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孕前BMI与孕晚期糖脂代谢水平及妊娠结局相关性探讨
2018-03-15刘春华
刘春华 周 密
陕西省宝鸡市妇幼保健院(721000)
妊娠期母体的营养状况直接关系到孕妇及胎儿健康。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孕期营养过剩问题已越来越普遍。既往国内外均有研究显示[1-2],孕前肥胖会增加早产、巨大儿、先兆子痫、难产、产后出血、伤口感染风险。近年来,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等发病率明显上升,不少研究发现,GDM与HDCP均存在着胰岛素抵抗与脂代谢紊乱,肥胖是二者共同的高危因素[3]。本研究对1520例孕妇孕前及孕期的体质量指数(BMI)、孕晚期糖脂代谢水平及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BMI与孕晚期糖脂代谢水平及妊娠结局的相关性,为临床制定合理的孕期体重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本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孕妇资料152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单胎妊娠;早孕期经彩超检查可见原始心管搏动;无慢性高血压、慢性肾病、内分泌疾病、血液病、心脏病、自身免疫疾病等;无吸烟史;孕前身高、体重数据完整。排除标准:疤痕子宫;胎儿畸形引产者;晚期流产者;前置胎盘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者;生殖道畸形者;精神病患者。根据孕妇孕前BMI值分为:正常BMI组(BMI 18.5~24.0kg/m2)、高BMI组(BMI>24.0kg/m2)、低BMI组(BMI<18.5kg/m2)。
1.2 分析方法
搜集产前检查记录及病历资料,孕前BMI值参考产前检查测得的身高、体重计算,孕期体重增长为妊娠结束时与孕前体重差值;孕晚期糖脂代谢水平、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根据各组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分为增长适宜(孕前BMI<18.5kg/m2,孕期体重增长<13kg;孕前BMI18.5~25kg/m2,孕期体重增长8~10kg;孕前BMI>25kg/m2,孕期体重增长(5~7kg)及增长过度(孕期增重超过上述标准)。
1.3 观察指标
观察各组妊娠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妊娠胆汁郁积症、胎膜早破、产后出血、胎盘早剥等。记录各组分娩方式及不良妊娠结局,如死胎、早产、胎儿窘迫等。新生儿Apgar评分、入住NICU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正常BMI组843例,年龄(27.5±3.6)岁(20~40岁),初产妇505例,经产妇338例;高BMI组511例,年龄(26.6±4.4)岁(19~37岁),初产妇296例,经产妇215例;低BMI组166例,年龄(28.0±2.9)岁(22~42岁),初产妇101例,经产妇65例。各组年龄、孕产史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 各组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
3组的妊娠胆淤症、产后出血、产褥感染、死胎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胎盘早剥、胎儿窘迫、早产发生率高BMI组均高于另外两组(P<0.05)。剖宫产率、新生儿入住NICU率高BMI组、低BMI组均高于正常BMI组,新生儿Apgar评分均低于正常BMI组(均P<0.05);但高BMI组与低BMI组剖宫产率、新生儿Apgar评分、入住NICU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3 正常BMI组孕期体重增长与妊娠结局分析
正常BMI组中,增长过度者的妊娠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胎盘早剥、胎儿窘迫、早产、剖宫产、新生儿入住ICU发生率均高于增长适宜者,新生儿Apgar评分低于增长适宜者(均P<0.05),妊娠胆淤症、产后出血、产褥感染、死胎发生率与增长适宜者比较未见差异(P>0.05)。见表2。
表1 各孕前BMI组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比较
表2 正常BMI组中不同孕期体重增长组妊娠并发症及结局比较
2.4 高BMI组孕期体重增长与妊娠结局分析
高BMI组中,孕期增长过度者的妊娠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胎盘早剥、胎儿窘迫、早产、剖宫产、新生儿入住ICU发生率均高于增长适宜者,新生儿Apgar评分低于增长适宜者(均P<0.05),妊娠胆淤症、产后出血、产褥感染、死胎发生率与增长适宜者比较未见差异(P>0.05)。见表3。
表3 高BMI组不同孕期体重增长组妊娠并发症及结局比较
2.5 低BMI组孕期体重增长与妊娠结局分析
