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文化资源对课堂艺术性生成及语文素养养成的作用

2018-03-14邢日伟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化资源语文素养语文教学

邢日伟

内容摘要:中学语文教学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课程,是科学性、文學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有机整体。立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着眼于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重视课前预设、课中生成等阶段的师生隐性文化资源的挖掘与运用是展现中学语文教学艺术性的重要手段,师生文化资源的互动与融合对中学语文教学艺术性的展现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养成的关键。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文化资源 课堂艺术

贯穿语文教育(小学——高中)的任务是什么,相信从事语文学科教学教育工作的人会做出明确的回答:培养学生具备终生的语文素养。

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从“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九个维度提出了中学生核心素养的科学内涵,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言,旨在通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四个层面的核心素养任务的全面展开,有效提高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就意味着普通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在传统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将要具备的文化素养提出的更高层面的要求,让通过后天的学习生活而生成的中学生语文素养既具有人文底蕴又具有家国情怀;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具有科学精神;既具有审美情趣又具有创新实践。这样的核心素养与当下的基础教育密切相关,更离不开学生的语文素养与高中语文学习的积淀。所以,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自然是无可替代的。

语文教学是科学性、文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有机整体。然而仅关注科学性的语文教学既不能完全展示出文学的艺术魅力,也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语言文学与其它学科的迥异差别,因为“语文教学不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当然,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就如同画家画花,独画一枝,留有天地,让欣赏者自去遐想;如同演员演戏,“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让观众自去体验时空在舞台上的蔓延;如同诗人作诗,讲究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如同音乐家演奏,抑抑扬扬,有时“无声胜有声”。作为独具特征的学科,中学语文教学更应该是展示现代教学艺术的一个最重要的舞台,一堂好课,应该兼秉画画、演戏、作诗、奏乐的诀窍,尽显教学艺术之美。

不止于此,语文教学艺术性的展示过程更是一种创造,而教师与学生则是这教学艺术性展示过程的实践者与享受者。究竟该如何展现中学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呢?传统观点认为,教学过程的完成是融教师思想、情感、审美、知识、能力与智力为一炉的富有个性特征的创造性劳动过程,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学带有十分明显的个性因素,语文教师个性的特点往往比规定的东西更实际、更重要。这些观点虽然充分肯定了中学语文教师自身文化素养、情感素养和智力素养在实现教学艺术化中的作用,但却明显忽略了对学生以上素养的挖掘与利用。而新课标则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素质教育的互动理念的体现,是展现课堂教学艺术的历史见证,因此学生自身的思想情感、审美认知、智力技能等语文素养在实现教学艺术化中同样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也说明中学语文教学艺术性的体现是师生文化资源充分合作的结果。

因此,本文拟就从师生文化资源互动充分实现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角度来探究一下如何展示中学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所谓师生文化资源,广义上是指以师生潜在的文化积累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资源。就语文教学这一特定对象而言,师生文化资源是相对于看得见、摸得着的比如以文本形式出现的教学显性资源而言的,是以非文体形式出现的、以精神氛围方式存在的、对教学产生一定影响的包括自身体验在内的人文资源,即教学过程中显示出的师生思想情感、审美认知、生活体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主观资源。

一.关于教师的文化素养在中学语文教学艺术性中的运用

随着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定位,中学语文教材在选编上有了很大变化。大批文质兼美的作品入选到教材或读本中。但要想让语文课堂涌现音美、色美、情美,单靠教材自身的文学魅力是无法实现的,这就需要通过教师对自身的创造潜能、文化积淀、人格魅力、艺术活力等极富个性特征的以施教者思想情感、审美认知、生活体验等方式存在的隐性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来全方位诠释原著的内在艺术魅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感受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展示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艺术魅力:

1.通过课前预设,用创新潜能这一隐性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应该承认,每位教师对世界万物都有着自己的认识、情感、意志特点,有着不同的教育观、学生观、价值观以及不同层次的能力水平,有着丰富多彩的属于施教者独有的文化素养。而这些资源会以独特的方式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对各阶段的教学艺术生成起到积极作用,课前预设即是如此。

