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测评视域下小学生关键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性研究

2018-03-16刘咏春

江苏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学习内容框架教学方法

【摘 要】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测评缺少整体思想和合宜理论的依据,导致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错位、缺位。小学语文阅读测评可以借鉴结构主义理论,依托“框架”思想,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提取信息、推断解释、整体感知、评价反思和创意运用设为关键能力,并有机整合在精准的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工具使用和学习评价设计上,教师辅以恰当的教学方法,使诸关键能力自然形成,效益自当卓然。

【关键词】阅读测评;关键阅读能力;框架;学习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9-0025-05

【作者简介】刘咏春,江苏省宝应县教育局教研室(江苏宝应,225800)小学语文教研员,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一、小学语文阅读测评现状及思考

以下是某校五年级下学期阅读测评卷,阅读材料为《缴电话费的老人》。

1.按要求在括号里填写正确的字或读音。

步lǚ( ) 年逾( )六旬

2.给“花”选择合适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A.用;耗费。B.用来迷惑人的;不真实或不真诚的。

C.形状像花朵的东西。D.颜色或种类错杂的。 (1)头发花白( )

(2)我花了好长时间才做完这道难题。( ) (3)雪花像洁白的小精灵。( )

(4)你的花言巧语怎么骗得了我呢?( )

3.当老人在柜台前想不起自家电话号码时,后面人的表现是不耐烦,因为_____________。后来当老人决定为孩子缴电话费而重新排队时,后面一片寂静,这又是因为_____________。

4.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老太太对孩子的电话记得很牢,请用“_____________”画出来。

5.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做儿女的怎么能报答得了母爱呢?这使我想到了一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评卷中的第1和第2道题与文本提供的阅读情境关系不大,学生不需要通过阅读文本就能完成。第3题考查的是推断解释能力,第4题考查的是提取信息能力。第5题考查的看似联结能力,但实际上是简单的诗句积累。本卷真正考学生阅读理解的只有第3和第4题。

像上述指向不明、似是而非的阅读测评试卷不在少数。2016年秋,笔者对全国不同类型学校的26份小学五年级阅读试卷作了分析,主要表现为:

一是文本类型失衡。26份试卷中均有文学文本,其中5份试卷还呈现了实用文本,3份试卷有非连续性文本。文学文本成为阅读测试中的主要文本类型,这虽然关注了学生审美能力的考查,但其“经世致用”的功能却弱化了。

二是能力项目失调。8份试卷未涉及提取信息能力,2份试卷未涉及推断解释能力,5份试卷未涉及整体感知能力,7份试卷未涉及联结运用能力,见图1。笔者并不是强调在考查过程中将所有能力的测试完全调和,但做到大致调和还是应该的,因为只有综合的能力才能形成素养。

三是评价赋值失当。提取信息,属于阅读的基础能力,年级越高,考查应该越少,但六年级却高于五年级5个点;评价鉴赏及联结运用位于阅读的高层级,年级越高,考查占比应越大,但五年级却分别高于六年级10个点、8个点,见图2。

很多试题编制缺少整体思维。阅读测试什么能力、用什么测、如何测、测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目标,没有系统安排。也就是说,阅读测评到底基于怎样的思想,基于怎样的已经被证明的理论。另外,由于试题编制的紊乱,我们既不能看出其根据是什么,也不能看出这样编制对平时阅读教学有怎样具体的验证、导向或测评作用。这又自然让我们想到,为实现测评目的,我们在平时阅读教学中应教什么、怎么教。

笔者以为,在对核心素养进行行动研究的大背景下,阅读测评自然要倾向于考查学生关键阅读的能力,因为这些关键阅读能力是构成儿童阅读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因此,我们不应将阅读测评看成结果状态的呈现,而应看成阅读观念形成诊断、体现观念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共同组成的一种过程。

二、基于关键阅读能力,建构阅读测评框架

为避免阅读测评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国际三大阅读测评项目(PISA、PIRLS、NAEP)在测评前均建构测评框架。笔者认为小学阅读测评完全可以用“框架”结构思想来构建阅读评价体系,且其依据应该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因此,笔者根据“框架”思想,提出“小学生阅读能力五层级测试框架”,见图3。其具体构成为:提取信息能力、推断解释能力、整体感知能力、评价反思能力、创意运用能力。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这五大能力应该是学生阅读活动所需要的关键能力。