低BMI组中,孕期增长过度者与增长适宜者的妊娠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妊娠胆淤症、胎膜早破、胎盘早剥、胎儿窘迫、早产、剖宫产、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入住ICU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低BMI组不同孕期体重增长组妊娠并发症及结局比较
2.6 孕前BMI、孕期增重与糖脂代谢关系
1520例孕妇中,181例明确诊断为GDM。GDM组的TG、FPG、孕前BMI值及孕期增重值均高于正常妊娠组(P<0.05)。见表5。孕前BMI正常孕妇,孕期增重水平与孕晚期TG及FPG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r=0.811、0.653,P<0.05)。
表5 不同妊娠状况孕妇观察指标比较±s)
3 讨论
有研究显示[4],备孕及妊娠期营养状态对胎儿生长发育及妊娠安全产生重大影响。虽然近年来,人们对生育保健知识水平有所提高,但对妊娠期合理营养摄入与饮食控制仍有一定误区,造成孕期体重增长不足,不利于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妊娠期孕妇体重及体重增幅与妊娠安全有着密切联系。既往研究认为,孕前及孕期体重控制不良会增加妊娠并发症发生风险,孕前体重过轻或过重均会增加不良妊娠结局风险[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孕前高BMI组、孕期体重增长过多组发生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比例均明显升高,说明孕妇体重过大及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均会增加孕期并发妊娠糖尿病与妊娠高血压的风险。妊娠期女性体内内分泌环境发生明显改变,雌激素水平的升高使外周组织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再加上胎盘发育过程中释放的炎性介质对胰岛功能造成一定损害,使妊娠期更易发生糖尿病。目前已有研究证实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6]。另一方面,肥胖或超重者体内的瘦素、脂联素等脂源性细胞因子更多,增加了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增加高血压及糖尿病发病风险。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孕期GDM孕妇TG、FPG、孕前BMI值及孕期增重值均高于正常妊娠孕妇,孕期增重水平与孕晚期TG及FPG水平均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孕期与非孕期的超重、肥胖均会引起糖、脂代谢紊乱。
在分娩方式方面本研究发现,相比孕前BMI正常组,高BMI组、低BMI组的剖宫产率均明显更高;在孕前BMI正常与高BMI组中,孕期体重增长过度者的剖宫产率更高。这一结果提示孕前体重过大或过小,孕期增重过多均会增加剖宫产风险。分析原因认为,孕前BMI值偏高,或孕前体重正常而孕期增重过多会导致孕妇超重或肥胖,大量的脂肪组织堆积在腹腔,会使腹肌收缩能力减弱,而盆腔脂肪组织堆积会阻碍胎儿下降,增加产道损伤风险,从而使剖宫产率升高[7]。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长会对胎儿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增加胎儿并发症发生风险。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高BMI组孕妇发生胎儿窘迫、早产比例明显升高,而孕前BMI正常及高BMI组中,孕期体重增长过度者的胎儿窘迫、早产发生率明显升高,新生儿的Apgar评分明显更低。这一结果说明孕前体重过大或孕期增重过多均会增加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这是因为孕妇肥胖或超重会引起胰岛素抵抗、妊高征、脂代谢紊乱等并发症,若孕妇血糖水平过高,则可能使葡萄糖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胎儿血糖升高;同时葡萄糖进入胎盘后会使羊膜腔压力升高,从而增加胎膜早破风险[8-9]。此外,肥胖者体内存在着大量的游离脂肪酸,会刺激机体产生过氧化物,而血糖升高会损害胎盘的血管内皮,妊娠高血压可引起胎盘血管痉挛,这些都会增加胎儿缺氧、胎儿窘迫、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风险。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孕前低BMI者孕期体重增长适宜与体重增长过度者的妊娠结局比较未见差异。可能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因为孕妇孕前体重偏小,孕期体重增长过多但孕期BMI值相对不高,故对妊娠结局影响不显著;另一方面则与本次研究纳入的孕前低BMI孕妇样本量较小可能有关。
综上所述,孕妇的孕前及孕期BMI值与孕晚期糖脂代谢及妊娠结局有关,孕前高BMI值及孕期体重增长过度均会增加糖脂代谢异常及妊娠并发症、剖宫产、不良妊娠结局风险。临床产科应积极做好孕期体重管理的健康宣教工作,保障孕妇妊娠安全,提高生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