课前预设阶段,是教师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显性资源进行科学地选择、巧妙地组合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生活体验和对材料的认知以及对学生实际的感知、对自己的了解等以精神氛围形式存在的文化素养来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从而引导学生在无意识的认知状态下获得情感、审美、等思想上新的文化资源。因此,在这一阶段施教者往往会根据自己思想意识、生活体验、审美认知等隐性文化资源来发挥自身的生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我们作为施教者,在课前预设阶段即备课阶段会考虑如何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备自己、备学生,努力寻找可以引发学生发挥自身语文素养作用的感知奇异的触发点和切入点,从而展现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也就是说,为避免千篇一律的教学设计带来的“教学疲劳”,教师在课前预设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源,以求“个性风格”的创新设计。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例如与学生一起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考虑到学生对诗词学习的排斥心理,以及学生思想经历、知识储备的差异。我没有沿用传统的诵读方法来开始教学,而是抓住学生“猎奇”的心理,首先抛出这样一个说法:苏轼说周瑜取得赤壁之战胜利之际正是他“新婚燕尔”之时。这一说法会立刻引起历史爱好者的好奇,借此也会调动学生历史知识的文化资源,引发他们的积极探寻,从而对这首词的意境有更贴切的理解。然后我们再围绕“大文豪为何犯有这样常识性错误”这一问题来看他是如何“咏周瑜”的,因而我又设计了由词的下阕赏起,再欣赏上阕的壮阔美景作用的教学思路,以求学生在积极参与、积极赏析中认知苏轼的复杂思想及豪放词风,这样又会启动学生理性归因的语文素养。事实证明教学效果的确好于传统教法,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诗词的艺术想象和艺术抒情之美。在准备《陈奂生上城》一课时,根据自己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感性认知与比较,我对这部作品独特的选材有很深的感受,进而我又联想到学生对农村题材小说的陌生以及对新时期作品知之甚少的现状,于是我利用自己这一类文化资源的认知、反映,设计了“新闻记者报道陈奂生上城”这一教学活动环节,结合现在媒体的“抢新闻”、“抓新闻”、“跑新闻”的职业意识及职业技能,让学生以新闻记者的身份与眼光来报道、寻找这一事件的新闻点,这一设计将学生的创新时尚的潜能挖掘出来,将师生认知方面的文化资源有机结合,事实也证明有了课堂美丽的生成。

2.用教师自身的文化积淀、人格魅力等文化素养来展现精彩的课堂艺术

作为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主要组成,教师内在的文化积淀、人格魅力即艺术活力不仅可以体现在课前预设过程,也更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它们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的鲜活出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生成条件。

语文教学不单单是古诗词教学,在诗词以外的文体教学与训练中,古诗词底蕴丰富的语文教师往往可以在授课中运用古诗词名句串联教学各环节,从而营造出浓郁的文学氛围,也引发出学生的古诗词情结,随时感受文化素养的存在。同样,教师也可通过自己的审美、技能等文化素养创造多样的情境,使受教者也在无意之中启动自己的感情方面的文化素养,感受语文教学的艺术之美:语言流畅、情感饱满的教师可以用自己激情朗诵感染每一个学生,创造出动人的情感世界,让师生的文化素养在这一世界里碰撞;甚至有着音乐、戏曲功底的教师在授教的过程中放声吟唱。梁启超大师为学生讲解清代传奇《桃花扇》中的一套北曲《余韻——哀江南》一唱到底的讲座,梁实秋先生终生难忘(见梁实秋先生的回忆性文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笔者也曾观摩全国赛教一等奖得主的《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一课,深深为教者最后的《送别》曲所打动,也从莺莺的“莹莹泪光”中感受到了人类共有的情愫,想必学生也会从这吟唱中调动自己的情感因素,和老师产生情感与审美上的共鸣。

以上的教学活动实际上是把教师的情感、审美、技能等文化素养以生动、可感、有趣的形式不经意间给受教育者的视觉、听觉、感觉器官以比较深刻的印象,让他们自然而然地领会课文的内涵,从而丰富受教育者的文化素养。当然这样的课堂也呈现出了艺术之美。

由此可以说,有着敏锐之识、创新之见、儒雅之态、大气之度、艺术之气的语文教师是深受学生欢迎的,而这些恰恰是教师文化素养丰富多彩的表现,这样的教师也自然有利于产生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师长的喜恶也会制约着课堂教学艺术的生成,而教师也必是一位充满艺术灵动气息的导演。同时,我们也发现,一堂充满艺术性的语文课是师生两位主角共同演绎而成的,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样是难得的课堂教学艺术生成的有利资源。

二.关于学生的文化素养在中学语文教学艺术性中的运用

学生是作为教学主体以独具个性的形式参与教学活动的,他们的思想意识、生活经历、审美情感等文化素养在教学中均会发挥作用,可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忽视来自学生的可贵而又丰富的文化素养。因为绝大多数时间,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情况:按照预设的目标、内容、环节授课,严谨规矩,环环相扣,但总是课堂沉闷,难以看到学生心神领会的表情,更是难以让学生达到通过自觉学习获得新知的体验,从而产生新的文化素养。这种没有生成资源的课堂,正在流失着很多人文气息和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怎样挖掘学生的文化素养,并使它与教师的文化素养产生互动从而淋漓尽致的展现中学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就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抓住学生瞬间的“感性意识”、为学生提供施展艺术才华的“舞台”,同样会让我们进入中学语文教学艺术之境,领略其艺术之美,从而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充分的提升。

