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美文学改编的电影对原著的传承
2018-03-14农柠宁
摘 要:英美文学在国际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国际文坛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传统观念的不断创新,将英美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成为英美文学在艺术上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传统观念中,英美文学是抽象、难以理解的,如果借助电影这种媒介,可以运用更加直观的方式,来表达英美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文化底蕴,使读者更容易感受英美文学作品的魅力,有更深的体会。越来越多的英文文学作品被搬上荧幕,使得英美文学的发展与电影越来越密不可分,电影所展示的文学意味也在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下更加深刻。但是由于文学作品已经有一定的读者基础,电影改编必须文学作品必须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被读者接受,并且电影改编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深厚的艺术功底,才能真正将英美文学作品更好地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
关键词:英美文学;电影作品;传承
作者简介:农柠宁(1982.9-),女,壮族,广西南宁人,研究生,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语言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02
前言:
英美文学有许多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这些经典文学作品至今广为流传,给千万读者留下难以泯灭的印象。近年来,这些文学作品不断被改编成电影,使经典英美文学作品通过电影形式,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不仅使英美文学经典作品流传范围更广泛,通过二者协调发展,也促进了电影艺术的辉煌和进步。只有在尊重英美文学原著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使因其改变的电影被读者接受,更好地继承和发展。
一、电影改编赋予文学作品新的思想精神
英美文学作品在国际文坛具有重要的影响力,随着英美文学的不断流传,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和喜爱,而许多电影产业相关工作者看准商机,果断选择将英美文学作品与现代电影艺术相融合。在尊重英美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运用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英美文学作品进行改编,使英美文学作品应用电影媒介更好地呈现给更多的读者和未看过原著,喜欢看电影的电影爱好者,使电影爱好者通过观看电影了解英美文学作品,进而产生浓厚兴趣,激发读书兴趣,再次在已经看过通过英美文学改编的电影的基础上,加深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认同[1]。将英美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就像是从经典文学作品中发现真理,或者是把电影制作人通过自身阅读经典英美文学作品所产生的感受,赋予在电影创作中,把自己探求的真理和个人独特的感受通过电影呈现出来。当英美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时,所有的读者和观众更在意的是英美文学改编成电影以后对原著的传承和理解[2]。
通过电影导演深厚的艺术功底,不仅将英美文学改编的电影完美呈现在读者和观众面前,而且通过电影改编将英美文学作品赋予新的思想精神,可谓是让人称赞和钦佩。《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文学之父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作品,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勇敢追求爱情,却被爱情欺骗,最终心灰意冷,卧轨自杀的故事.在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将这部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将主人公安娜的矛盾心理描述的细腻、深刻,牵动无数读者的心,使这部文学作品流传至今,被无数人熟知[3]。在这样被读者广泛认同的文学作品背景下,想要改编成电影,可谓是有相当大的难度,如何改编能被现有读者认同,并且能够有效传承,是所有电影人最关注的事情。这部电影被许多导演多次改编,但其中改变最成功,最被读者接受称赞的就是乔·莱特导演改变的电影,这位导演通过不同角度,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和赞同[4]。
从原著中总结出与当代现实生活相通的部分,并且在电影场景处理中带有浓重的文学色彩,对电影画面进行特殊处理,形成在尊重原著基础上,形成具有电影现实的独特风格,辅助传达了原作者对作品的深刻理解,使文学作品通过电影形式经典再现。电影中,每个人物都面临着不同的选择,在欲望、理性、现实中痛苦挣扎,在作者的笔下安娜的死亡是因为被上层社会排挤,爱情的失落与社会生存压力,形成的多重原因。而在电影中,安娜的最终命运虽然同样是以死亡为结局,但是在电影中,安娜的死亡却不是因为这些社会原因,而是因为安娜的个人选择,对命运的选择。在电影中,导演并不认同作者笔下的这种死亡原因,以及主人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对感情的看法,在电影中对主人公的形象进行了全新的塑造,使得主人公整体发生变化,被电影导演进行全新解读,赋予了新的思想精神。
电影作品的真正魅力简单来说就是来源于创作者的写作实力,改编自英美文学作品的电影作品,只有在容纳了创作者的个人思想和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全新解读以后,才能成功吸引观众和读者的目光,产生观看兴趣。这种全新解读应当是符合时代特征,具有实际意义的,是时代价值和文学作品的共通,是一种值得观众探索的思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观众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观众希望看到的是全新的故事,需要从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中获得生活的体会和人生的启迪[5]。
二、电影改编赋予文学作品新的时代特点
