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不同类型染色体多态性对常规体外受精治疗结局的影响
2018-03-15乜照燕甄秀丽赵素英吴海峰
乜照燕 张 娜 甄秀丽 赵素英 张 轶 吴海峰
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石家庄,050011);2.河北省胸科医院
染色体多态性存在于不同人群个体之间,主要包括1、9、16 号染色体次缢痕增加或缺失,D/G组染色体随体区变异,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以及Y染色体长臂长度等变异[1]。一般认为染色体多态性不会引起个体临床表型变化,但近年研究表明染色体多态性可能导致某些临床效应,如不孕不育、习惯性流产[2-3]等。在体外受精(IVF)过程中,不同类型的男性染色体多态性的临床结局存在争议。本文旨在探讨男性染色体多态性与辅助生育结局的关系,为辅助生殖咨询提供相关临床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者知情同意选择 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本院接受常规IVF治疗的夫妇198对,为排除女性年龄和不孕因素对卵子质量、受精、着床等因素的影响,女性配偶以年龄<35岁、单纯输卵管因素不孕、基础卵泡生成素( FSH)水平≤8 U/L、基础窦卵泡数≥8个、染色体正常、首次行新鲜周期胚胎移植、黄体期长方案为入组条件。根据男方染色体多态性分为4组,D/G随体增加为A组21例,次溢痕增加( 包括1号、9 号、16号染色体)为B组20例,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者为C组17例,Y染色体变异( 包括大Y和小Y)为D组20例,男性染色体正常者120例作为对照组。
1.2 研究方法
1.2.1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于IVF-ET术前, 所有对象进行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主要采用G显带技术进行染色,对至少30个分裂中期细胞进行分析,配对3个核型,显带分辨率在400~550条带,按人类细胞学国际命名体制(ISCN2016)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1.2.2精液常规检查取卵当日男方收集精液,精液液化后按照参考文献[4]行精液常规检查。精子形态学分析采用Diff-Quick快速染色方法染色,采用Kruger精子形态学标准,头、颈、中段和尾部均正常的精子认定为正常,所有形态学处于临界状态的精子均列为异常。计数精子200条计算正常精子形态百分率(≥4%为正常)。精子存活率采用伊红-苯胺黑染色(深圳华康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计算着色和不着色精子的比例。
1.2.3体外受精及妊娠结局采用黄体期长方案控制性促排卵,女方取卵同时男方收集精液,精液充分液化后,用Spermgrad 梯度离心处理精液,调整精子浓度为10×106/ml,取卵后3~4 h加入精子,16~20h观察受精情况。72 h观察胚胎发育情况,并评定胚胎质量,移植胚胎。优质胚胎标准:第3天胚胎细胞总数≥7个,碎片≤20%。取卵日开始每日肌注黄体酮60 mg支持黄体。胚胎移植后14d尿妊娠试验或血β-hCG确定生化妊娠,移植后35d B超见孕囊诊断临床妊娠,≤12周妊娠终止为早期流产。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样本率两两比较的χ2分割法,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男方年龄23~45岁,女方年龄27~34岁;不孕年限1~8年。5组对象在女方年龄、体质量指数、基础性激素水平和卵泡数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 女方促排卵情况
5组对象女方促性腺激素(Gn)用量、Gn天数、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E2、hCG日内膜厚度、获卵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2.3 男方精液基本情况
5组精液量、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精子存活率以及精子正常形态相比无差异(P>0.05)。见表1。
表1 各组对象精液基本情况比较±s)
2.4 男方IVF结局情况
5组对象间正常受精率、总受精率、优质胚胎率、植入率、妊娠率、流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组对象体外受精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传统医学认为染色体多态性多是无意义重复序列,不引起临床表型异常。但随着分子细胞遗传学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对非编码基因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染色体的多态部分可能会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造成同源染色体配对困难,导致染色体不分离,形成异常配子,胚胎发生染色体非整倍性改变引发流产、不育不孕及其它临床效应[5-7]。此外,异染色质在着丝粒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姐妹染色单体结合和分离所必需的[7],染色体主缢痕区着丝粒-动粒复合体(CKC)是染色体运动和均等分离的结构和功能基础。CKC形态发生变化,可能会干扰染色体正常运动和分离[8]。有研究认为染色体多态性可降低妊娠率增加流产率[9-12]。也有学者认为染色体多态性与生殖异常没有直接关系,不影响生育[13-14]。染色体多态性对生殖功能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大部分关于多态性的研究都是针对所有多态性对结局的影响,对于不同类别多态性对助孕结局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戴小凡等[15]研究发现染色体多态性与精液质量无明显的相关性。本文资料显示,不同类型的染色体多态性男性精液质量与对照组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有研究称在Y染色体上有一些与男性生殖相关的基因,Y染色体的结构多态性变异,可能会对这些功能区域产生影响,导致精子质量下降。由于本研究数量有限,且所选病例接受常规IVF助孕,一般都是精液正常或者精液质量稍差男性,故在本研究中未发现男性染色体多态对精液质量影响。
Bhasin等[16]对1978对行IVF不孕不育夫妇进行染色体多态性研究,认为染色体多态性对于IVF-ET的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及活产率无明显影响。高辉[17]报道染色体多态性对于IVF/ICSI-ET治疗患者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早期流产率均无明显影响。而郭威等[18]研究认为男性染色体多态性可能导致ICSI-ET中多原核受精率上升,但对IVF/ICSI-ET结局均无明显影响。本研究对象为常规IVF受精,未发现染色体多态性患者受精率有异常;不同类型多态性组与正常组相比,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早期流产率均无差异;在染色体多态性组,流产率有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染色体多态并不影响IVF助孕治疗的结局。未来可能需要通过分子遗传学技术对特定的多态区域的关键基因进行检测确诊,以为临床和遗传咨询提供更详细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