简要总结为以下四点:
一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科学性和完整性欠缺。我国高校普遍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认识不足,课程设置也以选修课程居多,课程数目过多且内容杂乱,未考虑从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层次进行,课程内容的跨度大,导致学生在较短课时难以获取创新创业的核心知识。
二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难以融合,缺少协同性。我国很多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大多是孤立的,并未实现与其他的专业课程的结合,导致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教育出现“两张皮”现象。此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材质量普遍较低,并且只是将诸多学科的教学内容做了简单的加法合并,未成体系,即便一些学校将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与创业成功案例结合起来,但也只流于形式而已,难以深入。
三是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落后。高校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不足,开发程度不高,引进相关人才的渠道较少。大多数的高校主要依靠自身有限的师资力量,采取内部教师轮岗模式,而创新创业课程对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创业实践能力均有较高的要求,但高校中能够对应的专职教师人数相对不足。再加之高校教师以科研水平论英雄,导致一大部分教师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欠缺,部分高校多由兼职老师代课,容易出现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应用脱节的现象。endprint
四是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性不足。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原本应是与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相承接和延续的,是对创业理论知识、技能在实践中的重要检验。而我国高校在创业教育体系中虽提倡理论与实践兼顾,但在实际操作或称中多出现偏向创新创业理论教育的情况,很可能出现理论与实践难以有效衔接。还有一些高校仅仅提高举办创业大赛,或者教会学生创办创业模拟实训公司,创办创业孵化基地等形式来鼓励大学生创业,但由于所推行的产学研模式发展不足且实践性缺乏,导致成果难以转化,创业计划也最终沦为一纸空文。更有甚者,一些高校仅仅是响应国家政策设立的创业培训基地来领取相关补贴,但基地和孵化中心只是作为摆设并未被投入使用,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比较
总体来讲,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兴起时间较早,课程体系建设更为成熟完善,并通过以点带面、逐步扩散的方式,实现在各国的发展和推广,最终形成了系统性较强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相比之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相对落后,由于国家的重视度较高,课程体系的建设也多以国家政策作支撑。
在课程设置方面,国外高校注重实践、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各具优势。对于课程实践性而言,高校秉承“学以致用”的理念,设置课程严格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并搭配实训项目、实践课程、校企结合等多种活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实战演练的机会。对于课程内容而言,课程内容多元化、丰富化,囊括了公共必修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以及公共选修课程,并涉及了理论、科研、实践等边缘学科,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对于课程体系性而言,课程进度设置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课程层次感和系统性较强,并实现了跨专业的有效融合。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多重理论轻实践,课程以自主选修为主,课程的多元化和专业性有所提升,且部分高校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初步融合。但相比之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精品课程数量少、品质不高以及学习资源共享程度低,大学生能够进行自学的优质资源相对匮乏。另外,虽然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但仍存在着体系性不强、结构不完善,以及知识内容衔接性不足等问题。
在师资队伍方面,国外高校主要聘请专职教师和有企业工作经历或创业经验的兼职教师。其中专职教师的科研水平较高,能够讲授科研工作或基础知识;兼职教师则社会实践较多,企业经验更为丰富,能够结合创业实践,对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问题预先提出应对方案,将两者结合可以做到优势互补。与国外相比,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的质量和建设都存在着不少的差距。国内高校多数创新创业类课程指导教师多为学院相关专业的任课教师,企业家兼职教师相对较少,教师团队的理论知识过硬,但实践能力和横向跨学科领域的宽度相对不足,这些都加大了开设优质的创新创业课程的难度。
在教学模式方面,国外高校教学活动基本包括两大类——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高校注重梳理创新创业课程脉络并构建体系,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创业大赛、创业讲座、创业项目等多种渠道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还模拟真实的创业环境,实现校园创业项目与企业实践的对接。虽然国内多数高校也借鉴了国外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培养和知识的构建,利用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但由于创新创业课程作为选修课的地位较低,而且教师指导或讲授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课程讲授也以理论加案例为主,缺乏实训环节的支撑,难以实现学生的创业项目与社会真正对接。
在资助扶持方面,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由政府的财政拨款给予支持,一些高校的教育资金也来源于社会捐助,依靠企业捐款或金融机构设立基金的运作来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比之下,我国高校的教育资金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社会帮扶的情况较少。但近几年来,校企合作的现象逐渐普遍化,企业开始关注高校创业项目,并积极对高校投入資金并形成合作伙伴,为在校学生创业项目的进行和推广提供了可能。
综上,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如表4所示。
第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对相关教师推行企业实践培训,提升学科教师的科研水平和企业实践经验。还要明确学科教师的责任,制定学科负责制,除了对学生创业计划进行理论指导外,给予投入实践的创新项目实践指导。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扩大教学覆盖面,开展灵活的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模式,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对大学生的创业过程进行指导。
第四,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中心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实践基地,同时根据高校自身条件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所合作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思想提供实践机会。
第五,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体系,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应结合企业实际问题,并定向培养创新型人才,取得企业资金支持。高校经费除了支持创新创业教学外,面向大学生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奖励基金和创业风险基金,重点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降低其创业风险。
参考文献
[1]张兵.大学生创业教育效果的制约因素与提升对策[J].教育探索,2016,(5):8790.
[2]吴玉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5,(1):6366.
[3]尚大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探索,2015,(9):8690.
[4]吴汉东,于洋,郭雪松,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以辽宁医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继续教育,2015,(4):6364.
[5]张婧群.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20):5861.
[6]李慧清.创业环境约束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基于GEM和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的协同研究[J].高教探索,2015,(11):8387.
[7]闫佳祺,关晓丽.美国、英国和日本高校创新创业体系的多案例研究及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5,(21):4853.
[8]徐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1):125126.
[9]曹洁,李岩.90年代以来日本大学创新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6):4446.
[10]彭文博,尹新明,李冠峰,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4):5557.
[11]王金瑶.关于大学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特征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2,(7):5961.
[12]房汝建,朱锡芳,伍婷.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3):103-106,112.
[13]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90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