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位调整法联合温针灸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前瞻性对照研究

2018-03-15王裕贤李永凯汪洪波

颈腰痛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源性椎间盘体位

王裕贤,李永凯,汪洪波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针灸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0;2.石河子市中医院针灸科,新疆石河子,832000)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DLBP)[1],主要表现为下腰部及腰腿部的非放射性牵扯痛,且疼痛范围不会超过膝部。目前,关于该病的治疗,由于手术指征难以把握,且远期疗效尚不确定,临床多以针灸、推拿、药物等非手术治疗方案为主,并取得一定的疗效[2-3]。但是,关于患者体位调整在DLBP中的辅助治疗作用,尚鲜见相关报道。为此,本研究自2015-07-2016-07,进行了一项前瞻性对照研究,共纳入90例DLBP患者,在两组患者均予以温针灸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47例辅以体位调整法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本次前瞻性研究的相关资料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纳入90例DLBP患者,均有典型的下腰部非放射性牵扯痛,疼痛部位以臀部、腰骶部和大腿外侧部多见,经术前MRI检查,提示有椎间盘纤维环轻度破裂等退变表现,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与影像学检查,予以明确诊断为DLBP。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7例及对照组43例,两组均予以温针灸治疗,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用体位调整法进行辅助治疗。本研究的方案已得到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两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平均病程等一般资料,见表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价值。

表1 两组DLBP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

1.2 选择标准

90例患者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1)患者有反复发作的下腰痛,且持续时间6个月以上;(2)其临床表现为下腰部、臀部、股前后部等疼痛,在久坐、久站或活动后加重;(3)无麻木、无力等根性症状表现,且查体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股神经牵拉试验阴性;(3)CT、MRI检查,排除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等影像学改变;(4)对本研究的治疗方案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在治疗前的2周内,已接受过推拿、药物等其他治疗者;(2)有腰椎骨折、滑脱等病理性改变者;(3)有腰椎结核、肿瘤者;(4)合并有肾炎、肾结石、女性盆腔或附件炎症、消化系统疾病等,可能影响下腰痛的疗效观察者;(5)临床资料不完整者。剔除标准:(1)未完成3个疗程的治疗,中途退出者;(2)研究过程中,擅自联用其他治疗方法者。

1.3 治疗方法

1.3.1 温针灸 两组患者均予以温针灸治疗:患者取俯卧,以双侧膀胱俞、大肠俞、腰阳关穴为主,另配以病变节段椎体及其上下椎体的双侧夹脊穴、患侧委中穴为针灸穴位,常规针刺深度约1寸,捻转得气后,连接电针仪(华佗牌SDZ-Ⅱ型电子针灸治疗仪,厂家: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其刺激参数设置为连续波10 Hz,强度从小到大,视患者的耐受程度而定,治疗时间为30 min左右。电针仪连接并设置好参数后,取2 cm高度的艾柱,于两侧大肠俞和腰阳关穴进行温针灸治疗,每次1壮,1次/d,以10 d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

1.3.2 体位调整法 在上述温针灸的基础上,研究组47例患者另辅以体位调整法治疗:(1)急性期:予以人工牵引,对患肢进行10 min左右的持续牵拉,并予以红外线治疗仪进行15 min局部照射治疗;另外,要求患者采用以下特殊体位:侧卧位、患侧在上,屈膝屈髋,同时双手抱膝,使膝部尽量靠近胸部,至疼痛明显减轻为止,并保持体位至少30 min,上述治疗均3次/d。(2)缓解期:可采用低枕仰卧位休息,并注意腰部保暖。在整个疗程中,均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1.4 疗效观察

(1)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3个疗程后,进行下腰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评分,并进行治疗前后和组间对比;(2)疗效评定按照MacNab分级标准,分为优、良、可、差四个分级,其中,优: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已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良:患者可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但偶有疼痛;可;患者症状体征有所改善,但仍有部分疼痛;差: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优+良+可)/总例数×100%。

1.5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独立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过程中,研究组3例(1例中途退出,2例擅自联用药物口服)被剔除,对照组有5例(2例中途退出,2例擅自联用其他医疗机构推拿治疗,1例擅自联用药物口服)被剔除,最终研究组44例、对照组38例进入疗效指标的分组对照研究。

2.1 VAS、ODI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其VAS评分和OD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项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组间对比,研究组治疗1个疗程后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至3个疗程结束,研究组的两项评分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3。结果提示,温针灸联合体位调整法后,患者早期即可获得良好的疼痛和功能障碍改善效果。

表2 两组DLBP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对比

表3 两组DLBP患者治疗前后的ODI评分对比

2.2 疗效对比

3个疗程结束后,按照MacNab分级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其中研究组44例中,优8例,良21例,可12例,差3例,总有效率93.2%;对照组38例中,优5例,良15例,可11例,差7例,总有效率81.6%。两组对比,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4。