《肖申克的救赎》是美国作家斯蒂芬·金的中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该著作的发表成功引起了美国文坛的注意,至今都被国际文坛堪称为经典,该著作讲述的是银行家安迪,被当做杀害妻子的凶手送上法庭。妻子的死亡、律师的奸诈、法律的误判、狱警的残暴、典狱长的贪心与卑鄙,使小说的主人公一下子从人生的巅峰跌进了谷底,并被无情的关进了监狱。而在监狱的遭遇使主人公实在难以忍受,最后选择通过自己的机智越狱成功,重新获得自由。作者运用巧妙的笔法,将所处的背景通过这样一个故事灵活的展示出来,使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与作者感同身受,使人们在阅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让所有阅读这篇小说的读者都能感受到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存价值[6]。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这部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在越来越多的人心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堪称经典励志电影之最。每当现实失意或者疲惫时,观看这部电影总能让人重燃希望,重获力量。甚至这部电影经典到被评为男人必看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突破了以往电影的局限,整部电影几乎充满令人难以置信的温馨基调,而电影全篇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希望”。使不同的观众和读者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希望的美好。主人公有着坚强的心和面对困难的勇气,更有着坚毅的信念和永远追求自由的心,无论是怎样恶劣、折磨的生活环境,都不曾让其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自由的渴望。这部影片被超过百万以上的会员选为几百部佳片中的第一名,并且入选美国电影学会必看景点电影清单,并且影响至今,产生了巨大反响。自上映以来,23年经久不衰,不论任何国籍,都对此非常赞赏,并且得到无数人的认可。这部电影始终在向所有的观众传达着人类生存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自由,正是这部电影的核心,也是导演想通过这部电影所想表达的主题,正是这种自由的思想主题,使得这部电影始终备受推崇。
三、电影改编使文学经典中的角色更加深入人心
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使读者有文化熏陶,而且可以通过读者的阅读获得人生哲理和生活智慧,并且经典文学作品不仅要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更要有个性鲜明的角色塑造。而在英美文学改编的诸多影片中,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点的就是发过文豪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这部文学作品一直是中小学生课外必读的文学经典之一,也被选进中小学语文课本,是中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范本和基础。
《巴黎圣母院》讲述的是发生在法国的故事,道貌岸然、蛇蝎心肠的小说人物以及面目虽然丑陋,但是内心善良的敲钟人,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歌颂了劳动人民的伟大。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其对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背景下人物心理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人物心理活动,以较为强烈的对比方式揭露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物心理的扭曲,给无数读者强烈的心理感受。这部小说多次被改编成电影,是非常适合改编成电影的英美文學作品,作者笔下的复杂任务描写和个性鲜明的人物特征都可为电影创作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并且由于其广泛的影响力,势必会带来强烈的反响和突破[7]。
虽然这部经典著作多次被改编成电影,但其中改编最成功、最经典的就是1956年的电影版本,这部电影以最为形象、最为接近原著而闻名。更加直接的将小说中人物外表的美与外表的丑、内心的善与恶进行对比,明确了美与丑的定义,使小说角色形象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了解,更加深入人心。电影中女主人公非常美丽,天性热情开朗,是许多男人爱慕的对象。纯真善良是其主要品质,却也因此成为其一生的牵绊和痛苦之源。美与丑的交织错乱,使女主人公注定成了爱情的牺牲品,酿成了令人惋惜的爱情悲剧,造成了痛苦的一生。当美丽、纯真的女主人公被爱情蒙蔽双眼,被爱情伤害,被他人诬陷时,无数观众都惊讶了,难以平复内心情绪。观众在错愕中惊醒,原来美与丑从来没有明确的界限,都只是一念之间的感受。女主人公在为了保全他人性命时,不惜牺牲自己的名节,接受其成为自己的丈夫的时候,可曾想到自己有一天会被这样对待?被残忍地抛弃。当女主人公因为内心的善良品质为敲钟人送去温暖时,并不知道这个被施予水的人将会是自己今后一生的托付。女主人公的善良和爱心,成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和怜爱。无数观众惋惜其命运,对其充满怜悯和同情。女主人公的形象一下子深入观众内心,使无数观看影片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论:
通过对不同英美文学经典作品及其改编的电影分析,经典英美文学作品经过电影的改编被赋予了更高的鉴赏价值,也被更多的观众所熟知,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通过电影的形式更加直观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利用不同的艺术手段,将文学作品中的惹怒形象塑造的更加鲜明,更好地促进了英美文学作品的传承,并且根据时代特征,将文学作品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和新的思想意味。在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电影与文学作品已经成为协调发展的整体,文学作品为丢暗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电影的改编则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南.试论英美文学作品与其改编电影的关联性——以《傲慢与偏见》为例[J].新乡学院学报,2018,35(08):41-43.
[2]杨才英.论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运用[J].唐山文学,2018(06):38.
[3]王杨.探究电影中英美文学的雅俗另类意识支撑[J].电影评介,2018(10):77-79.
[4]曹斐,魏希.英文电影和英美文学之间的关系分析[J].校园英语,2018(11):243.
[5]黄丽华.关于英美文学与英美电影的互动发展探究[J].校园英语,2018(06):231-232.
[6]曹鹏.文本与电影互动——英美文学影视化改编意识流表述架构[J].电影评介,2018(01):73-75.
[7]朱婉婧.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J].校园英语,2017(5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