从图3可以看出,阅读能力是一個整体的框架,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整体的素养,它又由不同的能力综合构成。其中,提取信息能力是基本的能力,它贯穿在学生各个年龄段的阅读生活中,随着学生年龄增长,以及阅读素养提升,他们也渐次显示对其他阅读能力的需求。框架中渐变的灰色,意味着渐次需求的能力其实也一直随着学生的阅读生活潜藏着。五种能力虽然显示出渐高的掌握要求,但其实也一直在孕育当中。而且,这五种能力是紧密联系的,并不是相互隔离的,它们共同发挥作用。我们只有先学会了提取信息,才能提高推断解释的精确性,而推断解释又会提高整体感知的明晰性,只有练就了整体感知能力,评价反思才有说服力,最后才能使创意运用更加实在。而反过来,从创意运用能力的增强开始,其实也在逐渐反作用于其他能力的提升。

根据新课标的学段要求,笔者还将此框架思想落实在三个具体学段的阅读实践中,对不同学段应具备的各种能力梳理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见表1。依据表1,我们便可以有目的地对每一个学段的学生进行阅读能力测试。测试结果既可以显示学生具备了哪一方面的阅读能力,也能够显示这个能力所达到的程度。

三、基于阅读测评框架,进行精准学习设计

测试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精准阅读教学指向,提升阅读教学效益。语文课程虽具有综合性特征,但那一定是一个个精准的关键能力的综合。在阅读方面,正是一个个关键的阅读能力,才形成了综合的阅读素养。我们要对学生的阅读学习进行“精准”的设计,这个“精准”当然指向的是五大关键能力。

1.精准目标确定。

苏教版四上《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10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其实,只要随意翻阅《语文教学参考用书》中的任何一课,其目标均是“老三篇”——朗读课文、学习字词、理解中心。这样的目标设定,阅读关键能力在哪里?如果以阅读测评框架为指导,阅读教学指向五大关键阅读能力,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设定: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按照“立下志向—勤学苦练—轰动画界”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说说课文主要内容。(3)结合课文说说对“功夫不负有心人”和“有眼不识泰山”的理解。

以上三个目标基于阅读测评框架,它们就像容器一样,将提取信息、推断解释、整体感知、评价反思、创意运用等各项能力蕴藏其中。

2.精准工具使用。

這里的工具指的是有效的学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阅读,首要的是阅读方法的学习,即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在掌握阅读方法后,便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笔者曾听过一节阅读课,教者先通过微课的形式讲解“阅读做批注”的方法。接下来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自主学习苏教版五下《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的一个片断。以下图4和图5是学生当时的课堂批注。这些批注,有的是情节的梳理,有的是细节的分析,还有的是语言的品味,更有内容的质疑。细细甄别这些所得或者困惑,我们看到的是学生提取信息,并利用有关信息对文本进行着合理推断,对文本的内容或形式表达自己的疑惑等等。显然,在精准工具的使用中,学生关键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精准学习评价。

阅读测评时,老师们常常会陷入一个怪圈:对主观题的解答无法科学考量,无法估量学生思维水平究竟处于怎样的认知层级。近年来,笔者在试题编制中试着运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1],根据学生的具体答题情况评估其思维发展水平。以《三袋麦子》(苏教版三上)为例,为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感知,笔者编制了四个答题选项,分别考查的是学生四种不同的思维状态。

下面是同学们对《三袋麦子》这个故事的内容概括,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小猪、小牛、小猴要过生日了,土地爷爷送他们各一袋麦子作为生日礼物。

B.快过年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作为节日礼物。

C.土地爷爷送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做成食品,小牛省着吃,小猴全种下地。

D.土地爷爷送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他们处理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一样。

土地爷爷把一袋麦子作为节日礼物送给小猪、小牛、小猴,而A选项说是生日礼物,A选项陈述的信息与文章内容完全不相符。选择A选项的学生,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是错误的,其思维属于前结构水平。

而B选项提及的内容是文章所讲到的,但文章并不只是讲了这一个内容,还有三个小伙伴对待这一袋麦子的不同做法。选择B选项的学生,他们对内容的理解是单一的,不全面的,思维属于单一结构水平。

C选项既讲了土地爷爷送的礼物,又讲了三个小伙伴对礼物不同的处理方式。内容全面,概括也较为准确,选择此选项的学生,其思维属于多元结构水平。与C选项相比,D选项不只是多个信息的提取,更是将这多个信息进行整合,并作出理性的提炼与概括。选择D选项的学生,证明其思维属于关联结构水平。

