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思考

2018-03-15赵影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能力大学生

赵影

摘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目前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本文着重分析了目前高等院校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不足,研究如何改进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和培养手段。

关键词:大学生;高等教育;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6-0192-02

一、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国内国际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讲到:“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能力是现代人才素质的核心,人才的创新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我们的高等院校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各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各行各业的专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的意识、能力,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全方面人才。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为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

二、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研究

(一)什么是创新、创新思维

“创新”(innovation)来源于拉丁语。“innovation”的拉丁词根“nova”表示“新的”的意思,加上前缀“in”导致动词化,具有更新的含义,意味着对原来已有的东西加以更新和创造。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指不受社会习惯思维的限制,以一种独特新颖的方式和多向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对问题追求全新的解决方法的一种思维,是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在过程中或成果上突破常规有所创新的思维。创新思维的精髓是非逻辑思维,是需要经过培养和专门训练的思维。

(二)创新思维的形式

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有:(1)延伸式思维;(2)扩展式思维;(3)联想式思维;(4)运用式思维;(5)逆向式思维;(6)幻想式思维;(7)奇异式思维;(8)综合式思维。创新思维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真正理解、掌握它的多样性,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才能真正实现创新。

三、我国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各校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同时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造成了人才的相对过剩。通过对各高校就业状况的分析,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不是我们的社会需求饱和了,而是我们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多元化,经济增长模式也发生了转变,知识更新速度极快,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往往具有滞后性,学生还没毕业就已经被淘汰,用人单位不但要求大学生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具备适应不同职位要求的多元化素养,因此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特点的大学生。我们的高等教育一直遵循的是专家教育,重技术,轻文化,对学生的文化熏陶过于薄弱、专业教育过窄、有一定的功利导向和共性制约,导致我们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很难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一方面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社会急需人才的矛盾。

另外,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小学起都是围绕“考大学”这样一个明确目标而进行的,学生习惯了为一具体目标而努力,而考上大学后呢,目标消失,而没有人再为大学生设定既定目标,大家没有了统一的目标,每个人的目标都依赖于学生自己的感悟和探索,应该怎么设定目标,设定什么样的目标是合适的,这方面的思维培养是空白的,因此我们的大学生在“考大学”这一目标消失后充满了迷茫与困惑。

中国大学比较习惯于传递现成的知识,采用传习性的教育方式,考试也是标准化的试题和常规化的答案,很少鼓励学生探究问题,这种教育模式是“已知—求—解”型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极大地制约了学生智力的培养和独创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不但得不到培养反而逐渐萎缩,真正的创造过程是没有人提供“已知”,没有人提供“求”的,全凭自己在创造意识的作用下,敏锐地发现“已知”,发现“求”,并寻找答案。

四、怎样在现行体制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对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进行变革

近年来高等院校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但传统教学方式并未根本改变。大多数仍在使用教师输入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启发式、讨论式、研讨式、探究式、情景式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未能充分运用,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而且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改变以“教师单方面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追求”的教学方法。研究开发“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抛出问题,使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深度探索,激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活跃,灵活地掌握知识,形成创新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等方式方法,把国际学术前沿、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灵感。

(二)建立科学的全面的课程体系

创造能力来源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良好的素质来源于多学科、多文化的培养,现代大学教育应是素质教育,要注重人文学科的培养,要大口径、宽专业,改变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知识面狭窄的现状,实行大学科、大专业教育,培养全才模式,加强人文学科的教学与学习,增大人文课程比例,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哲学知识、理工科知识、文艺知识,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熟悉信息、网络、电子技术的全面人才。

(三)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紧密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还是课内学习,在课堂上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也要积极参与课外学习,课下大量阅读专业期刊杂志,参加学术讲座,了解学术前沿动态,把握最新科研成果,开阔视野,提高科学素养,参与学术讨论,加强学术交流,积极參加大学生竞赛、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积极参与导师的项目申报,学习撰写实验报告,提高科技论文撰写水平。

(四)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加强实验教学活动

我们学习理论的目的就是在实践中改造自然,同时理论只有应用到实践中才能检验理论的正确性,理论只有应用到实践中才能在实践中得以发展、创新,发展后的理论反过来再为实践服务,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历史上的大量事实已经证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大大激发人们的创造力。高等学校要提高实践课程的比重,搭建实验教学平台,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注重生产实践,提供创新人才培养的大环境,大力建设大学生创新基地,满足学生创新创业的需求,培养学生创新团队,积极开展科学竞赛,对优秀人才开展科研训练,培养学生进行创新成果转化。

加强一线生产单位合作,共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产学研基地、科技创新、创业基地,让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专业实习、创业实践。通过教学实习和实践,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

当前能够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是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我们的高等院校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夏克祥.实用创新思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关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EB/OL].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4日06:00光明网.

[3]孙冬青.当代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06).

[4]胡鹤玖.高职学生创新力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3,(06).

[5]居占杰.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03).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创新能力大学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