表4 两组DLBP患者的疗效对比

3 讨论

DLBP是临床常见的下腰痛类型之一,其治疗方案尚不统一,学者们报道可见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牵引、理疗和药物等非手术治疗措施[4-5],以及射频热凝、髓核减压手术等[6-7],一般以保守方案作为首选。在祖国医学中,本病可归属于“痹症”范畴,认为腰为肾之府,其病因多饮外感风寒湿邪,内伤劳损、跌扑外伤及肝肾不足等因素所致[8],温针灸作为中医特色的治疗手段,在DLBP中应用较为广泛,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李述新等[9]进行肾俞、大肠俞和膀胱俞的温针灸治疗,平均改善指数达到0.82。他们认为,通过温针灸可改善病变椎间盘局部的血液循环,从而促进引起疼痛的相关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重吸收,有利于组织间隙的水肿消除,从而解除其机械性压迫因素,达到改善效果。尤其是灸法,可通过热效应作用,达到干扰并减弱痛觉传导作用,同时改善病变节段的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和代谢条件,达到治疗目的。而本研究中,单纯采用温针灸治疗的对照组38例患者,总有效率达到81.6%,与上述报道亦较为相近。

关于体位对DLBP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当DLBP患者在腰椎处于伸展状态时,其椎间盘内压力可明显降低,同时促进髓核向前滑动,破裂的纤维环后部处于放松状态,为纤维环损伤的修复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利于改善患者疼痛症状,促进其功能恢复[2]。为此,本文进行了体位调整法的前瞻性对照研究,两组患者均予以温针灸治疗后,研究组予以系统性的体位调整法辅助治疗。经组间对比发现,研究组患者在治疗1个疗程后,VAS评分和ODI评分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体位调整法在早期即可取得良好的改善效果。另外,组间疗效对比中,研究组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分析其原因,体位调整法在患者急性期即予以人工牵引治疗,对于放松椎间盘、改善其营养供应,增加椎间盘内负压和促进椎间盘组织的修复,均有良好作用[10],Lotz等[11]学者的研究亦证实了这一点。同时,在病变节段局部予以红外线照射,有利于改善病变椎间盘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因子与水肿的重吸收,从而有利于解除炎症化学刺激和机械性压迫刺激。另外,我们要求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屈膝屈髋,同时双手抱膝,使膝部尽量靠近胸部,这一特殊的体位调整姿势,使得腰椎部分处于极度拉伸状态,极大地降低了椎间盘内压力,破裂的纤维环后部处于明显放松状态,既显著缓解了患者的疼痛症状,更有利于纤维环损伤的再修复过程。患者进入缓解期后,亦要求绝对卧床休息并注意腰部保暖。在体位调整法的整个过程中,为温针灸治疗时所产生的加速血液循环、局部热效应作用起到良好的协同效应,为其康复过程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取得更满意的疗效。

综上所述,DLBP患者在温针灸的同时予以体位调整法进行辅助治疗,其操作简便,早期即可取得良好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1]Jenkins HJ.Awareness of radiographic guidelines for low back pain:a surveyofAustralianchiropractors.[J].ChiroprManTherap,2016,24:39.

[2]李猛,蒋戈利,石晓明,等.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物理治疗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6,(2):28-31.

[3]Zotti MG,Brumby-Rendell OP,McDonald B,et al.The outcome of pedicle screw instrumentation removal for ongoing low back pain following posterolateral lumbar fusion[J].J Spine Surg,2015,1(1):50-6.

[4]沈洁,白跃宏.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治疗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9,20(2):94-97.

[5]李连飞,王国桢,罗试计,等.椎间盘源性腰腿痛保守治疗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2):3442-3443.

[6]黄佑庆,宁亚,陈瑞霞,等.脉冲射频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近期疗效[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2,18(8):458-460.

[7]卢政好,欧军,苏小桃,等.经皮穿刺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1,39(4):406-409.

[8]彭正刚,陈勇,何洪阳,等.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病机与治疗进展[J].中医正骨,2007,19(3):61-63.

[9]李述新,姚啸生,李洪久.温针灸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6):166-167.

[10]Lai A,Chow D H.Effects of traction on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degenerated disc using an in vivo rat-tail model[J].Spine,2010,35(14):1339-1345.

[11]Lotz J C,Hadi T,Bratton C,et al.Anulus fibrosus tension inhibits degenerative structural changes in lamellar collagen[J].Eur Spine J,2008,17(9):1149-1159.

猜你喜欢

源性椎间盘体位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后纤维环T2弛豫时间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
玻璃体切割眼内填充术后被动体位的舒适护理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
椒莲酊剂治疗男子雄性激素源性秃发50例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影像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