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散文特质 构建语言图式
2018-03-14马文静
马文静
[摘 要]语文教材选编了不优美的散文。这些散文语言优美形象,精准妥帖,富有情感。在教学中,在学生读懂散文语言结构的同时,教师要通过转换对比、异常对比和同类对比等方式,使学生积极体悟散文的交际功能,丰富他们的语用经验,掌握必要的语用方法和技能,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图式。
[关键词]散文特质;语言图式;对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4-0040-01
优质的散文作品无不追求精准妥帖的语言表达。那些个性化的言语所承载的是作者丰富而复杂、细腻而生动的情感。很多教师以为散文语言图式的建构,就是要揣摩、积累典型的言语形式。其实,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在学生读懂散文语言结构的同时,积极引领他们体悟散文的交际功能,丰富他们的语用经验,掌握必要的语用方法和技能,促进学生将积累的散文语言结构向语言图式迈进。
一、转换对比,揣摩散文语言的精当妥帖
没有对比,就无法深入辨析。很多看似平淡的词语,只有在教师的点拨、引领下,让学生经历深入的对比,学生才能窥探其独特的奇崛之处。
如,屠格涅夫所写的《麻雀》一文,可谓是一篇经典的作品。作者这样描写老麻雀:“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这一句话在表达上最大的亮点,就是将飞下来的麻雀比喻成一块石头,凸显了麻雀飞下的速度之迅猛,将无私而伟大的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何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这一比喻的精妙呢?我们可以采用置换对比的方式展开教学。教师先将语段中的比喻句改为“像一片落叶似的飘到猎狗面前”;然后,引导学生对比。这样,在具体情境下,学生就能迅速意识到这样的比喻并不妥当。
这样的置换对比,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作者语言表达精准妥帖,而且明确了应结合语境品析语言的方法,学会了学习。
二、常異对比,把握散文语言的独显价值
经过对众多文本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言语内容和形式,但也容易造成学生认知的思维定式。鉴于此,教师应引领学生利用文本中与常态表达有异的语言形式,通过常异之间的对比,促进学生散文语言图式的建构。
如,《趵突泉》一文中对小泉进行了这样的描写:“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有的……”初读文本,就会有这样的感受:作者老舍先生的排比句式明显不够严谨和工整。这是不可思议的。如果我们将语段中蕴藏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转化为一种较为工整的句式:“有的像大鱼吐水,迅速冒出一串水泡;有的似一串明珠,走到中间又歪斜下去;有的如硕大灯泡,极富动态,扶摇直上……”教师引导学生将这段文字与原文进行朗读对比,学生就会发现老舍先生的语言极富节奏的变化,在活泼灵动中将小泉迥异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看似凌乱的语句正与小泉的特点相得益彰。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运用看似与平常不同的语言形式,引领学生在深入对比之中,感受形式与内容的搭配之美,彰显了散文语言的特质,丰富了学生对语言密码的感知。
三、同类对比,甄别散文言语风格特质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本都具有鲜明的同质主题,这就为同类对比提供了辨析对象。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不同的维度展开对比,使他们更好地体悟散文语言的特质。
同样出自于老舍先生之手,《猫》和《母鸡》在语言特色和表达策略上有着许多的不同。教学中,教师先引领学生感知两篇文本的基本内容,帮助他们迅速提炼出老舍笔下的“猫”和“母鸡”的不同特点;随后,引领学生关注语言、关注作者的表达风格,让他们在对比辨析、小组分享中将思维引向深处,体会两篇文章的不同。首先,《猫》的语言就如同是在聊家常,平白如话,大量运用了语气词,使得猫就像是老舍先生的孩子一样,那种喜爱力透纸背;而《母鸡》一文,则是运用了先抑后扬的策略,尤其是描写母鸡叫声的讨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讽刺的意味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是相同的作者,但由于表达内容的不同,作品的语言也就不同。
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对相同主题的文本进行同类对比。还是以老舍在《趵突泉》一文中排比手法的运用为例。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其与《桂林山水》中描写漓江的语句进行对比:“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同样都是写景类文本,同样都是排比句式,同样也都成为文中的典型句式,但两者的表达方式却有着明显不同。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语言形式。只有真正地从文本语言入手,把握散文语言的内在特质,充分运用对比的策略,强化学生对散文语言功能的习得,才能使学生建构起属于自己的语言图式。
(责编 韦 雄)endprint