1.利用学生独特的主观感受点燃“思想火花”,利用学生文化素养展现课堂艺术之美

前面提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发展的过程。而课程本身也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即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语文互动式教学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独立而富有个性地学习,而学生又有着自己的知识背景、解读方式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他们会带着已有的经验去建构知识,获得感悟,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开发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的文化素养在课堂上由独奏变为与教师文化素养的共鸣。

学习名著《祝福》时,受生活经历、阅读感受等文化素养的制约,学生对封建社会礼教思想对中国妇女的禁锢与摧残是知之甚少的。他们对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有同情之感,但对作品的深度挖掘不够,因而对作品的学习容易流于师析生听为主的形式,课堂少了学生思想的灵动,易于沉闷。沉闷的课堂中一名学生忽然发现鲁迅先生在祥林嫂的命运故事里加入了一个特别的季节——春天,祥林嫂的悲剧故事都发生在春天,进而提出“祥林嫂没有春天”这一观点。传统的教学分析常常只关注了“祝福”这个节日,这个问题的提出充分显示出作为教学活动主体者的学生潜在的对书本的质疑力和对教师的超越力,也是学生自身对事物认知能力的一种独特的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更是这位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像力等文化素养无形中被引发激活而产生的“意想不到”效果。施教者显然应该及时抓住学生这或许是无意但却是“灵光一闪”的“发现”,因为它带来的“思想火花”可以立刻点燃课堂艺术之灯,也可以极大促进学生将平时的生活感知、情感经历转变为丰富的文化素养,从而通过对作品主动而积极的探求,使学生自然而然地通过代表着生命、希望的“春天”这一具体可感可知的事物获取对鲁迅先生借助《祝福》表达的深刻抽象的主题及社会问题的感知,为学生运用文化素养获取新知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经验,也让沉闷的课堂有了生花之笔。

2.用学生的艺术潜能等文化素养展现课堂艺术氛围之美

学生有着独具个性的情感体验,这些体验往往可以借助艺术手段在充满艺术氛围的课堂中显现出来,换言之,作为文化素养的艺术才能可以让我们尽情感受中学语文课堂的艺术之美。作为施教者,用我们对作品的艺术感知、体验,为学生营造可以释放潜能的课堂氛围,是师生文化素养相融合的外在表现。比如配上一曲《乡愁》,聆听学生吟诵的《再别康桥》,你会感动于徐志摩的眷恋;用一段激情的独舞,静看学生淋漓的诠释,你会感悟太白的心声;用一场有创意的配乐演出,体会学生自我的表演,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谁能说这样的课堂生成之美不是来自师生文化素养的合作之力呢?这样的课堂自然就使学生成了“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最佳主角。

三.对师生文化素养在展现中学语文教学艺术性作用中的评价

应该明确,教育部的关于中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的意见对新一輪的语文课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明确的培养目标。“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构建共同基础上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语文课程,构建注重应用的语文课程,构建注重审美的语文课程,构建注重研究的语文课程,构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课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而贯彻新课程理念、实现新课程多样目标的教学过程就是艺术创造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实现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必经途径。实践证明,中学语文教学艺术性的展现离不开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的共同作用,特别是师生文化素养的互动作用,更是展现中学语文教学艺术性的重要因素。显然,作为“信息重组者”、“学生指导者”的各位语文教师在有着强烈的课本资源意识下,通过重视对文本的再创造,挖掘捕捉可供学生发展的价值点,用自己的文化素养架起文本与学生的桥梁,引发学生思维火花,让学生的思维呈现独特性与多样性,让学生逐渐发现自己认识中的内在矛盾,让新问题成为新的课堂教学鲜活资源的生成,让学生的文化素养成为课堂美丽生成的价值资源,这些充分显示出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也就是师生隐性的文化资源相融合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一堂充满艺术性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彰显个性,洋溢欢乐;教师充满激情,展示睿智”。

如果我们这些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能够在课前预设、课中生成等阶段充分发挥师生的隐性文化资源的可再生再利用的作用,让师生成为课堂完美艺术的创作者和演出者,那定会使中学语文课堂绽放绮丽的“文学艺术”之花,我们的学生也会拥有受益终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文化资源语文素养语文教学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