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环杭州湾大湾区的舟山思路
2018-03-15徐文平
◎徐文平
发挥产业平台优势,建设“海洋产业集聚基地”
深厚的产业基础是湾区经济发展的潜力,是湾区面向全球发展的重要条件。全球著名的纽约、旧金山、东京三大湾区经济成功经验表明,成熟的湾区具有独特的产业优势和完备的产业体系,并能形成强大的产业生态和经济聚集效应。近年来,舟山重点发展临港装备、港航贸易、海洋旅游和现代渔业等产业,发展壮大具有舟山特色的海洋产业平台,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构建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对接融入环杭州湾大湾区建设,舟山要进一步发挥海洋产业集聚区等五大经济功能区主平台作用,强化政策引导,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拓展海洋产业集聚区发展新领域,提升定海工业园区、普陀经济开发区、岱山经济开发区、金塘塑机螺杆特色产业集聚区等园区综合发展水平。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利用“互联网+经济”推进传统海洋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智慧海洋舟山示范区和智慧海洋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大数据、海洋新能源与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建设国家潮流能海上试验场,推动海洋新能源科技装备产业化,加快潮流能、波浪能示范工程应用。加快发展舟山国际粮油产业园区、国际水产城及普陀海洋文化创意园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推进绿色石化基地建设,打造国际一流、绿色生态的石化产业园区。推进块状特色产业与新经济模式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省市级特色小镇。通过一系列海洋产业的聚集,实现规模优势,产生聚集效应,带动腹地经济发展。
发挥对外开放优势,建设“海上开放门户”
开放是湾区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湾区面向全球发展的巨大优势。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是舟山群岛新区的重要开放平台,更是浙江的“海上开放门户”。推进环杭州湾大湾区建设,必须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建设舟山自由贸易港区,推动油品等全产业链投资便利化和贸易自由化,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与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以保税燃料油供应为突破口,加快拓展国际船舶管理服务,提升国际航运服务功能。提升油品资源配置能力,大力发展油品内外贸分销网络和交易市场,推进油品现货交易,建设东北亚保税燃料油交易中心。探索油品期货交易业务,建设国际油品交易中心。创新大宗商品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管理体制机制,实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模式。实施自贸试验区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探索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扩大金融服务领域开放,争取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计价结算等政策创新,支持中资、外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境内外投资者设立融资租赁企业、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结算便利化。通过探索建设舟山自由贸易港区,提升整个大湾区开放水平,为湾区内各城市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发挥港口物流优势,建设“国际物流枢纽”
港口枢纽是湾区经济发展的前提,是湾区面向全球发展的基本支撑。在环杭州湾大湾区城市中,舟山拥有全国最大的江海联运基地,宁波-舟山港又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煤炭、粮食储运基地,全国重要的铁矿石中转基地、原油转运基地和液体化工储运基地,国家主要枢纽港,全球重要的远洋运输节点。目前,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仍是环杭州湾大湾区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尤其是海上大通道存在明显的交通短板,沪舟北向通道没有陆路连接,现有的舟山跨海大桥通行能力有限,舟山岛内交通的连通性也明显不足。这种末端式交通格局,已不能满足舟山与上海、杭州等主要城市的沟通交流,严重影响到港口对经济腹地的拉动效应。补足交通短板,成为大湾区发展的“头等大事”。浙江省委、省政府已明确提出要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高水平推进大港口、大路网、大航空、大水运和大物流现代交通“五大建设”。舟山市委、市政府提出打好交通大会战,构建海上交通枢纽。要加速推进连岛通道、骨干道路、港口枢纽建设,尽早开工建设甬舟铁路、宁波舟山港主通道(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疏港公路)、六横公路大桥,开展沪舟甬大通道(岱山-洋山段)、甬舟第二陆路通道、舟山本岛轨道交通、舟山本岛南部诸岛景观通道及普陀南部大通道等前期研究工作,建成互联互通、高效快捷的交通网络体系,使舟山从交通末端变成交通枢纽,实现舟山与湾区其他城市之间跨界无缝衔接,为大湾区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腹地。以宁波-舟山港为依托,推进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增强现代航运物流服务功能,着力建设国际一流的江海联运综合枢纽港、航运服务基地和国家大宗商品储运加工交易基地,真正把舟山打造成为环杭州湾大湾区的国际物流中心、港口中心和航运中心,努力成为我国第一个物流中转岛和国际“枢纽”。
■ 霜锁行踪 樊甲山/摄
发挥海洋科技人才优势,建设“海洋科创中心”
创新引领、要素汇聚是湾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湾区面向全球发展的强大引擎。近年来,舟山市围绕重点海洋产业、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需要,实施灵活的创新创业机制,以“人才+项目+团队”形式,吸引各地各种高端要素向新区集聚,引进了一批海洋经济发展亟需的高新技术项目和领军人才。在舟山的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浙江海洋学院等涉海院校,培育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学术带头人,为推进海洋科技创新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环杭州湾大湾区建设中,舟山要更加充分发挥现有的海洋科技人才优势,主动承接上海科创中心的辐射,加快建设海洋科学城,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着力打造一批创新要素集聚、服务功能齐全的创新创业承载区,加快建设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促进块状特色产业与新经济模式充分嫁接互融。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支持特色产业孵化基地加快发展,扶持企业与市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共建高层次创新载体,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主动对接上海、杭州与宁波等城市,沟通信息、协调资源,集中利用湾区的市场、交通设施、产业之间的协作与配套等条件,使原有的人才、科技和信息等要素产生集聚性的放大效应和虹吸效应,实现湾区效益最大化。坚持人才引领,落实新区人才新政,探索建设“海洋人才特区”,加快引进和培养各类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海洋科技创新人才高地,聚集更多的优秀科技人才,把舟山建设成为大湾区“海洋科创中心”,成为大湾区创业创新的重要一极。
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建设“海上后花园”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湾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湾区发展的魅力所在。宜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所形成的优质化生活体系,更能吸引高科技人才集聚,促进城市品质提升。舟山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空气环境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空气质量持续位居全国三甲。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山、海、渔、港资源,造就了舟山独特的地域文化。对接融入环杭州湾大湾区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两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建设要求,以生态引领、民生优先为导向,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突出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全面优化人居环境,全力打造生态品质湾区。坚持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合理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合理统筹海岛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加强沿海滩涂基础研究,科学、审慎确定围垦工程的规模、速度和时序,有效利用滩涂资源。加强近海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信息发布,推进陆源入海排污口监测全覆盖和整治清理,严控海上生产、船舶和水产养殖污染排放,积极创建全国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加快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加快旅游、生态产业发展,重点突出海岛旅游的开发建设,进一步拓展滨海空间资源,塑造“城海一体、交相辉映”的滨海城市特色,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独具魅力的湾区都市景观,真正把舟山建设成为大湾区“海上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