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课堂的有效性略谈
2018-03-16邱华兰
邱华兰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037-02
高三是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阶段,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好成绩是大家奋斗的共同目标。作为语文学科,普遍反映为老师教得苦,学生也学得苦,耗时费力却总是见效甚微。不重视是不可能的,但重视却性价比太低。于是语文学科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强调学习重要性的时候语文排第一,但真的愿意把学习时间分配给语文的学生却少之又少。如何激發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何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是值得高三语文老师思考的重要问题。
研究高三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进行。在调查、观察、访谈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出一些实践层面的有效教学行为。以写作教学为例,比较受推崇的教师教学行为有:
1.给学生提供不同文体写作的区别性意见,比较不同体裁的不同写法。
2.引导学生从审题、构思、立意、选材、成篇等方面把握写作规律。
3.帮助学生学会修改自己和他人的作文,让学生从修改中提高写作水平。
4.引导学生从不同题目同种写法、相同题目不同写法中掌握写作规律。
5.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写作特点,培养自己的写作风格。
6.面批面改,提出适当的修改意见。
7.组织观看演讲、辩论、小品表演、主持等语言类节目,讨论学习其中的语言规律。
再以应试教学为例,以下几点通常被认可为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
1.研究语文学科考试说明、课程标准以及近几年考试真题及其参考答案。
2.教师针对考试进行常规教学,梳理教材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帮助学生顺利应考。
3.教师精讲精练,做好测试考评和改进性教学调整工作。
从学生维度来看,学生应试的有效学习行为表现为:
1.研究考试说明、历年真题及参考答案。在老师指导下研究语文学科考试说明、课程标准,弄清知识点覆盖范围及考评方法;研究样卷、近几年考试真题以及其参考答案,掌握考题的题型及变式、答题的技巧、采分点;试做样卷和真题,培养考试感觉,实测题目难度及时间控制,认真比较自己答案和参考答案的区别,揣摩答题技巧。
2.关于阅读,从考试说明及考点分布规律掌握备考要点,有针对性、侧重性地学习复习。注重独立自主阅读,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比较阅读,按照阅读现代文、文言文的考试要求自己提出并解答疑问;认真听取教师对课文的分析和解读,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虚心听取同学和教师的意见。
3.关于写作,做好平时的作文练习及修改总结工作。认真审题,把握作文题的文体及内容要求,从多方面构思,有意识地考虑写作的目的和对象;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由表达,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根据表达需要,展开丰富想象和联想,恰当运用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推敲、锤炼语言,做到规范、简明、连贯、得体;多写多改,相互交流,请教师和同学提出修改意见,比较同一题材的多种写法,从中触类旁通、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4.认真考试和并做好考后的总结工作。参加常规考试及考前模拟考试,注意梳理自己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比较自己和参考答案及满分试卷的差距;收集、整理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题目以及自己做错的题目,比较题目的变式及正误答案之间的差距。
如何提高高三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
1.强化“有效”教学理念,增强“对象”意识。
2.强化“目标”意识,要有时空与效益的观念。
3.教学内容的适量适度,教学方法的灵活恰当。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彼此有信心。要让学生亲近老师,除了教学能力教学方法被学生认可,还有以下几点值得高三语文老师注意:
1)丰富个人知识,加强个人修养,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
2)关注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适度的鼓励和帮助。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课堂上的评价不是对结果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对学生思维的点拨。语言要饱含激励,用真情去评价学生,同时减少简单确定性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做到这两点,评价的作用就能真正发挥;课后的评价,重点是批改学生作业,语文教学尤以作文为主。学生作文问题各异,面批作文显得特别重要,面批时不仅要指出问题,指导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有激励。
3)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因材施教是指导思想。学生学习成绩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密切相关,作为教师,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是有可能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并且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信任。
最后我想强调说,是反思的时候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没有吸引力,我们的阵地一寸一寸地在失去,我们的学生跟我们离得越来越远,除了抱怨,难道我们不该有所行动吗?
参考文献:
[1]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余文森著.有效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刘瑞芝.教育创新与教师教学行为创新[J].河南大学学报,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