如此,学生阅读水平的真实现状就能展现出来,也为后阶段有目的的阅读教学提供依据。

四、基于阅读方法,提升“我”的素养

任何一件工具,不同的使用方法,将导致不同的效用。武术上有“剑气合一”之说,那么,在阅读教学方面,我们如何使“学习设计”发挥更好的效用,使学生高效能地提升五大关键能力,最终形成阅读素养呢?这就涉及阅读教学方法的问题了。而这个阅读教学方法应该更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倾向于一种阅读氛围和阅读叙事的综合性建设。语言学习理论表明,儿童只有在综合性的环境中,才能形成并发展某种语言能力,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自然也是如此。[2]可以说,阅读教学应该是在对“我”的陶冶、培养基础上,形成并发展学生的五大关键能力。笔者以为,以下几种阅读方法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1.体验性阅读。

体验性阅读有两种,一种是替代式阅读,即在阅读中,把自己完全“摆进去”,此时,读者已完全替代了故事中的人物,并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一种是迁移式阅读,即通过阅读认识自我,改变自我,完善自我。“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罗曼·罗兰)

体验性阅读主要是基于阅读内容的自我用心、用情感受的过程,是寻找“生命基因密码”的过程。无论是替代还是迁移,都会有一个基于“我”的知识背景、文化取向的提取信息、整体把握、解释推理乃至创意运用的过程。因此,这样的方法,是有生命力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属于“我”的阅读关键能力的好方法。

2.任务性阅读。

生活中的阅读更多的是基于任务。如组织学生进行儿童乐园游览活动,那学生首先要阅读儿童乐园提供的游览路线图,知晓有哪些游乐项目及所在的区域位置,这种阅读即为任务性阅读。

基于任务的阅读,会产生一种“实践”“探索”的目的,学生为了完成任务,满足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一定会大量占有信息、尝试解释推断、进行整体感知等等,在不知不觉中,阅读的关键能力便以“附带”的形式形成了。而“附带式”学习[3],其实是小学阶段经常发生的学习现象。

3.研究性阅读。

有“我”的阅读,“我”不只在文本里,还要跳出文本,以局外人的眼光审视文本,对文本作出质疑、评价与反思。2017年5月“学科融通·汪曾祺作品教学”研讨会上吴高扬老师执教的《葡萄月令》,令人回味。课前,学生围绕文本提出了8个问题。以“作者写葡萄生长过程,是想获得什么认知?”这个问题为例。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在他们的思维中,谈到状物类文章,必要提到“托物言志”。但在《葡萄月令》中读不到作者的“志”,所以遇到了困惑。教师以此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而明晰:状物类文章,不能用“托物言志”这种单一思维模型去解读,它还有“物我观照”,而这才是生命大智慧。

从托物言志到物我观照,从单一思维到多向思维,从关注志向到关注生命,阅读成为不断深入文本、走近作者的研究过程,更成为面对真实问题、互动互助、质疑探讨、对文本进行创造性运用的过程。

研究是一种基于不确定性的未知领域的实践,这种实践的基本过程便是提出问题、明确问题导向、占有资料、解决问题、发现未知领域……这样,研究便成了一个富有生命的过程。这样的过程符合儿童好奇心、求知欲强的特点。这样的研究最大的好处是能够发生有生命的细节,而这个细节往往能够给学生启迪,无论是信息提取的启迪,还是创意运用的启迪,常常会有让他们眼前一亮的现象发生。因此,在诸多阅读教学方法中,研究式阅读教学活动应该是最有前景的。

目前关于阅读素养乃至核心素养还在学术界的研讨之中,但我们首先要做的可能便是对于关键阅读能力的厘清。笔者基于阅读测评的平台,将关键能力放在框架中,并尝试研制精准的容关键能力之器,提出适合关键能力养成的教学之法,只是一种途径,笔者期待更多的关键能力研究成果,并希望对于阅读的核心素养早日认定。

【参考文献】

[1]赵利霞.国内SOLO分类评价理论研究文献综述:1998-2008[J].江苏教育研究,2010(19):10-14.

[2]肯·古德曼.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M].李连珠,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威廉·赫德·克伯屈.教学方法原理——教育漫谈[M].王建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学习内容框架教学方法
框架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浅谈框架网页的学习
基于Jmeter对Node框架性能的测试研究
运用“小组合作”,打造高效课堂
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构建和谐快乐课堂
基于“自能”理念,促进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