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体式和知人论世的别样解读

2018-03-16孙璟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再别康桥体式徐志摩

孙璟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007-01

文本体式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文本文体,了解一定的文体概念,有意识的进行阅读,一是要注意文本的文体;二是要注意文体所用的表达方式,即语体;三是要注意作家写这种文体文章所表现出的独有個性。

一、文体意识

文体意识,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文体意识是对文体的敏感能力。

王荣生教授也曾提出依据一定体式进行阅读,唤醒文体意识,寻求与文体相一致的阅读取向和阅读方法。不同文体作品的阅读方法指导很重要,比如诗歌的首要任务是注重诵读,找准诗歌中某些意象渲染的某种意境,充分的展开联想与想象,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意境美、绘画美、音乐美,体会文字的凝练艺术与情感的表达。散文则比较侧重语言美,“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美和意蕴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能用于分析作品,帮助对作品的理解。”[1]这一说法,其实也是确定了文本意识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例如:《雨霖铃》,词的上阕用写实的手法描写了恋人分别的两幅场景:一是“都门帐饮无绪”离别前的饯行,二是“执手相看泪眼”离别时的不舍。“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暮霭”等意象,烘托渲染了一种浓烈而凄清的意境。词的下阕通过联想和想像,虚写了离别后的场景,把浓浓的情感寄托给了“杨柳岸,晓风残月”,使人不禁感叹千种风情无人可说的孤寂。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等手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将景、事、情巧妙的融为一体,含蓄地表达了对恋人的不舍,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爱情的纯美。

二、文本解读注重挖掘独有内容——知人论世

1.什么是知人论世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阐述了鉴赏文学作品时要注意把握作者本人的思想和经历等,这一理念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逐渐演变为“知人论世”的主张。对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要充分考虑到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以及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文学创作的内涵和读者的解读方式。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就说到:“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课堂中要提醒学生,尽量利用现存史料全面把握作者的心路历程,基本了解作者精神世界和思想主张。但这种思想主张不一定就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地点和经历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只有不断的学习,丰富滋生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对老师更是如此。

2.《再别康桥》的独有内容

解读《再别康桥》,我们要找准解读钥匙——写作时间。1921年,徐志摩与林徽因相识,由于有着相同的理想和信念,他们相知相恋,逐渐发展到谈论婚嫁。于是,他于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结束这场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婚姻生活。自由离婚,追求新的幸福,这是徐志摩理想主义的爱情,他也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的人生。徐志摩与林徽因在英国康桥度过了短暂而愉快的一段时间,并且对这段生活分外留恋,他对这段恋爱不无感慨,异常兴奋,创作了大量的诗歌。然而这段迷醉的生活并未长久,并未被爱情冲昏头脑的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终与志摩不辞而别。刻骨铭心而又理智地各奔天涯,这种纯情,这种深情可见一斑。

从诗人的生活背景上看,再一次回到康桥,这一曾经与林徽因的初恋之地,现在只能变成美好的回忆,此情此景是对诗人自身心灵的慰藉。诗歌的第一小节中,开篇用了三个“轻轻的”,烘托渲染了一个轻柔唯美的意境,携带者诗人的甜蜜,也携带着诗人的忧愁。而诗歌中第一个出现的意象“云彩”,笔者认为其意义和地位不容忽视。从“爱情诗”的解读角度出发,“云彩”可以是爱人,可以是“爱情”,也可以是那段爱情的苦涩与甜蜜。徐志摩心中的完美女神、理想伴侣——林徽因,是整首诗歌的灵魂,《再别康桥》中出现的一切意象,“金柳”“新娘”“艳影”“青荇”“柔波”等,都可想象为是她的化身。“《再别康桥》中静淑柔美的女性意象诸如新娘、艳影、柔波,使人不得不想起一个让徐志摩爱得刻骨铭心的人。诗中的‘辉和‘阴,谐音不就是令他怦然心动的‘徽因吗?徐在诗中不用‘星光,刻意用‘星辉,足以窥见徐志摩对‘辉(徽)的心驰神往。”[2]

文本体式的解读和知人论世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机的结合,在即后的文本解读中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刘全卫:《<再别康桥>是歌咏精神家园的爱情诗》,《耳文学教育》,2008年,第7期,第63页

猜你喜欢

再别康桥体式徐志摩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花牛歌
小评《徐志摩论》
《雨巷》与《再别康桥》比较阅读
徐志摩的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